<h3>国庆节,我们驱车近400公里,奔赴向往已久的内蒙古额济纳旗,去感受胡杨的神奇与壮美。以敬畏之心去膜拜这些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英雄。”在这里,我的内心一次次被胡杨的顽强不屈所震撼,被神奇瑰丽的大漠风光所陶醉。</h3> <h3>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额济纳旗的中心位置—额济纳绿洲,西邻额济纳旗政府驻地达来呼布镇,北临居延海,保护区总面积26253平方公里。</h3> <h3>这里是胡杨的故乡,也是大漠的居所。胡杨有“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说法,被世人称为英雄树。</h3> <h3>河水微波粼粼,小桥逶迤秀美,胡杨千姿百态,旁逸斜出,让人留恋忘返。</h3> <h3>八道桥景区,成片的胡杨金灿灿的,鲜活亮丽,椭圆形的小叶子像一个个的铜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飒飒作响。</h3> <h3>游人们意兴阑珊,沉醉不知归路!纷纷摆好姿态,争着拍照留念。</h3> <h3>黄灿灿的胡杨神采奕奕,穿着白裙亲切留恋,是大自然最合谐的乐章。</h3> <h3>金灿灿的胡杨映衬着蓝天白云,是那么和谐静美,置身于其中,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h3> <h3>沿着逶迤的小路穿越在胡杨林中,移步换景,姿态万千,胡杨犹如一个个风姿绰约的美人,令人目不暇接。</h3> <h3>金秋十月,是内蒙古额济纳旗最辉煌的季节。44.41万亩胡杨林穿上了一年中最绚丽的盛装,与河流、沙漠、戈壁、绿洲、沙湖、古道及荒漠、草原融为一体。</h3> <h3>金黄中夹杂着碧绿,蓝天映衬着白云,加之溪水清清,倒影如画。眼前展开了绝美的画卷!</h3> <h3>红衣女子,袅袅娉婷,红衣在微风中飘逸,黄叶在秋风中舞蹈。构成了大自然和谐的乐章。</h3> <h3>胡杨金黄,顾盼生辉,风姿绰约,令人神往,倒影映衬着清清的河水,更增添了几分妩媚。</h3> <h3>无论是朝霞映染,还是身披夕阳,金黄色的胡杨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飒爽英姿,威风凛凛,明媚灿烂,美轮美奂,只有亲眼所见,你才能感受那种震撼。</h3> <h3>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北,距巴丹吉林沙漠北约40公里,形状狭长且弯曲,犹如明月皎洁。</h3> <h3>有人说:"如果去了额济纳旗决不要错过居延海的曰出,它是大漠深处-壮美的风景。日出升起瞬间,光芒万射,湖水波光粼粼,金光闪烁。</h3> <h3>朝霞红彤彤的,碧波荡漾的湖面金光闪闪,像撒上了满湖的碎银,浮光跃金。一抹鲜艳夺目的红色冉冉升起。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h3> <h3>紧接着,太阳露出金灿灿的笑脸。调皮的海鸥迎着朝阳鸣叫,空中划着优美的旋律,水中嬉着快乐的音符。身处其间,乐不可支,心境淋漓,如梦如幻。"一路上这美好画面在脑海未曾消失过。</h3> <h3>瞬间,太阳冲出了云层,安全浮出海面。光芒万道,灿烂辉煌。金光照得湖水金灿灿的,像一条条金鳞巨蟒飞舞盘旋。</h3> <h3>天边的朝阳精神抖擞,橘光四溢,把整个世界照得通亮。给寒冷的清晨增添了暖意,人们的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美好的一天随着太阳升起,以辉煌拉开帷幕。</h3> <h3>一望无际的芦苇就像披上金纱的新娘,光彩照人,骄柔甜美,涨着红彤彤羞涩的脸在微风中摇曳舞动,妩媚动人。</h3> <h3>置身于茫茫的芦苇荡中,洁白的芦花映衬着蓝天白云,和清清的湖水,让人目不暇接,野趣横生。</h3> <h3>湖面上碧波荡漾,湖畔芦苇丛生,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h3> <h3>在内蒙古的额济纳旗,除了一道桥至八道桥每年十月的风光无限,满树金黄,达来呼布镇南28公理处的怪树林,却透着满目的苍凉。</h3> <h3>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极大的破坏了胡杨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特别是额济纳河断流,沿河两岸的大片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形成形态怪异的悲凉景观,2000亩枯死的胡杨“陈尸”遍野,成为胡杨的坟墓。</h3> <h3>苍凉的“怪树林”,据说是黑将军及众将士不死的灵魂所在。相传,当年黑将军带领士卒冲出城外,一路拼杀,最后战死在离城西不远的怪树林。</h3> <h3>驻守在黑城的黑将军,率军从城中突围后,且战且退,退进了当时还是浓荫丛密的“怪树林”里,然而,“怪树林”西边的滔滔弱水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一场恶战,烟消云散后,古战场成为历史的永恒。</h3> <h3>枯死的怪树林,凝重苍劲,盘根错节,立定于沙海之中,深深扎根于碱滩。在世世代代自生自灭的轮回中,孕育出无限生机。那百年甚至千年前的残骸,依然保持着本真的树身,傲然独立与苍茫戈壁。在夕阳斜照的残阳下,演绎着大漠古道那“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苍莽而又古老神奇的边塞意境。</h3> <h3>漫步在“怪树林”中,满目苍凉,枯死的胡杨奇形怪状,或似斗士伏地,躯体蜷曲,或似苍龙腾越,令人惊喜,一棵树神态万千,或挺拔、或坚韧,真的让人叹为观止。</h3> <h3>生死相依:两棵树生前相亲相爱,相濡以沫。死后也要紧紧的搂抱在一起,直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多么坚不可摧的爱情!</h3> <h3>不离不弃:扭曲盘旋的树身,,虬枝峥嵘的树枝,可见两棵树为了坚守爱情承诺,曾经与肆虐的风沙进行了一番怎样残酷的战争,殊死的搏斗,无论敌人如何残酷,它们的爱情始终坚贞不渝。</h3> <h3>黑水城,位于额济纳河下游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地带,因旁边有黑水河流过,所以取名为黑水城。元代时又称“亦集乃城”、“哈拉浩特”,仍为黑色都城之意。</h3> <h3>元朝时期的黑水城,不仅是一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繁荣城市,而且还是当时“北走岭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和元朝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h3> <h3>在黑水城众多的建筑中,宗教建筑是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在西北角的城墙上,至今还耸立着5座宝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达13米。佛塔是用土坯垒成,虽经数百年的风沙侵袭,今天依然耸立云端,成为黑水城独具魅力的标志。</h3> <h3>在当时的城区内,分布有街市、官署,驿站、学府、寺院等区域和百姓、官员、兵卒的住宅区;有直通城门的东、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组成的整齐街道。</h3> <h3>街道两侧,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馆、酒店、客栈、钱庄、杂货店、衣帛行、马具作坊等。并有马市、柴市及交换农牧产品的互市场所。</h3> <h3>土尔扈特是中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h3><h3>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h3> <h3>红柳湾,千亩魅力红柳遍地生根、开花、结果,和胡杨默默相守。置身红柳湾中,登高纵览,红云舞动,似锦如霞,蔚为壮观。</h3> <h3>极目远眺,千里瀚海沙丘如波,层层叠叠,涌向天际,蔚为壮观。有人感叹,沙漠是最具有曲线美的地方。的确,随目望去,远远近近的沙漠地貌布满了象水波、象耳廓、象蜗牛壳一样的美丽景观,这都是风神的杰作。</h3> <h3><h3>登临峰顶,还能俯瞰到沙峰四周相隔着几公里的6个湖泊。它们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闪光,湖畔有袅袅炊烟升起。令人不禁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诗句。</h3></h3> <h3>在沙漠中行走,细软的沙子踩在脚下特别的舒服。沙丘的形状千姿百态,沙丘形成的曲线柔美平滑,绵延伸向远方。给人无尽的暇想。</h3> <h3>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h3> <h3>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h3> <h3>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阴”之称。</h3> <h3>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h3> <h3>嘉峪关自建造以来,屡有战事。明正德年间的1515-1522年,吐鲁番满速尔兵数犯河西。当时嘉峪关只是座孤城,以致满速尔兵两破关城,并屡掠附近请部民众牛羊。直到1539年嘉峪关建成为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后,关城锁阴边睡,又有明墙暗壁相合,才真正成为固若金汤的天下第一关。</h3> <h3>今天,嘉峪关经过修葺,仍可见当年雄险的边关气势,登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浩翰沙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天晴之日,或海市蜃楼,或塞上风光,奇特景色,尽收眼底。</h3> <h3>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h3> <h3>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h3> <h3>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h3> <h3>悬壁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峡南侧的山头上开始,监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h3> <h3>在墙头增筑垛墙和宇墙,首尾各添筑一墩台,在首墩和山坡上筑台阶式馒道。</h3> <h3>工程完成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使关城防御更加严密,古称“断壁长城”。 因城墙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封锁了石关峡口,俗称“悬壁长城”。</h3> <h3>在墙头增筑垛墙和宇墙,首尾各添筑一墩台,在首墩和山坡上筑台阶式馒道。游人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险峻处如攀绝壁。颇似北京八达岭长城。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h3> <h3>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登上山顶的城堡,向西望去,峰峦叠障,千姿百态,向东是葱葱茏茏的玉米地,玉米的花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左面和右面,则是茫茫戈壁,辽阔无垠。此时此刻,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深深折服。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康!</h3> <h3>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h3> <h3>嘉峪关天下第一墩</h3><h3>第一墩,又名“讨赖河墩”,位于嘉峪关南讨赖河岸,距关城7.5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一五三三年)是原肃州西长城的南端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段第一墩台,故名:万里长城第一墩。它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城沿线气势最为壮观的墩台。</h3> <h3>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