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完的大英博物馆(下)

赵惠卿

<h3>  看完希腊馆后,我们上二楼参观最重要的一个展馆一一33号馆。据介绍,这33号馆是大英博物馆参观者最多的一个展馆,由于其地位至关重要,2016年专门闭馆修缮,历经一年多时间内部装修后,2017年12月14日才正式向大众重新开放。我们来得正适逢其时。装修后的展厅改变了原先的格局,把整个展区分为十几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每个空间按主题陈列展品并突出展示一件大型藏品,以方便参观者按不同的时代和主题感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h3><h3> 33号展馆在装修前叫东方艺术馆,新馆装修后全名为”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馆”,以感谢中国香港实业家、收藏家何鸿卿爵士对该馆装修提供的资助。(不要以为我写错了,是何鸿卿不是何鸿燊哦)整个展厅展出的亚洲文物有二千多件,其中大部分为中国文物。</h3> <h3>在楼梯间有一尊隋朝制作的释迦牟尼佛像。 1938年,中华民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在英国举办的世界万国文物博览会,这尊释迦牟尼佛像就是参会的展品。佛像高5.8米,无论是佛像的神态还是制作工艺都值得称道,在展览会上曾经引起轰动。</h3> <h3>  中国厅的展品年代跨度为公元前5000年到近代,包括了石器、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壁画和雕塑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领域最高造诣的国粹,在这里皆可看到。<br></h3> <h3>一上到展馆就看到这由二十块明代(公元1465年~1600年)的龙纹琉璃组成的壁画,两条黄龙和两条蓝龙游弋在莲花之间。其实这些琉璃原来是中国山西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品。每个檐壁上由五块瓦片组成,上面铸造着三爪龙,并饰有花纹,包括莲花和牡丹。颜色和设计也反应了中国人对于阴阳相互调和的信仰,阴阳即事物相反的两面,如光明和黑暗。黄色的(阳)龙朝南放置在一个屋脊上,蓝色的(阴)龙则朝北放置。</h3> <h3>在龙纹琉璃的两边摆放着两个清代的景泰蓝大香炉,造型新颖别致,三鹤六脚做鼎足,色泽鲜艳,仿如新造。</h3> <h3>明代宣德年间的景泰蓝瓷坛(公元1426~1435年),坛身和坛盖有明显的龙和御印的装饰。通过瓷坛颈部的题字,可以看出这个瓷坛是皇京御用匠师们专门为宣德皇帝打造的。</h3> <h3>精美的木雕,我们在国内的一些古镇也看到过很多,但大多数已经缺脚少腿的,很少能逃过那破四旧的刀斧。难得在这里看到一幅如此完美的木雕,我的心里不禁又是一顿感慨。</h3> <h3>景泰蓝坛城,上有刻款“大清乾隆壬辰年敬造”。</h3> <h3>在展厅中央墙壁上有一高约四米、由12块拼接在一起的巨型壁画,这是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壁画。它由五台山僧人所绘,初绘于1424年,到1468年才完工,先后经历了四十几年。到1926年,一个在县政府中任某官职的地主,勾结定县一个买办商人,将壁画卖给洋人,因壁画太大,就分割成12块强行取走。清凉寺在日寇侵华期间几经拆毁,已被夷为平地。如今这雍容华贵的壁画在这里丰釆依然,但故乡却已荡然无存,幸乎?悲乎?</h3> <h3>在壁画的前方端坐着一个等身高的辽三彩罗汉。这个罗汉本来共有16个师兄弟,在我国河北易县一个叫睒子洞里好好地打坐修炼了好几百年。忽然到了1912年,遭到了持续地偷窃和哄抢,德国法国日本人闻风而至,勾结当地官商,倒卖出境,致使这十六师兄弟各散东西,其中有三尊在途中被毁,有三尊下落不明。还有十尊流落海外,被5个国家7个博物馆收藏,而在他们的故乡却一尊都没留下来!我仔细看看罗汉,双眉微嘁,嘴角下垂,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情。莫非他在思念故乡,思念他的师兄弟?但如果他有幸留在故乡,又能否躲得过“破四旧”那一劫呢?看来万物皆有命数啊!</h3> <h3>明代铸铜真武像,高133厘米,约铸于1416~1439年,据说人物原型是永乐皇帝。这也许是存世最大的明代铸铜真武像了,据说北京九天普化宫原来有一座重达5吨的明代铜铸真武像,可惜在1955年被砸碎了。</h3> <h3>这尊元朝的铜像不知何方神圣?瞪眉突眼,不像汉人的模样。</h3> <h3>自唐代佛教兴起,各式各样的佛教题材应运而生。</h3> <h3>这两座出自11~12世纪的木雕菩萨,雕工繁复细腻。</h3> <h3>身姿曼妙的水月观音,虽然灯光很暗,且有玻璃反射,但我还是忍不住把它拍下来。</h3> <h3>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菩萨像大都是正襟危坐,象这几尊动作随意自然的就不多见了。</h3> <h3>明成化三彩布袋和尚</h3><h3> </h3> <h3>  在汉朝时期,富人死后会用实物或复制品陪葬,以装饰他们的墓穴。墓穴中会有模型建筑、动物和仆人,为死者营造其身前所享受的环境。<br></h3><h3></h3><h3> 这是汉朝(公元25~220年)来自中国北部的陪葬瞭望塔模型。</h3><h3> 这座瞭望塔是权力和威望的象征,表明墓穴主人是一位富裕的地主。许多富裕的家族会修建瞭望塔,保护他们的家人和土地。</h3><h3> 这件独特的瞭望塔建在水面之上,也许是池塘或护城河,因为瞭望塔的底座边缘上有几条大鱼。整座瞭望塔由类似高跷一样的塔角支持。穿着典型汉朝服装的人,将身体从打开的窗户探出。塔顶铺有挑檐,窗户都采用格子窗。</h3> <h3>  在唐代也传承这种陪葬的习俗,墓主人的身份越高,其陪葬的物品便越多。但唐人多用陶瓷来陪葬。</h3><h3>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最初只有单色釉,汉代出现了在同一器具上有黄色和绿色两种,到唐代出现了三彩甚至多彩。</h3><h3> 在展厅中轴线上有用玻璃罩着的一组唐三彩俑,这是唐代刘廷训墓出土的。(公元约728年)</h3><h3> 这组陶俑共有十二件,体形高大,形态各异,釉色鲜亮,组合丰富。最前方有龙王神兽开道,后有文官武将,(原本应有4个,但只剩3个了。)好不威风!</h3> <h3>文官武将后有驼马队跟随。</h3> <h3>最后是这两匹双峰骆驼,色彩斑斓,装饰华丽。它们头向后仰作嘶鸣状,动作自然流畅。</h3> <h3>这个青脸,着紫袍黑帽的是明代陶塑地獄判官。只见他吹须瞪眼,凶神恶煞,拿着厚厚的生死册,凡生前有罪恶的人一律判入地獄,十世不得超生!</h3> <h3>  这是和眉善目的是玉面判官,手里拿着善簿,看到簿上有名的善人,赶快度他轮回投胎,重新做人。</h3><h3> 这两个判官都是陪葬之物,出土后为圆明园收藏,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英军掠走。</h3> <h3>一千多年前的唐三彩,依然绚丽如新。</h3> <h3>下面这两个造型威武的哼哈二将,我估计也是殉葬之人俑。</h3> <h3>出土的人俑还有胡人的模样,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场景。</h3> <h3>  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自四千多年前一直流行到秦汉时代。中国青铜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饰、铜镜和度量衡器等。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不少中国的青铜器,且都是精品。</h3> <h3>来自山西省侯马市的编钟(公元前500年~400年)。这个编钟通体花饰非常漂亮,尤其是悬挂铜钟的把手由两条盘踞在顶部的龙组成。</h3> <h3>公元前482年,晋国和吴国会谈,晋国大臣赵孟铸造了这对铜壶。这壶顶造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在花瓣下方就刻有晋吴两国会谈的铭文。</h3> <h3>鼎,最初是烧煮食物的炊具,后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有三脚的也有四脚的。</h3> <h3>商代的鼎和簋</h3> <h3>清代乾隆年造的三足大铜鼎,被摆放在中轴线上的第一个位置上,可见其弥足珍贵。鼎身的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h3> <h3>  西周的康侯簋(公元前1100~1000年),1931年在河南出土。原被圆明园收藏,后被倒卖至海外。</h3><h3> 簋是古代汉族用于盛放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这个簋的底部有铭文,是中国青铜器标志性的青铜器具之一。它的把手是个长牙尖角、大方耳的猛兽,正在呑食一只小鸟。</h3><h3> </h3> <h3>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的盛酒器真不少,尤其是商代出品的。这件双羊尊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到12世纪,为商代晚期的盛酒器。高45厘米。</h3> <h3>这下面三个叫卣(音you有),盛酒器,一般有盖有提梁,腹部造型或圆或椭或方。</h3> <h3>中间这一个放大看看,上面的饰纹相当漂亮。</h3> <h3>这个展柜都是商代(公元前1200~1000年)制作的青铜器。中间的三件器皿造型太漂亮了,我从来还没见到过。我查了不少资料,才知道它们的名字,忍不住把它们逐个放大,给大家分享。<br></h3> <h3>兕觥(音四公),兕,雌犀牛,觥,兽角做的盛酒器。</h3> <h3>盉(音和),是盛酒器或调和酒水的器具。</h3> <h3>鸮形卣。鸮俗称猫头鹰,这卣的造型是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盖子两侧往上翘的是它的喙。</h3> <h3>这个口和底部均呈喇叭状的器具叫觚(音姑),它是商代最普遍的酒器,用以斟酒,相当于现代的酒爵。</h3> <h3>爵,饮酒器,兼可温酒。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觚一爵,是中国古酒具的代表。</h3> <h3>这个展柜展出的就是觚与爵。</h3> <h3>东周的鎏金银牛首车饰,(公元前400~300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附近的东周王陵区,眼睛原本嵌有琉璃。</h3> <h3>春秋时期的错金银铜翼虎,河南辉县出土。</h3> <h3>这应该是一个青铜灯座,已是绣迹斑斑,估计历史久远。</h3> <h3>这两只应该是猪和虎吧?身上错金,不知是什么材料?又似金属又似玉石,可惜查不到出处。</h3> <h3></h3><h3> 玉,对中国人来说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住,俗话说,金有价,玉无价。自新石器时代起玉就被视为权力与财富之石。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不少自新石器时代至今五六千年的古玉器。</h3><h3> 这件名叫琮的玉器来自中国南部,高49.5厘米。它是大约4500年前中国江苏省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制作的。</h3><h3> 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神秘的。它们被大量埋葬,仅仅一座墓穴中就有33个琮,在主要的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有惊人的发现。但是它们的功能和意义仍然不得而知。琮基本上是一个方管,中间穿有圆孔。制作琮极其困难,而且耗费时间,因为玉不能劈开,必须用硬的磨砂进行加工。不难想像在四千多年前单凭手工加工一件这样的琮,需要多长的时间啊。</h3> <h3>这是约公元前3500年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卷龙</h3> <h3>琳瑯满目的古玉器都珍藏在展柜里,由于体积不大,数量太多,当时不可能一个个拍攝,只能将整个展柜拍下来。</h3> <h3>然后再回来逐个放大慢慢欣赏吧</h3> <h3>这个展柜展出的多数是商朝至西周的古玉器,几乎都是一些小动物挂件。</h3> <h3>西周的玉兔</h3> <h3>唯妙唯肖的西周玉鹿</h3> <h3>商代的玉鸟挂件</h3> <h3>宋代玉石制成的各式梳状盒和雕件</h3> <h3>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粘土制成各种器物。这个双耳瓶和碗大约制作于6000多年前,在中国黄河流域半坡出土。</h3> <h3>陶罐上面的彩釉至今不脱落,图案也是清晰可见。</h3> <h3>宋朝的女神像模具,可以批量生产了。</h3> <h3>宋代的瓷器,最上几层是来自福建的建盏。口大足小如漏斗形。宋代斗茶风尚盛行,故建窑主烧这些适宜斗茶的黑釉茶盏。由于烧窑的温度不同,釉的裂变也不样,所以没有一个杯子是一模一样的。</h3> <h3>黑得发亮的釉面使器具历久弥新。</h3> <h3>这绿色的釉面也是令人爱不释手啊。</h3> <h3>南宋时期的各式瓷枕,枕侧还烧制了制作者的名号。</h3> <h3>这是北宋的瓷枕和瓷器</h3> <h3>磁州窑白地黑彩熊纹枕 北宋 高24.7厘米</h3> <h3>这蓝白梅瓶是来自景德镇的精品,制作年代约为公元1330~68年间,1972年收藏。这瓶肩是否让你想起了蒙古包上的图案?</h3> <h3>这是宋代定窑刻花大梅瓶,来自河北省曲阳县,高36.5厘米。</h3> <h3>这个制作于公元1200~1300年的长颈瓶,造型精美,瓶颈上有一圈人物和图案,你一定想不到它的用途竟然是装死人骨灰的。宋朝时陶艺已被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个瓶子就是当时为在浙江去世的一个中等社会阶层人士的骨灰而制作的。没想到宋朝时也时兴火化。</h3> <h3>这是来自中国浙江龙泉窑的真武和其它道教神龛。明朝永乐四年间,公元1406年。</h3><h3>这座壮观的神龛展现了三层新月形天界中的神、守护者和神仙。在最上层的壁龛内的是真武,他是广受欢迎的武神,只见他身披带翼盔甲,脚踏战靴,骑着一匹神奇的生物驾驭在云层之上。</h3><h3> 真武,是明朝的守护神和守卫者。因此,他被置于神殿的最高层。永乐皇帝和他的父皇(明朝的创建者)把他们在战争中所获的成就,甚至是权力的获得都归功于真武神。真武可以救人于天灾、斩妖、赐子和延长寿命。</h3><h3> 神龛的第二层是三清和两个较小的塑像——金童玉女。中间的三人是道教神殿中地位最高的神。正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右侧是灵宝天尊,左测是道德天尊(神化的老子(公元前604-531年)——著名道教创始者)。在神龛的最下层,玉帝位于正中央,真武居右,其它道教的神居左,还有两个较小的守护者。</h3><h3> 这件藏品是现存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神龛之一。它是一件道家和众神的藏品,其分组运用了佛教的艺术风格。人像是镀金和上漆的,神龛上涂上了厚厚的一层青瓷釉。在神龛的背面有九个孔,还刻着一句铭文'永乐丙戌造鄞吉日',意为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1月吉日造。</h3> <h3>中国展厅的藏品实在太丰富了,大家都走累了,小憩一会。</h3> <h3>  因时间不多,在中国厅里浏览了一圈华厦珍宝后便来到了左边的南亚展厅再看天竺文物。</h3><h3> 一尊青铜舞王像摆放在入口处。这是呈现出舞王相的湿婆,是印度神话中与毗湿奴、梵天并列的三位主神之一。不要被湿婆的名字所迷惑,他可是一位男性喔。</h3> <h3>湿婆后面几乎全是佛的世界。各种佛像都呈现着人类最喜爱的姿势,或站或坐或舞。</h3> <h3>波罗王朝是印度最后一个佛教帝国,在整个印度艺术史上,这个时代堪称是华丽的巅峰。每一座雕塑无一不是充满着华丽和繁复。</h3> <h3>这一尊是与湿婆并列的毗湿奴,他是人间的神王。</h3> <h3>这是在印度神庙里的雕塑。跳舞,在印度是祭拜神灵、教化民众的重要方式。这三个舞女本来摆放在一排的,但舞姿太漂亮,把她们逐个拍下来。</h3> <h3>在展厅的一个显要位置,摆放着一座镀金的铜像。这是一尊来自斯里兰卡的多罗菩萨像,已经有1200~1300年历史。在十九世纪被英国人带回国后,又在大英博物馆里封存了30年,因为那时保守的英国人觉得这尊佛像太过性感,不宜公开展出。其实这尊佛像不会使人产生非份之想,在我眼里只有美,你看她的身姿体态,呈现出一个自然的S形,充满着女性的妩媚,身上穿不穿衣服,那是可以忽视的。</h3> <h3>这个金翅鸟铜像金光闪闪,来自中国西藏。金翅鸟是一个在佛教及印度教中广为流传的鹰形护法神。</h3><h3>收藏于1992年。</h3> <h3>虽然南亚馆的藏品很精美,但中国的文物我没看完呢!匆匆转了一圈,再上一层,就是中国瓷器的专门展馆。说起这个展馆,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1892年大维德爵士出身于印度孟买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从他22岁那年在朋友家中看上了一个中国瓷瓶开始,就疯狂地迷上了中国瓷器。为了读懂瓷器上的款识,他自学中文,研读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并写得一手好汉字。这造就了他卓越不凡的艺术眼光和品味。1927~1928年间,正值满清王朝崩溃,许多宫廷珍宝流散到市面上,大维德爵士买到了四十多件慈禧太后在1901年出宫时抵押给北京的盐业公司的瓷器珍品,分三次运至伦敦。后来又把握着千载难逢的乱世商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一批又一批的陶瓷精品,其中包括近1700件陶瓷和一卷清宫御制古玩图,年份跨越公元十至十八世纪,成为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中国陶瓷收藏的里程碑。</h3> <h3>为此,他在伦敦成立了一家小型博物馆——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专门陈列自己的藏品,并对公众开放;随后,又将博物馆无偿捐赠给伦敦大学。</h3><h3>2007年,由于财务方面的原因,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关闭。2009年,他的所有中国陶瓷藏品被大英博物馆接管,全部永久陈列在大英博物馆95号展厅。</h3> <h3>这一对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青花大瓶,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又被叫做“大维德瓶”。它们的价值在于“文字定身世”。这对龙纹象耳大瓶,在瓶颈上有明确题记,记录了这对大瓶的烧制目的、年代(公元1351年)和供奉地点。可以说,这题记文字的价值超出了文物本身。这些文字确凿无疑地将青花瓷的烧制年代从明朝的永宣年推至元末年间。</h3><h3><br></h3> <h3>这大维德的眼光可不同于一般的收藏家,专门瞄着皇家御用的精品,这里每一件藏品都是万里挑一的极品。</h3> <h3>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h3> <h3> 中国陶瓷馆里一千七百多件宝物怎么看都看不完,时间不多,匆匆又来到一个很值得一看的钟表馆。</h3><h3> 世界钟表从诞生之日起除了用于计时外,还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大英博物馆钟表馆面积不大,但收藏了15世纪初到20世纪许多精美绝伦的挂钟、台钟、长箱钟和天文钟等。在这些绝世珍品中,一些早期的钟当时并不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精确的计时工具,而是因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其成为了奢华的象征。</h3> <h3>十五世纪中欧州的君王开始收藏昂贵的艺术品,包括这些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这款座钟无疑是收藏品的典范。这个钟有两个钟面,星盘可以指示太阳、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运动轨迹,可设置12或24小时报时,钟顶是一个浑天仪。整个座钟设计华丽繁复,美仑美奐。</h3> <h3>造型优美的英国家庭用钟,公元1600~1800年间制作,几百年过去了,钟上的人物和饰物依然熠熠生辉。</h3> <h3>这座钟楼有三个钟面,顶部共有四层,奏乐报时,不同人物按不同时间出来活动,十分精巧。</h3> <h3>这是大约在公元1600年波兰制作的自动钟。一个农夫和他的妻子在挤奶,奶牛的眼睛会来回转动。妻子上下移动她的手臂时,液体被保存在里面的容器中从奶牛乳房中流出来。</h3> <h3>  这座在1585年用纯金打造的帆船自动钟恐怕是造价最昂贵的藏品了。</h3><h3>&nbsp;&nbsp;&nbsp;&nbsp;这是与亨利八世的“玛丽罗斯”号战舰同款的镀金模型,高约40厘米,附带每一刻钟及整点报时的钟表,每二十四小时上一次发条。在三根桅杆之上的瞭望台中站着一个会旋转的水手,用锤子敲钟报时。十名号手与一名定音鼓鼓手交替宣告盛宴开始。另有一名鼓手与三名侍卫,还有十六门小炮,其中十一门能够进行自动装载并发射。帆船还能放出烟雾并缓缓移动。真是巧夺天工!</h3> <h3>  绝大多数的时钟都是通过钟摆有规律的摆动来计时的,但一位名叫威廉·康格里夫爵士的英国人在1830年发明了这个奇葩的时钟,它可以用滚下斜坡的球来计时。</h3><h3> 康格里夫滚球钟由一块刻有Z字形轨道的黄铜板组成。一个小铜球滚下经过雕刻的轨道,当它到达轨道的尽头时,铜球击中一个操纵杆,操纵杆控制的弹簧抬起了面板的一端,导致面板的倾斜,使球滚回另一个方向。杠杆原理可以使时钟指针向前移动的时间与球沿轨道运行所需的时间相同。但据说这种运行方式受外来因素影响而走时会不太准确。</h3><h3> 在大英博物馆看了这么多藏品,感觉没有多少是英国本土出品的,唯有这钟表馆,好歹还有一些属于英国人的东西。</h3> <h3>在大英博物馆里走了三个多小时,虽然马不停蹄,但还是没能把所有的展厅都看完。网传的十件镇馆之宝都未能全部找到,其中来自中国皇帝乾隆的案头之物《女史箴图》也是缘悭一面。是时候离开了,走出博物馆之前,恋恋不舍地回头再望一眼,发现还没跟这来自土耳其西南海岸尼尔斯的大石狮留个影呢。这石狮重达七吨,由整块大理石雕成。曾在爱琴海边的一个大家族的墓丘顶上俯视芸芸众生两千多年,后来墓丘倒塌了,它也被埋在了地下,直到1858年才被英国人发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搬回伦敦。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五官和身上都有些残缺,但我觉得它神韵依然,不失为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h3> <h3>  经过多方查阅资料,终于完成了这篇游记。通过查阅和整理资料,加深了对藏品的印象,并且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发展史,恶补了如青铜器、唐三彩、古瓷器等方面的知识。虽然比较辛苦,但我觉得很值,起码没有白来一趟鼎鼎有名的大英博物馆!也希望能对想去大英博物馆的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