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革命故事:红色母瑞山23年红旗不倒

北国风光

<h3>母瑞山是五指山向东北延伸的一条山脉,是海南革命的摇篮,在琼崖两次革命低潮时期,母瑞山两度保存了革命火种,为海南人民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h3><h3><br></h3><h3><h3>★ 第一次保存革命火种★</h3></h3><h3><br></h3><h3><br></h3><h3>1929年2月和7月,中共琼崖特委机关在海口市数次被敌人破坏,大部分领导干部被捕遇害。时任澄迈县委书记的冯白驹徒步走向母瑞山,把这个消息告诉时任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并提议召开著名的内洞山会议。这次会议重组了琼崖特委的领导机构,冯白驹从此走到了琼崖革命的前台,第一次革命火种得以保存。</h3><h3>★ 第二次保存革命火种★</h3><h3>1931年,国民党军队对琼崖苏区进行大围剿,对母瑞山进行层层包围,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困,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琼崖特委红军主力向乐会转移,冯白驹带领100多名战士继续留在母瑞山坚持斗争。除了抵抗敌人打击,恶劣的生存环境是他们最大的敌人。</h3><h3>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内景</h3><h3>长期喝污水,靠没油盐的野菜充饥,因严重缺乏营养很多人患上了水肿、痢疾、疟疾、夜盲症,衣不附体,长发披肩,形似山中野人。没有地方住,就睡在石洞里,密林中。冷得受不了,就烧热芭蕉叶,一张铺在地上当席子,一张盖在身上当被子。衣服破了,只好穿树叶、树皮。为抵抗蚂蝗,晚上无法熟睡,要移过几个地方。头发长了,便躺在地上,将头发放在树根上用砍刀砍短……</h3><h3>母瑞山革命根据地档案史料</h3><h3>当1933年的春天到来,野花开得漫山遍野。4月初,冯白驹带领这支25人的队伍,经过三天三夜的昼伏夜行,终于逃出敌人“围剿”。艰苦卓绝的8个多月,200多个日日夜夜,仅剩的25位革命者没有一个人逃跑,没有一个人叛变。母瑞山第二次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h3><h3>在植被茂盛的海南岛,从上空俯瞰看,母瑞山虽然不大。然而,在共和国的革命历史上,它却留下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纵然岁月流逝,那一段铁马金戈的历史,已永远地定格在母瑞山这片红色的土地。</h3><h3>无数革命先烈</h3><h3>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仆后继、</h3><h3>艰苦奋斗、抛头颅、洒热血</h3><h3>在母瑞山上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卓绝的革命壮歌</h3><h3>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h3><h3>当我们感觉到岁月静好的时候</h3><h3>是因为曾经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