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 <p>岁月的沧桑~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木兰陂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事处木兰村黄头自然村与陂头自然村之间。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经三次营筑,元丰六年,(1083)竣工,是一座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东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积583平方米,陂身长110米,高7.25米,陂墩39个,陂门38个,冲沙闸一个,南北护陂堤、南北进水闸门各一个,大小沟、渠道113米,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农田25万亩。</p> <h3>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经过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作用。木兰陂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p>当年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p> <p>凝固的诗篇~相传有一位长乐妇女钱四娘,目睹当地百姓受灾之苦,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携来巨金动工截流筑堰 。</p> <p>因水流湍急,建起来的陂堰很快被山洪冲垮。钱四娘悲愤至极,投入溪洪以身殉陂。</p> <p>此后,与钱四娘同邑的进士林从世携金10万缗来莆继续筑陂,也因水流过急仍未成功。</p> <p>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今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p> <h3>陂有三个读音;bēi pí pō </h3><h3>木兰陂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设施,所以此处“陂”是大坝,斜坡的意思,应该念“bēi” </h3><h3><br></h3><h3>“陂”念“pí”时——“黄陂”( Huángpí):县名,在湖北 </h3><h3><br></h3><h3>“陂”念“pō”时——陂陀 pōtuó,台阶的意思</h3> <h3>地理简介</h3><h3>木兰陂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事处木兰村黄头自然村与陂头自然村之间。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经三次营筑,元丰六年,(1083)竣工,是一座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东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积583平方米,陂身长110米,高7.25米,陂墩39个,陂门38个,冲沙闸一个,南北护陂堤、南北进水闸门各一个,大小沟、渠道113米,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农田25万亩。</h3> <h3>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经过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作用。木兰陂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为了纪念建陂的历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协应庙,亦称李宏庙,现改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有钱四娘 、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来历史名人撰写的修陂碑记,以及1962年冬郭沫若到此游览时写的《咏木兰陂》诗碑6首12块 。</h3> <h3>馆旁有恩功亭和宋郑耕的木兰书堂古迹。馆外湖光山色,景物宜人,尤其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h3> <h3>木兰陂对莆田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根本的作用。尤其是农业生产,木兰陂南渠经过的城厢、渠桥(今新度)、黄石、北高、笏石等乡镇;一般还能自流灌溉,管陡门人按期关高些,沟水就能上田,如清江、西洪、东花、江东、金山、海边、东角、遮浪等77个(7.3万亩)村都能,由于围垦的先后,有的埭田高,但原堤尚在只要内陡门加一个,照样可流入田,灌满后,陡门放低些,水就不淹田了。232年后,元延佑二年(1315)创建北渠、灌西天尾、梧塘、涵江、三江口、白塘等乡镇92个村,受益92年村6.4万亩。</h3> <h3>木兰陂是李宏建成的,知道的人不太多,人们只以为木兰陂是钱四娘建的,这与史实不符。</h3> <h3>钱四娘是在将军岩处建陂,陂建成后即被溪洪中毁、无名、只叫钱陂遗址。她的功绩是开创了在木兰溪上建坡的想法,并着手建陂,虽被冲毁,但影响极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创想和建陂教训。所以莆田广大人民念念不忘钱四娘。她随父在广东为官,因早年失母,父女俩相依为命,操持一切家务,其父一生为官,积痨成疾,病故任上,钱四娘搬父柩回乡(长乐),经过莆田,被木兰溪泛滥成灾所阻,听群众说木兰溪水成灾,田园又无水可灌。年仅16岁的女儿家,产生了来木兰溪建陂念头。</h3> <h3>当把父枢安葬完毕后,她变卖家产和父亲留下钱财等,凑齐十万缗来莆田木兰溪上建陂,她没有助手和亲人陪着孤身一人带巨资来为莆田建陂,感动莆田广大民众,有"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故事,陂三年就建成了,但庆功之时,即被冲毁,钱四娘也投水自尽了。</h3> <h3>钱四娘筑陂失败后,她的同邑人林从世又捐家财十万缗,在温口继续筑陂,但在工程垂成时,又被凶猛的海潮冲毁,亦归失败。在木兰溪上筑陂,莆田人没有想到,却给过路的钱四娘想到并做到了。</h3> <h3>原来,木兰溪源自仙游县西苑乡、穿高山越夹谷,汇聚着三百六十多条溪涧之水,进入莆田境内,已成为一条水势湍急的大溪了,其最大的洪峰流量每秒曾达362立方米,加上常年同时出现的台风、暴雨和大潮。所以要在这么一条自然条件极其复杂的溪流上筑陂,确是一件十分艰难之事。</h3> <p>过了十年,莆田人在钱四娘建陂的启动下都想着在木兰溪上筑陂,连在京为官的莆籍蔡京也上奏皇帝下诏向天下招贤建陂,侯官县李宏应诏来莆,在有水利工程技术知识的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重新擂起洽服木兰溪的战鼓,进行第三次筑陂。</p> <h3>据载:李宏家居时,冯智日常向他化缘,赊酒、缘金再多他也不要,就是不肯走。一天,他约李宏在木兰山下见面。后来李宏到了莆田,果然冯智日先到了木兰山下。他们首先踏查钱,林两陂遗址,认为钱陂踞滩高流急之处,"与水争势,是以不遂";林陂位在"隙扼两岸,怒涛流悍"的地方,故"是以再坏"。于是他们认真分析了木兰溪的自然情况,十分重视地质和水情的勘察,选择了木兰山下,"溪宽流缓潮尾"的地方,冯涉水杆竹为记,此地正好是在钱,林两陂遗址之间,是个理想的筑陂地址。因在木兰山下,建成后号称木兰陂。</h3> <p>李宏认真负责,对工程精益求精,花八年时间于元年六年(1083)建成千年不毁的木兰陂,他巡视木兰灌区途中得病行至大孤屿(黄石金山村)逝世,(李宏墓在金山村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终年41岁,建陂的八年成为他人生最后八年,他呕心沥血,对工程精益求精,鞠躬尽瘁,郡人感他建陂功德,在陂南立庙纪念,宋景定三年(1262)诏封惠济侯。</p> <h3>营建历史</h3><h3>木兰陂位于木兰溪下游的莆田市城厢区城郊乡陂头村,位于城西南4公里。建成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是当时福建最大的引水工程,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老陂坝工程之一。它把木兰溪的水源引入莆田南北洋平原,灌溉16.5万亩良田,而且,兼有工业用水、航运交通、水产养殖等综合社会效益。(资料来自网络)</h3> <h3>木兰溪治理二十年赞</h3><h3>月岸听涛</h3><h3>日夜欢腾鼓瑟琴,仙山源脉发清吟。<br></h3><h3>两厢驰润余丰物,一抹侵掩化泽霖。</h3><h3>水草悠悠鸥鹭侣,岗风嗦嗦鸟虫音。</h3><h3>荔林十里连秋月,绿满乡魂画满襟。</h3><h3> 2019.10.10<br></h3><h3>感谢吴总大作👏👏👏👏👏👏</h3> <h3>与建木兰陂有关人员的姓氏</h3> <p>秋风送爽,心旷神怡。</p> <p>倒虹吸管,横跨木兰溪。</p> <p>气势恢宏,水面微澜。</p> <h3>秋水共长天一色</h3> <p>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p> <p>好大两棵树,绿树成荫。</p> <h3>平分秋色</h3> <h3>石道弯弯</h3> <p>天高云淡,望穿秋水。</p> <p>拦河坝是木兰陂的主体工程,坝上游流域面积1124平方公里。陂长219米,由溢流低堰闸和重力坝组成,靠南的堰闸长113米,陂高3.65米,坝身上原先分设32孔,后来堵去南端2孔、北端1孔,现存28孔堰闸和1孔冲砂闸。堰闸孔宽2.1米到2.4米,总宽70.4米,使用木闸板控制所需水位,可蓄可排。闸墩长5.5~6米,宽0.9米;墩高在上游为0.7米,下游高1.4~2米。上游坦水长12米,形成缓坡式,稍向上游下斜,下游坦水砌成台阶跌水型式,长21.5~32米不等。</p> <p>堰闸坝横断面长度在40~50米之间。陂的南端设冲砂闸,闸宽4.2米,闸底比其他堰闸孔低0.5米,以利排砂入海,防止淤塞南洋进水口。靠北的重力式坝型,长138米,坝外坡砌成台阶式,坝顶比堰闸坝墩顶略高,且与呈三角形状的陂埕连成一体。</p> <h3>为了保护两岸不受冲刷,引导流向,设置3条导流堤。陂南1条,介于南洋进水闸(迥澜桥)干渠首段与拦河坝、下游港道之间,堤长227米,导流堤内外两侧岸墙均用长条石丁顺交插、分层迭砌,堤中夯填粘土,上填一层白灰三合土,顶面再用石板铺砌成为"陂埕"。陂北有2条:1条长113米,用条石丁顺分层砌筑,上连北洋进水闸(即万金桥)下接北陂埕顶端。另1条位于重力坝和堰闸坝之间,堤长56米,与溪流同向,底宽起端6米,末端4米,顶宽均为2.6米,用条石浆砌。据传说下游港道在历史上曾发生走向变迁东移,在离陂下游300多米处的南岸滩地上,至今留存条石护岸100多米的残迹。</h3> <p>木兰陂主体工程规划设计合理,所确定的陂顶高程适宜,既可挡潮,防止海水涌入,又能最大限度满足灌区蓄水、引水的需要,具有挡潮、溢洪、灌溉、通航等综合利用功能。</p> <h3>木兰陂基础牢固。1986年春,为了查明建陂地基状况和坝基漏水问题,在陂身上取五个断面进行钻探,探明木兰陂是建造在软土之上。</h3> <p>堰闸坝砌体下均为淤土、细砂、砂卵石等物堆积而成的软基,深6~11米才到强风化岩层。当时施工时采用"换砂"办法改善地基:表层淤泥深挖2.5~3米,用砂砾料回填,增强基础承载应力,靠坝的两端则夯填红粘土为基,从而保障堰闸坝较均匀沉实。</p> <p>又查坝体条石是使用白灰、糯米、红糖浆和黄土拌和的胶合料浆砌的。</p> <p>经试压,其抗压强度在干燥时达62.4公斤/平方厘米,饱和状态为38.8公斤/平方厘米,相当于强度40~60号水泥砂浆标准。</p> <h3>陂身外观虽有明显不均匀沉陷及裂缝,然而经历900多年来千百次洪水的冲击,至今仍保存完好。</h3> <p>在工程结构、砌筑技术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整座均用花岗岩条石分层交插砌筑。闸墩顶面用长3.1米、宽0.9米、厚0.4米的巨石压顶,每块重2吨以上。墩后末端,竖埋一支断面为0.45×0.45米的石柱(俗称将军柱)钳入闸底,在石柱两侧凿有凹槽,再围护条石"钩锁结砌",形成整体。闸墩下游还埋设2~3根尺寸较小的石柱加固。</p> <p>为减少激流的冲击,确保闸身稳固,一座座闸墩朝向上游的高度只有0.7米,至墩尾其高度才有2米。从堰闸坝闸墩处的横剖面图(1986年钻探资料)看,形状犹如梯形重力坝,闸底特别加厚,靠上游厚2.5~3米,偏下游处厚2米左右。上下游坦水起端也与闸底同厚,而且从闸底至下游坦水一律使用大条石成台阶式纵向迭压铺砌。条石长度多在3米以上,也有块重3吨多的5米长条石。</p> <p>在堰闸坝中段下游处,布设两大块加厚的舌状方形护坦,各长13米,宽8.5米,厚2.2米,用来加强消能,增加陂体稳定。</p> <h3>木兰陂水利公园旁已经建成了许多住宅区</h3> <h3>秋高气爽</h3> <h3>游人络绎不绝</h3> <h3>树荫婆娑</h3> <h3>古桥新姿</h3> <h3>小桥流水</h3> <h3>心旷神怡</h3> <p>皇精碑</p> <h3>人来人往</h3> <h3>古树新貌</h3> <h3>木兰陂纪念馆</h3> <p>山清水秀的宜居城市</p> <h3>众神护佑平安</h3> <h3>绿树成荫</h3> <h3>风光无限好</h3> <h3>高楼林立</h3> <h3>古碑</h3> <h3>新旧相融</h3> <h3>神龟望天</h3> <h3>独树成林</h3> <h3>古陂新颜</h3> <h3>好久不见这样洗衣服了</h3> <h3>过去的时光在眼前</h3> <h3>走向未来</h3> <h3>水平如镜</h3> <h3>长龙飞跃</h3> <h3>秋日风光胜春朝</h3> <h3>江山如画</h3> <h3>石堤蜿蜒</h3> <h3>气贯长虹</h3> <h3>绿色的祝福</h3> <h3>大树底下好乘凉</h3> <h3>秋风送爽</h3> <h3>曲线优美</h3> <h3>顺路来到莆田会展中心</h3> <h3>第一次进来</h3> <h3>大型妈祖壁雕</h3> <h3>祈祷🙏</h3> <h3>天上人间</h3> <h3>空空荡荡</h3> <h3>高大的空间衬托出人的渺小</h3> <h3>门庭高大</h3> <h3>会议室,一天租金六万,不含空调费。</h3> <h3>明天有个大型会议</h3> <h3>彩旗飘飘</h3> <h3>以前只在动车站外远远的看着</h3> <h3>宽阔的马路</h3> <h3>一个新景点:木兰溪防洪工程奠基点</h3> <h3>一块纪念碑</h3> <h3>绿化不错😊</h3> <h3>绿树红瓦,分外醒目。</h3> <h3>路灯高耸</h3> <h3>灿烂鸡蛋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