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孩子的秋天

杨宝章

<h3>  去菜市场买菜,看到新鲜的红薯、花生和玉米,我总是有一种亲切感,非要买一点回去,尝尝秋天丰收的味道。但再也都找不到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时吃的那个味儿。<br></h3><h3>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包产到户,方兴未艾。那时候,人们看重的是种好庄稼、吃饱饭,每家每户、大人小孩都把精力放在粮食生产上,人们被“大锅饭”造成的吃不饱饿怕了。特别是秋收季节,刨红薯、摘棉花、掰玉米、割豆子……秋天农村的忙,男女老少,不分早晚,很多时候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累得腰酸背疼人憔悴。可是,面对满屋满院的好收成,忙和累又算得了什么呢?</h3><h3> 而孩子们的秋天,其实也别有情趣。</h3><h3> 秋天有秋假。那时的农村学校,不但有暑假、寒假,还有麦假、秋假。秋假自然就是到了秋天农忙季节,给学生放假,让学生帮助秋收,这个假期一般是半月时间。对孩子们来说,放假了,就自由了,不用再每天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虽然要帮助家里干活,但每个家庭都不会真正指望孩子们,因为重活孩子干不了,而且孩子们也没韧性,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也就是说,孩子们的贡献是可有可无的。学校之所以放假,真正的意图,在于让多数是民办身份的老师们回家收秋。所以,农村秋假里大多数孩子们,帮家里干的活,最多的是些拾红薯干、摘棉花、掰玉米之类力所能及的轻活。当然,也不乏由于特殊原因、家里没人干活而“当家做主”的孩子。秋假对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既是一个切身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历练过程,也是一个从小就能区分“麦苗与韭菜”的体验过程,更是一个培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城市里的孩子不可能拥有,所以,城市里不可能有“少年闰土”。当然,现在的农村,早已没有了秋假,而且还在用锄头锄地的农民似乎早已绝迹。如今农村的孩子,不是城市人却过着城市生活,也分不清“麦苗与韭菜”了,更不吃红薯、喝玉米糁,喝牛奶要特仑苏,吃面包要蘸果酱,娃哈哈都没人喝了!</h3><h3> 秋天好吃的多。秋天里,农村的孩子是有口福的。当然,这里说的口福,并非山珍海味,而是“就地取材”吃些新鲜的东西。村里的孩子们对谁家有棵梨树、枣树,哪里的瓜熟了,非常清楚,那鲜红的大枣、满地的西瓜,无时无刻都在招引着孩子们的馋虫。尽管枣和瓜的主人“死看硬守”,架不住也得下地秋收、外出办事,所以,孩子们的欲望往往都能满足。当然,少不了被发现斥责,甚至被骂娘的窘境。烧毛豆是秋天里农村孩子的最爱,别管是黄豆还是黑豆,连豆带秧割下来,放在火堆里烧,明火烧尽,拿褂子或者草帽扇去灰烬,剩下的都是烧熟的豆子,那种豆香味,香喷喷的,绝对纯天然,吃起来咯嘣咯嘣响,尽管会弄得灰头土脸的,可其中的乐趣,体验过的孩子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不仅是烧毛豆,还可以烧玉米、烧红薯,花生是不用烧的,很多次吃得孩子们直拉稀。为啥?因为吃多了不消化,而且好多都半生不熟,不拉稀才怪呢!</h3><h3> 秋天好玩的多。秋天里,农村有很多好玩的。蟋蟀、蝈蝈自不必说,树上还有花豆娘。实际上,很多农村孩子对蟋蟀、蝈蝈这些东西,并不特别喜欢,因为习以为常了,玩多了就不新鲜了。好玩的是狗拿耗子和狗撵兔子。孩子们带着自家的狗,一到田地,狗们就到处乱闻,特别是遇到搬仓洞,狗就迫不及待地开挖了,挖一会儿,闻闻,再挖,直到把板仓挖出来为止,可狗却不吃搬仓,最后把搬仓玩死拉倒。至于狗撵兔子,多数情况下,狗撵不上野兔,常常急的汪汪直叫,最后累得呼哧呼哧,很不情愿地败下阵来。事实上,最有意思的是溜红薯,农村孩子们都经历过。这溜红薯也是有诀窍的,同样是溜红薯,有的孩子收获多,有的孩子收获少。溜红薯就如同探矿寻宝一样,需要耐心和细心,东一镢头西一掀的,肯定不行,得有方法。大致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顺窝溜”,即顺着刨红薯时留下的坑再往四周刨,看能不能发现“新大陆”,这种方法也叫“蜻蜓点水”法,当然并非每坑都要去刨;其二是“地毯式溜”,就像翻地一样,一锨接一锨,一锛接一锛,把红薯地翻个遍,这样虽然累些,但总会有收获。溜红薯最希望能够发现红薯筋,这时,只要你按图索骥,穷追不舍,一般都会有惊喜。实际上,溜红薯是当时的全民行动,无论男女老少,有的单干,有的结伴,有本村的,有外村的,有的用铁锨溜,有的拿镢头溜,不管怎样,都是乐呵呵的。因为是“溜”,“拾的麦磨的面”,多少都是收获,图的就是快乐!除了溜红薯,还有溜花生、溜玉米、溜棉花等。溜的乐趣在过程中,当你费尽周折,终于有所收获时,那种成就感,非常美妙!</h3><h3> 秋天里也有烦心事。就比如,半夜里睡得正香的时候,天下雨了,人们得赶紧去拾红薯干,于是,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齐上阵,孩子们老不情愿,很难叫醒,常常折腾得人们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筋疲力尽。更不要说遇到连阴雨,红薯干烂在地里了,那可是一家人的口粮,当然闹心!</h3><h3> 这些事儿,现在农村都看不到了。所以,如今的农村孩子,闻听这些,都是传说!</h3><h3> 可那毕竟是那个时代农村孩子的真实写照,也许,还很美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