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国庆阅兵式上,3架轰-6N 、6架轰6K,前后分成3组,呈品字形密集编队一飞冲天后,展示了我国空军战略威慑和战略打击能力全面提升。表面看起来,轰-6N、轰-6K在外形上和图16飞机相似,但内部早已是脱胎换骨,作战能力有了根本性变化。这是几代碧海蓝天下追梦人的心血和青春凝聚成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山东村作为一个百户人口的小山村,曾有两名村民为共和国的飞机制造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一是哈飞的第一代工程师刘尚德兄,他是我国在碧海蓝天下的最早的追梦人。</p><p class="ql-block">刘兄1948年考入莱阳师范,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8年从苏联学成回国,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工作。1965年主持完成701轻型飞机的设计和研制。1966年主持完成直一6型飞机的设计和研制。1980年参与“海豚”直升机开发工作。1984年6月病逝。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他钟受的航空事业,他无愧于苍天厚土,为中国的直升机事业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刘兄是由国家委派到前苏联学习内燃机的第一批人员,多次亲自参与过我们中国直升机的设计与制造,曾多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p><p class="ql-block">哈飞位于哈尔滨以南20公里处。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也是在此期间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项目之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在这里建起的第一个军工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主要生产炮弹,战争结束后,改为飞机修理厂。“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飞机修理厂扩建成飞机制造厂。</p><p class="ql-block">军工厂一般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上级主管部门用数字编的代号;另一个是工厂所在地的命名。“哈飞”被主管航空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编为“国营122厂”,在哈尔滨,则被称为“国营伟建机器制造厂”,简称“伟建厂”,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名为“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p><p class="ql-block">刘先生从苏联学习归国后就被分配到哈飞。从最初的修理到后来的仿制,产品都是苏制飞机,所有的资料、图纸也都是俄语。在中苏关系“蜜月”时期,工厂有苏联专家。1960年,专家撤走后,除了继续参考苏联的设计图纸、工艺要求仿制苏制飞机以外,刘先生作为总工程师,带领他的同事们开始独立自主地研制、生产自己的产品。独立自主并不是一切靠自己,除了深入研究和消化苏联技术以外,还需要学习、参考日、美以及欧洲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那时候,我们和西方国家大多没有外交关系,没有人员交流,不能直接去学习、考察,只能通过资料来了解。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尚德和他的团队先后造出了“轰-5”,“直-5”等直升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长达20多年。到了70年代初,有的还直接援助几个非洲国家,供其元首在自己的国家视察。</p><p class="ql-block">70年过去了,我国直升机制造业发展很快,不管是民用机还是军用机,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直-5”早已进入了博物馆,“直-9”、“直-10”,一款又一款的新型直升机纷纷亮相,每当看到天空出现新一款的直升机时,作为刘先生的家乡人,也分享着“哈飞”人取得成果的喜悦和骄傲。</p><p class="ql-block">另一位是刘宗禄叔。他在上世纪50年代毕业后, 就分配到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1965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8年成立了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9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由于工作保密的性质,有关宗禄叔的资料很少。据说前两年不幸去世,并魂归故里,与另一个世界的父老乡亲们,共同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注视着自己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