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课交流,引领教研”---德州市教科院初中英语送课助教活动

Adonis

<h3><font color="#010101">&nbsp; 在庆祝祖国七十华诞余温未散之际,德州市教科院英语教研员王玉青老师携两位送课老师,德州市第五中学的王秋玲老师和德州市第十中学的郭露莹老师,亲临禹城送精品课,助县市教研。本次活动是德州市初中英语送课助教的第二站,德州市教科院领导心系各县市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为我市英语教师带来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三位老师现场授课并进行说课,王玉青老师进行了精彩点评,无论是精彩的课堂展示,还是王玉青老师最后站在课程理念高度,依据多年的教研经验所做的高端点评,都让我市英语教师叹服,从老师们精力高度集中的聆听以及笔挺的脊背便可见一斑。全体老师在本次活动中获益匪浅,引发了诸多对于今后教学的反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本次送课助教活动旨在深化阅读教学理念,推广英语课外阅读活动,丰富阅读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font></h3> <h3>杜楠老师课堂展示</h3><h3>课堂设计素材选用的是多维阅读第十六级中的两个文本,上午第一节课堂展示,授课教师是本地齐鲁中学的杜楠老师,指定上课材料“Facing the future”,上班仅三年的年轻教师,大气沉稳,对于多维阅读这种较难文章的解读和问题设计比较有深度,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在很多地方没有脱离传统上课思路的束缚,但学习已在路上,虚心上进,未来可期。<br></h3> <h3><font color="#010101">作为一堂研讨课,我们也要看到自己与优秀老师之间的差距,杜老师的课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还是有一些常规课堂的影子,比如词汇的处理、subtitle、order、细节信息的填空、retelling以及最后的延伸阅读。词汇的处理,填的是哪些词,并不是较难的人名地名,而是对于理解文本真正有核心作用的词汇。而且retelling更适用于记叙类文本的处理,像这样的non-fiction的文本不适用。教学目标要更精确,课堂设计不能太散乱。王玉青老师在其中的一个点评让人印象深刻,文本的最后一段标题为“Making Changes”,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Who on earth should make changes?”这种问题的提出,是为了站在更高的的高度,让学生去思考,去提升,去延伸。唤醒学生的担当意识,提升本堂课的教育意义。</font></h3> <h3>郭露莹老师课堂展示</h3><h3>郭露莹老师和王秋玲老师上课的文本同样来自多维阅读,标题为《Bees in Trouble》,两位老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听完两节课,真的感悟很多,感慨老师课堂设计的高度,感动三天送课的不辞辛苦。郭老师更关注大的框架,整进整出,而王老师关注细节更多,回归文本本身。<br></h3> <h3><font color="#010101">郭老师在课最一开始便使用reading circle的方式,让每一个小组有了明确分工,为文本授课做好铺垫。郭老师整体的框架便是使用了KWL Chart“What I know, What I want to know, What I learned”.这也符合阅读心理发展的过程:从猜测到验证的过程。对于正文文本进行了分块,并不是一段一段进行机械的授课,而是进行了再加工,这其中设计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引发学生思考。王老师在评课时也给出了建议,比如“disaster”这个词,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整堂课,郭老师都很耐心的跟学生去解释,让这堂课的节奏张弛有度。设计很惊艳,讲解很精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王秋玲老师在进行课堂展示</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老师的课同样大气,从点到线再到面,开始铺陈开来,最后织成网,一开始便是生动的情境导入,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做了几个research,缓缓深入,课堂的最后也是情景式的结束,首尾呼应,每一段的问题设计简洁清晰,引发思考,比如“What are scientists trying to do?””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to...?”.引发学生思考的讨论以及海报的设计被放在最后,都是很有效的输出方式。精彩的课堂引人深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位老师依次说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便是对王玉青老师最后点评的最好的评价,这也是活动结束后,所有老师们的心声。王老师一开始便说本次送课助教活动,是交流研讨,帮助教学提升,并不是炫课,但也确实不同于原生态的课堂,用更有前瞻性的视角去做引领,引发各县市老师们的思考,这样的研讨会让今后的课型更加丰富,学生也会有更多的角度。平时老师关注的更多的是语言知识,并且关注的还不全,王玉青老师嘱咐老师们不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而是关注2017年高中新课标中所涉及的其他维度,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去思考,跳出文本进行创新性的语言活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玉青老师总结出三个层级:基于文本的,了解语言内容;深入理解,引发思考;超越文本,挖掘关键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真实的语言情境,运用语言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与会教师一连串深入的思考与反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如果说以前我们的教研一直在不断摸索,缓慢前行,那本次送课活动会让很多老师感觉如同坐上了火箭,加快教研的步伐,在今后努力去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英语阅读课教学。感谢德州市教科院将禹城列为本次活动其中的一站,感受着国庆的余温,感受到英语的课堂魅力,收获满满,期待成长。</font></h3>

老师

课堂

文本

送课

王玉青

德州市

学生

思考

教研

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