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时候,书很少。最喜欢听妈妈给我们讲故事。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边帮妈妈做事,一边听她给我们讲故事。慢慢的,《嫦娥奔月》、《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孝子》、《孟姜女哭长城》、《田螺姑娘》的故事就深入人心了。记忆中还有一位邻家的二奶奶,最爱讲的就是梁祝变蝴蝶的故事,那时候,一群无所事事的屁孩经常绣在她家,缠着她讲故事。于是,我们的童年也在故事中一天天充盈起来。</h3> <h3>后来由于父亲的关系,我接触到了一些书籍。尤其是《民间故事画报》,花花绿绿的封面和插图常常吸引了我,能找到这样的一本杂志,我会高兴好久,看完了故事,还会拿蜡笔把里面的插画人物涂的色彩斑斓,甚至看不到本来的面目。</h3> <h3>于是,最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便在那些故事的重复中形成了。不能浪费粮食,否则天公会来抓我们的头;不能顶撞父母,否则死了没有好下场;不能说谎,否则狼来了没人救你……再大一些,便期望和母亲劳作一天,回到家里有个田螺姑娘为我们做好了饭菜;盯着家里的老牛,盼着它能张口说话,告诉我某个地方有宝藏;看到漂亮的蝴蝶,想象着它是不是祝英台或是梁山伯……</h3> <h3>成年后,慢慢知道了,那些民间神话都是劳动人民自编自导的,每个故事都是人们的美好向往或是以另一种方式教导后代的。直到我的孩子缠着我讲故事的时候,我绞尽脑汁,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小时候妈妈讲给我的那些故事。我又讲给他听,还把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过的课文讲给他,他听得津津有味,沉浸其中,十万个为什么从他的小嘴巴里冒出来……那一刻,我真正体会了民间传说故事的魅力。</h3> <h3>随着儿子长大,他再不会追着我讲故事了。我看的文学书籍越来越多,民间故事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了。但最近,我又有了和她亲密接触的机会。</h3> <h3>新学期,新教材,第三单元就是一个民间故事单元,收录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孩子们对民间故事有很大的兴趣,课堂上问题多,对有些地方还提出了质疑,这是其他课堂没有的现象。这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她的魅力。单元后有口语交际和快乐读书吧,我设计了以组讲民间故事的环节,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准备充分,提前打印了故事,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并注了音,分享时讲得惟妙惟肖,听的孩子也是津津有味。于是《二月二龙抬头》、《白蛇传》、《瑶姬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嫦娥奔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故事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享受到了一堂民间故事盛宴!</h3> <h3>我感叹于部编版教材编写的高明,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叹服于人民大众的智慧。同时,课堂上敢于把时间交给孩子,则是我的一大感触,相信他们自己能完成的很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