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适中之——丞相垒前柏森森

谢春武

<h3>丞相垒,文天祥。</h3><h3>这是一个渐渐被适中人忘却的地方,</h3><h3>这是一个渐渐被适中人忘却的名字。</h3><h3>这个地方,本该被适中人民深深铭记,</h3><h3>这个名字,本该被适中人民深深镌刻。 </h3> <h3>  <b><u style=""></u></b></h3> <h3>  国公桥承载我的许多童年记忆,那时父亲常带上我去接应母亲往深山挖笋采菇的沉重担子,等候在国公桥的巨碑旁。父亲告诉我这是记念文天祥的地方,等你读书到初中就会学到; 后来上了初中,学了《过零丁洋》,懂得了文信国公 ,而更难忘的是适中中学美术科谢航老师让我们临摹的他的丞相垒写生作品:那青山环抱下勾檐翘角、飞舞神气的双龙深深嵌入我的记忆,从此一记三十载。<br></h3><h3> 2019年的国庆假期,我独自驱车,驶上保丰村十八弯的老国道,在渐渐向路中央侧倾而长的茂密芦苇从中前行,残破的道路弯弯绕绕,尽管已秋气渐浓,但两边的山坡上依旧绿意盎然。</h3><h3> 山风轻轻从我耳边吹过,我已然看到三十年前的我,三十年前的秋季,三十年前的319国道上,拖着收割完下炉仔晚稻的疲惫身躯,骑着嘎嘎叽叽的破永久车,摇着一路的车铃声,风儿一样跨过国公桥,在古碑的夕阳斜影下飞在回家的路上……。 </h3><h3> 绕过无数道熟悉的弯,流水的叮咚声打破丛山静寂,丞相垒悄然立在国公桥边。</h3><h3> 孤亭已老,野果正艳,寒柏森森,秋光恰好。多么希望更多的适中孩子知道丞相垒,知道信国公。</h3> <h3>  1277年的春天,元军南逼,南宋从杭州败退至福州,当时文天祥已从枢密使升任右丞相。为了抗击元军,他率师从闽西龙岩一带进军漳州。途中忽闻福州失守,宋帝撤退海上,文天祥只好又率师西撤,翻越坂寮岭后,欲占领有利地带构筑堡垒,以抗击来势凶猛的元军。元军追兵迅急,文天祥的兵马一渡过下合溪的木桥,正准备下令毁掉木桥,阻止元军,。骤然间,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咆哮的山洪汹涌而下,冲跨木桥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元军阻隔在对岸,部队得以迅速脱身转移。事后,时时为百姓着想的文天祥,考虑到当地百姓要过桥,因战事急,无暇顾及修复桥梁,便在离开前留下银两用以重建木桥之资。</h3><h3> 当文天祥率部经过倒岭下的梅子坑时的一条河流(今保丰村老国道十八弯),闻讯的适中百姓早已在桥头接应,此河上仅一座供百姓过往的独木桥。为了能让大部队快速通过,适中乡民纷纷捐献门板、木料、绳索、大钉等。军民配合,很快就架设好一座坚固的临时便桥,部队顺利通过。文天祥万分感激,当场为此桥取名为“大义桥”。 此后,他转战于汀州、梅州、惠州一带,坚持艰苦的抗元战斗。</h3> <h3>  </h3><h3> 明万历10年(1582年),为纪念这位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抗元民族英雄英勇就义300周年,龙岩知县曹胤儒,教谕罗彦霄,县丞陈守化和典史李铨等,在文天祥扎营的遗址,建亭立碑。并在大义桥的原址采掘当地的特产岩石赤米石花岗岩建起了坚固的石拱桥,因1278年宋王朝赐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后世遂又尊称大义桥为“国公桥”。</h3> <h3> </h3><h3> 这个曹胤儒不是个简单的人,对布兵列阵相当有研究,著有《孙子握机纬》等兵书,与名将戚继光相友善。</h3><h3> 正中竖立一块雄伟的赤色花岗岩碑。碑身高3米,宽2米,厚15公分。碑文正楷书写,文曰:</h3><h3>“<b><i><u>皇明赐谥忠烈故宋少保右丞相信国公文山文公天祥举义驻师故垒</u></i></b>”。</h3> <h3>  正碑左右各竖有一块行草书诗文石碑,右边一首为明文人吴之望的《过文信国屯兵垒》。诗曰: </h3><h3>  <i><b>丞相碑亭傍草莱,渭南无复叹奇才。 </b></i></h3><h3><i><b>  临危始受匡时托,濒死还仍卷土来。 </b></i></h3><h3><i><b> 万里舆图沉海岭,一腔忠义赴燕台。 </b></i></h3><h3><i><b> 行人莫问屯军处,岩下泉声不尽哀。</b></i></h3><h3> 左边一首《过文丞相驻师故垒》草书,我看了许久尚有不少字无法辩认。还望有识之士拓出识辩。岁月悠悠,这三块碑距今已四百三十七年了。</h3><h3><br></h3> <h3>  由左墙碑文知道这是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据志书可知,丞相垒记念亭是1982月3月16日,文天祥抗元就义700周年纪念日,龙岩市人民政府将倒岭驻师故垒,列为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于1987年10月动工修建碑亭。1988年9月29日举行竣工揭幕典礼。</h3> <h3>  让我们再次品读清乾隆时适中神童林希尹的《国公桥》:</h3><h3> 当年丞相过桥东,战马萧萧满路风。</h3><h3> 万古人间留壮烈,百年溪水泣英雄。</h3><h3> 伤心荒径碑犹在,极目寒山事已空。</h3><h3> 怀古不堪回首望,冷烟衰草夕阳红。</h3> <h3>  千百年来,风景依旧,青山不改,然立于丞相垒前,但觉幽凄惨淡,悲凉益重,唯于丞相垒前的数株柏树,肃穆森然,低声呜咽。</h3> <h3>  我曾仔细地研读《适中镇志》,有关丞相垒的介绍文采飞扬:“纪念亭依山傍水,群山环抱,云烟袅袅。群山逶迤,浓树成荫,风起云过,鸟语婉转。亭前远眺,峰峦起伏,云海苍茫,令人感慨万端。……新中国成立时,仅剩高大的石碑,孤零零地竖立在荒烟蔓草之中,满目凄凉。</h3><h3> 时间又过了70年,尽管在三块巨碑上盖了亭。但孤独的丞相垒依旧人迹罕至、荒寒依然。旺盛的芦苇杂木树丛,一寸一寸地侵占了垒前的空地。风吹过,呼啦啦的响,似乎耳闻南宋嘶嘶战马声。 </h3><h3> 立于青山绿水间,我再想不出更好的文字来形容如今丞相垒的——荒凉、荒凉、荒凉!</h3><h3> </h3> <h3>  丞相垒三字端庄肃穆,出自适中著名乡土书法家谢澄光之手。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出自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家陈奋武之手,书风沉着浑厚,凝重内蕴,极具功力。</h3><h3></h3><h3> 记念亭为方形,红柱白墙青瓦,柱上画有盘旋而上的云龙。屋脊上中竖一葫芦,对向两条相向青龙,张牙舞爪,颇为生动。</h3><h3> 1988年落成的记念亭,距今也已三十余年。荒郊野外、人迹罕至,栉风沐雨、历寒经秋。如今呈现破败风貌,柱上画云龙图案已逐渐褪色,屋顶檐板亦逐渐腐朽。杂花野花渐渐侵占着丞相垒的神圣之地。</h3><h3> 几十年来,丞相垒见证着适中的发展。车轮滚滚,盘山而上又下急弯众多的坂寮岭十八弯国道,将适中的水泥、煤炭、石粉等资源性产品从这里源源不断的输出,又带回无尽的财富!319国道在不远处改道了,路更宽了,镇上的洋房一幢一幢的矗立起来了,路上的小汽车熙熙攘攘,适中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光鲜起来了。夜晚的集市上人们觥筹交错,面赤耳红。从镇上走到镇尾,随处可见一座座亮丽鲜艳、雕梁画栋、琉璃精瓦、青石栏阶、规模宏大的庙宇拔地而起。一个个貌似虔诚,车拉手提纸香供品的施主充盈道路!锣鼓喧天、香烛之光映红了满面春风的佛像,纸烟香雾、酥油明灯熏黑了四围庙墙!木偶社戏,青衣紫裾粉墨登场!扶老携幼,叩头礼拜庄严若斯!</h3> <h3>  我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孤寂索莫地立在坂寮岭十八弯国公桥边的丞相垒,凝结在天地江山之间的文信国公忠魂,那才是适中精魄所在:那里有爱国赤心、民族节操、人间正义!</h3><h3> 那里有浩然正气,有至大至钢的大丈夫精神!</h3><h3> 那里有光明磊落,人间正道!</h3><h3> 丞相垒,是真正值得适中人民带上孩子,去肃然瞻仰,去怀古思今,去找寻仁义找寻坚贞不屈的地方!</h3><h3> 来吧!伸出你的双手,轻轻拔除阶上杂草,修剪松柏而长青。</h3><h3> 来吧!迈出你的脚步,丈量忠烈的尺度。</h3><h3> 来吧!点上一盏长明灯,照亮七百年前民族英雄曾经走过的路!</h3><h3> </h3> <h3>  丞相垒旁的清溪,悠悠绕过亭子,穿过国公桥,又不舍的匆匆西去,似乎要赶上文丞相的部队。掬一捧溪水,好似依稀闻到当年的米汤香浓,环看周遭,仿佛无数适中先辈抬着门板,拿着绳索架设木桥,又仿佛无数宋兵炊火生饭,青烟袅袅。皁凝视巨石块垒,不正是文天祥一心向南的块块磁石吗?</h3> <h3>  淌进冰凉的山溪水,任小石斑鱼在脚掌间穿梭;搬开一块石头,辣黑的山蟹趁着浑水偷偷地想溜走;而那憨憨的“石达仔”鱼似乎还留恋着被我侵入的家,一动不动。水流潺潺,等溪水浊了又清,小石斑,小山蟹,小石达仔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h3><h3> 山川走兽,鱼鳞潜行,大概只有它们在日夜祭奠信国公的忠魂!</h3> <h3>  沿着老国道继续南行一公里,谷礁坑水库象一块蓝宝石镶嵌在山上,小光鱼在水面上追逐嬉戏,摇动一池秋水,水库管理房上,国庆的红旗迎风招展如画!</h3><h3> (完)</h3> <h3>附:题头音乐的词曲,但开头的片段没有在曲中体现出来!</h3> <h3><i><b>  附件:丞相垒是适中正儿八经能与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扯上联系的地方。</b></i><i><b>毛泽东读二十史批注评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b></i></h3><h3><i><b> 文天祥,不是一般的丞相,如果大家有兴趣,可看看以下内容,也许会明白为什么丞相垒国公桥是值得适中百姓去深深铭记的,也许会明白文天祥的忠烈。我将在接下去的叙述中,尽我所能让这位忠烈重现在适中乡亲面前。</b></i></h3> <h3>  文天祥生于1236年6月初六,江西庐陵人,也就是现在江西吉安。他还是个小孩子时就志向高远,非一般顽童。大家可记得《醉翁亭记》中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文天祥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文天祥最终以一个文弱书生向世人展现他无以伦比的“忠烈”,甚至超越了他的那些乡先生!</h3><h3> 极少在正规的史书有形容一个人的容貌的,但《宋史》是这样子描写他的——“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很好理解:身材伟岸,皮肤白晰,眉目清秀,顾盼烨然对其外貌作了总结,简单的说是非常帅。如果其生在魏晋,相信也一定能如潘安这样:“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h3> <h3>  文天祥不仅仅帅,更重要的是会读书,在古代,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如果能在三十岁前考取进士都非常不容易,但文天祥在二十岁那年,成功通过了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这还不算。《宋史》说他: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也就是说在宋朝皇帝主持的殿试上,文天祥浩浩荡荡脱稿在皇帝面前引经据典进万言,而且句句有理,让宋理宗极为叹服。当即就钦点文天祥为状元——进士第一名。</h3><h3> 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赣州期间,他办事分外勤谨,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h3> <h3> 文天祥所处的年代,是南宋风雨飘摇的时候了,蒙古在灭了金国二十年后,开始垂诞于南宋偏安的江南,1275年,元军铁蹄踏进长江,朝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勤王就是赶紧整顿兵马过来保卫皇帝的意思。</h3><h3> 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颇有资财。到这时,痛心地自己贬损责罚自己,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每当与宾客、僚属谈到国家时事,就痛哭流涕,抚案说道:<b><i><u>“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u></i></b>这几句话,是一个官员最朴素的良心话。就算到现在,也值得居庙堂高者深深反省!</h3><h3> 从这时开始,文天祥身份迅速转变,他不再仅是一个读书人,而是拿着剑骑着战马的读书人,从此开始他的戎马生涯并名垂青史!</h3> <h3> 文天祥的抗元事业可谓命运多舛,曾代表南宋与元议和被扣,押解途中逃脱,后又到南平重聚兵抗元,攻江西时收复多个县,但终究势孤落败广东,最后于1278年在广东海丰一带战败自杀未死被俘。1278年崖山海(今广东江门),大宋终于气数用尽,陆秀夫负着小皇帝纵身大海宣告大宋的最终覆亡,中国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完全征服。崖山海战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海战,血海腥风,十万南宋军民跳海殉国。作为南宋的丞相,押解途中文天祥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他痛心也看着自己朝臣的灰飞烟灭,亲眼看见茫茫大海中飘浮着南宋的不屈冤魂。</h3><h3> <b>“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b></h3><h3><b> 腥浪拍心碎,飆风吹鬓华。”</b></h3> <h3>  文人而舍身取义,说说容易,而真正面临刀斧作生死之决择时,并不个个如文天祥之斩钉截铁,正义凛然。南宋还有一个杰出的人物,名叫赵孟頫,尽管身居高位,受元季四代帝王礼敬,在书画诸艺上更是千秋伟业,影响深远,名满天下受无数人追崇,却因宋臣入仕元朝,成一道永远绕不过的坎。</h3><h3> 大宋王朝,不仅留下指南针,印刷术!不仅有《梦溪笔谈》、《清明上河图》!不仅有苏东坡的千古才情、王安石的励心变法!更留下文天祥这股发韧于孔孟之学荡漾着中国人良知正义的威武浩然之气 ! </h3><h3> <b>…… </b></h3><h3><b>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b></h3><h3><b>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b></h3><h3><b>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b></h3><h3><b>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b></h3><h3><b> …… </b></h3><h3> 当我们激情的朗诵文天祥的《正气歌》 那些故纸堆上若隐若现的凛烈正气,最终在文天祥身上赋质成形,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忠烈的文化遗产。</h3><h3> 三百多年后的明末,在福建东山岛出现了同样的忠烈志士黄道周,以一介书生,聚兵抗清,最终兵败被俘,坚贞不屈。临刑南拜咬指作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头断而身兀立不仆。</h3> <h3>  略读过几天书的人都能熟背过文天祥的二名句:</h3><h3>“<b><u>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u></b>。” </h3><h3> 这正是元王朝押解文天祥至崖山时要求其劝降南宋名将张世杰被拒而做的千古名篇《过零丁洋》的最后二句。这是放之任何朝代都令人心潮澎湃的名句。</h3><h3> 文天祥从1278年被俘直至1283被杀,历五年之久,其间,元朝千方百计劝降,诱降,迫降,参与劝降人数之众,手段之歹毒,都是历史上罕见的。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元朝的歹毒,但他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b><u>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失声。</u></b>”最后,由元朝最高统治者忽必烈劝降说只要能为元朝服务,就马上让他当宰相,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元人见文天祥抱定必死决心,终究无法为其所用,只能下令处死文天祥,终年47岁。</h3><h3>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元朝还心有不甘,叫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自此,南宋的最后一缕忠魂凝聚于山川河海之间,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象征。</h3><h3> 元人感其忠烈,准其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见其面如生人,后在其衣服中发现其所作其绝命诗:</h3><h3><u><b>“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b></u></h3><h3><u><b></b></u> 这几句话,后来成为无数英勇赴义志士的座右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