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间在一座城市里已经流逝</h3><h3>而在另一座城市则刚刚开始</h3><h3>所以,你可以在两座城市之间作</h3><h3>穿越时间的旅行</h3><h3>你可走向未来或回到过去</h3><h3>米洛拉德·∙帕维奇----《哈扎尔辞典》</h3><h3>巴尔干,是我未曾触及的土地:那是一片被世界历史教科书称作“世界的火药桶”的地方,那里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停留在记忆深处,那是一片沧桑、神秘还有点遥不可及的地方。</h3> <h3>从黑山出发去萨拉热窝,虽只有172公里的距离,但山路崎岖,小道弯弯,路又是很窄的二车道,与对面交会车时,真要十二分小心。司机是黑山人,开车十分专心认真,技术很棒。山路难行,风景绝美,在急驰抖动的车上拍下的河光山色。</h3> <h3>沿途风光旖旎。</h3> <h3>抵达莫斯塔尔后,停在了新城教堂附近的停车场,步行前往不远处的莫斯塔尔老城。途中,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座具有现代水准的天主大教堂,修长挺拔,高耸入云,线条简洁,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秀美,这是我们看到的莫斯塔尔第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座教堂曾经在二十多年前的波黑内战中受到严重破坏,不久前刚刚修复完工,现在以崭新的面貌重现于游人面前。</h3> <h3>波黑,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共和国之间。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经济受到严重损害。目前波黑经济正在渐渐复苏,同时还要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该国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三个实体,其一为波黑联邦(又称穆克联邦),另一为塞族共和国,再次为布尔奇科特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本身仅为历史学上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时至今日在该国仍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仅有使用种族名称波斯尼亚人跟克罗地亚人(波黑联邦)、及塞尔维亚人(塞族共和国)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而已。</h3> <h3>莫斯塔尔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部城市。在内雷特瓦河畔,东北距萨拉热窝约80公里。人口11万(1981)。建于十五世纪。铁路要站。工业有炼铝、烟草、纺织、食品加工和飞机制造等。有中世纪罗马建筑古迹。城南的波奇泰尔以伊斯兰建筑闻名。附近有铝土矿开采。</h3> <h3>莫斯塔尔城于15世纪时由鄂图曼土耳其建造,1878年成为奥匈帝国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领土。莫斯塔尔以一座古老石桥着称。1993年9月9日,波黑战争期间老桥被炸毁,1996年战后即开始筹备重建和恢复,2001年开始重建施工,2004年4月27日工程竣工。</h3> <h3>它以一座古老石桥着称,老桥是一座曾有427年历史的石拱桥(始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横跨流经莫斯塔尔老城市中心的奈莱特瓦河,桥宽4.55米,桥长27.34,桥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桥两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老石桥的风貌与周围以古老石头为主体的建筑和大河卵石铺砌的古街道相和谐、呼应,充分展现了16世纪波斯尼亚的古朴风情和艺术风格。老桥将居住在河两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居民联系在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14年的旅游杂志(Traveler)把这座石拱桥评为世界七座风景令人震撼的桥之一。是因为这座400多年前建的石桥承载了太多的故事。</h3> <h3>波斯尼亚内战1992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发布独立宣言之后莫斯塔尔遭到南斯拉夫联邦军队的攻击。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进行都市的防卫,但是南斯拉夫联邦军和塞尔维亚人方从都市的附近开始进行炮轰。之后演变成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战争状况更为凄惨,莫斯塔尔的象征——-座架在内雷特瓦河上的莫斯塔尔古桥也是在此时被破坏。</h3><h3>战后复兴</h3><h3>1994年停战之后,1995年城镇开始复兴,但是敌对的民族居住区开始分离。内雷特瓦河上的莫斯塔尔古桥在2001年开始修复,直到2004年春修复完毕,2005年桥和附近的周边地区被登记为世界遗产。</h3> <h3>停战10b年后在联合国的帮助下重建莫斯塔桥,世界各地专家前来帮忙,把炸后掉在河底的石块全部利用上,当时的市长要求双方参与只有付出才有认同感。这个是跨越种族界像征包容和谐开始的工程。英国查尔斯王子也来参加落成典礼,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专门拍摄了特辑。如今每天熙熙囔囔的游客带来的快乐也许会慢慢抚平当地人内心的一点点伤痛吧。</h3> <h3>桥的一边有一石块,刻着[勿忘93]</h3> <h3>由圆形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古城在老桥两侧延伸开来,城中随处可见出售各类商品的小店,感觉这里穆斯林人居多一些,不管是游人还是当地人。</h3> <h3>碧绿的河流分割着莫斯塔尔,也分割着穆斯林与克罗地亚两个民族。站在桥上看到右侧有很多像子弹头样式的宣礼塔,是纯粹的穆斯林聚居区。</h3><h3>游完莫斯塔尔,我们乘车前往130公里之外的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午后,我们走进萨拉热窝老城街巷,虔诚圣地的清真寺,精美绝伦的建筑装饰,哥特式的天主大教堂,古色古香的街景,随处叫你感受到这儿深受罗马和奥斯曼帝国文化的影响。</h3> <h3>认识波黑是从一部电影开始的,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中国的上映,使得这座城市在中国家喻户晓;又曾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和当代波黑战争,萨拉热窝闻名于世。这又是一个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国家,1992年宣布独立。波黑的国土总面积为51129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浙江省那么大,咖啡文化、热情好客的居民、低廉的物价、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那些令人数不清的战争历史,都是这个国家旅行亮点。</h3><h3> </h3> <h3>它分为老城、中心城、新城等四个行政区,和煦的阳光下,城市两旁的手工店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老城的小巷把清真寺、和店铺、咖啡馆、餐厅等串联在一起。连年的战争使这个鲜为人知的小镇成为名闻天下的城市,并成为各派力量争夺的焦点,最终变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它拥有欧洲大陆最丰富的宗教色彩,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而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h3> <h3>很想急切地看看“瓦尔特”战斗过的地方,地导却说,我们很少有人知道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只有中国的游客不知疲惫,一茬接一茬,前来探访“瓦尔特”的足迹,寻找铁匠铺、小酒馆、小广场等场景。当地人才知道瓦尔特尽然在中国如此出名,于是,瓦尔特博物馆,瓦尔特什么什么……的旅游项目出现在当地。</h3> <h3>萨拉热窝河谷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发现萨拉热窝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最著名的例子是萨拉热窝地区的布特米尔文化。布特米尔文化是1893年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郊区的伊利扎建设一个农学校时发现的。该地区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燧石。这在当时是巨大的发现,1894年,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还因此在萨拉热窝举行了会议。</h3><h3>伊利里亚文化是萨拉热窝又一个突出的文化。古代人大多认为伊利里亚人生活在西巴尔干地区。在被罗马帝国征服之前,在萨拉热窝地区有多个伊利里亚人的居住点。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城市的名字是硫磺温泉(Aquae Sulphurae),位于今日萨拉热窝郊区的城市伊利扎。罗马帝国之后,哥特人占据此地,之后斯拉夫人在7世纪来到这里。</h3> <h3>在奥匈帝国统治波黑的1914年,帝国曾在萨拉热窝的旧市区寻找建设市政府和图书馆的土地。计划建设地已有两个土耳其浴场和一户民家,虽然曾要求所有者卖出这块土地,却被所有者一直拒绝。帝国当局甚至威胁土地的所有者,终于使得这位所有者离开了这块土地。为了表达对当局的遗恨,他将自己的家解体并一片一片的移动,在米里雅茨河对岸重建了自己的家。这做建筑目前是一座名为“伊纳特库彻”(Inat kuća)的餐馆,名称带有“遗恨之家”之意。</h3> <h3>萨拉热窝老城塞比利喷泉广场 这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巴什察尔希亚大街的中央。塞比利Sebilj的意思是“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它建于1753年的奥斯曼帝国时期,曾毁于大火,后于1891年重建。这种形式的建筑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引入,主体部分为八角。据说,城内最多时曾拥有大大小小喷泉300余座,主要是为了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塞比利周围广场,亦叫“鸽子广场”,广场上的小路铺着大理石,周边拥有开放的庭院、各式店铺作坊、咖啡馆等。<br></h3> <h3>在整个中世纪时期,萨拉热窝都是波斯尼亚省的一部份。城市的名字改为乌尔夫-波斯拿(Vrh-Bosna)。圣座的文件记载,1238年教会曾在这里建设圣保罗大教堂。斯拉夫人的城塞自1263年到城市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的1429年为止都一直存在。</h3> <h3>在历史上,萨拉热窝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多位波斯尼亚诗人和思想家的故地。诺贝尔奖得奖者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就是萨拉热窝出身。另外,奥斯卡奖得主达尼斯·塔诺维奇也是萨拉热窝出身。诺贝尔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的人生大部份时间都是在萨拉热窝度过。</h3> <h3>波黑战争</h3><h3>1992年3月,波黑爆发了波黑战争。萨拉热窝爆发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萨拉热窝围城战。塞尔维亚人势力(塞族共和国)塞族共和国军队(VRS)和南斯拉夫人民军(JNA)从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包围萨拉热窝。</h3><h3>萨拉热窝围城战是波黑战争期间发生的都市保卫战,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武装势力(塞族共和国军队)为回击宣布自南斯拉夫独立,刚刚新组织的波黑政府的军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军;ARBiH),在山上驻扎了军队包围了萨拉热窝。塞尔维亚人势力拒绝参加刚刚新独立的波黑,目标建设塞尔维亚人国家塞族共和国。波斯尼亚政府被包围在城内,其防御力量薄弱难以突出重围。</h3><h3>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破壊和人员伤亡。11,541人在包围战中遭到杀害,其中超过1,500人是儿童。56,000人受伤,其中将近15,000人是儿童。死伤者的85%不是军人而是市民。199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战前城市和附近地区的人口有525,980人。由于众多市民被杀害或者被迫移居,1995年时萨拉热窝的人口减少到只有战争前的64%,有334,663人。众多市民都通过地下隧道等方式逃离被包围的城市。另外,在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人市民当中,也有逃往塞尔维亚人势力支配地区的人。而在塞尔维亚人势力占领下的地区,以波斯尼亚人(穆斯林人)为主的非塞尔维亚人市民遭到了杀害,或者遭受了强制驱逐等民族净化行为。</h3><h3>2003年1月,塞族共和国军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的第一司令官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因对萨拉热窝的包围和恐怖袭击,在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被判犯有反人道罪,判处无期徒刑。罪状中也包含了第1次马尔加雷屠杀等罪行。2007年,接替加利奇的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指挥官塞尔维亚人将军德拉戈米尔·米洛舍维奇因第2次马尔加雷虐杀和包围萨拉热窝,对市民的恐怖袭击而被判有罪,判处33年徒刑。法庭认定马尔加雷市场在1995年8月28日遭到了自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处发射的120公厘迫击炮的轰击。</h3> <h3>在萨拉热窝许多居民楼上,现在还能看到二十多年前那场战争留下的弹孔痕记。看着那些弹痕,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战争的枪炮声。</h3><h3> 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黑三个主要民族(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族),围绕波黑的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发生严重分歧,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萨拉热窝被包围,人员伤亡严重。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这是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萨拉热窝围城战。1995年萨拉热窝的人口减少到只有战争前的64%,余下334,663人。</h3> <h3>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是格兹·胡色雷·贝格在1531年建设的清真寺,是美丽的奥斯曼建筑。清真寺的设计者是科查·米马尔·希南、希南也是威瑟格莱德的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罗维奇大桥和伊斯坦布尔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设计者。</h3><h3>在波黑战争时期,作为波斯尼亚人象徴的清真寺成为了被攻击対象,在萨拉热窝围城战期间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受到了很大损害。战争结束后的1996年开始了修复工作。然而,当时的修复资金有很多都是来自沙特阿拉伯,修复时受到了瓦哈比派的影响。修复后的清真寺被消去了色彩和装饰性要素,改为以白色为基调的建筑。2000年开始,为了让清真寺回到战争前的样子,开始了完全的修复工作。</h3> <h3>伊斯兰教非常注重清洁, 教徒进清真寺前先得洗净手脚和脸,男女分开礼拜,男士在右侧礼拜,左边有栏的是给女性用的礼拜场所。</h3> <h3>萨拉热窝有众多博物馆,包括了萨拉热窝博物馆、Ars Aevi现代美术馆、波黑历史博物馆、波黑文学和戏剧艺术博物馆和波黑国家博物馆(开设于1888年)收藏有萨拉热窝哈加达(Sarajevo Haggadah)、泥金装饰手抄本和最老的塞法迪犹太人档案。犹太人哈加达在博物馆永久展出,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份带插画的塞法迪哈加达。国家博物馆长期展出当地和区域性及国际性文化及历史遗产,收藏了超过5,000件波黑历史文物。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博物馆博物馆在2007年10月19日开放,位于旧城区。博物馆收藏了波黑首任总统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相关的一些文物。</h3> <h3>萨拉热窝举行的主要文化活动有萨拉热窝电影节和萨拉热窝爵士音乐节。萨拉热窝电影节开始于1995年,是巴尔干顶级的电影节。此外还有有名的萨拉热窝爵士音乐节和持续数周展示当代文化、音乐、舞蹈的活动“巴什察尔希亚之夜”。</h3><h3>萨拉热窝电影节在萨拉热窝市中心的国立剧场举行,由世界有名的演员和电影导演、音乐家担任主持。史蒂夫·布西密、博诺、Coolio、约翰·马克维奇、尼克·诺尔蒂、丹尼尔·克雷格、威廉·达佛、安东尼·明格拉、凯特琳·卡特利吉、亚历山大·佩恩、索菲·奥康尼多、斯蒂芬·弗里尔斯等都曾是萨拉热窝电影节的主持人。自从1995年萨拉热窝电影节开始以来,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名人参加,电影节升级为国际级水平活动。首届萨拉热窝电影节是在战争仍在持续的1995年的萨拉热窝举行的。萨拉热窝电影节在进入2000年代后,是巴尔干半岛最大也最著名的电影节。</h3><h3>萨拉热窝爵士音乐节 吸引了波黑国内外的爵士乐迷,理查德·波纳、约翰·巴特勒三重奏、克莉丝蒂娜·布兰柯、达佛·约塞夫等都曾参加爵士音乐节。音乐节在波黑文化中心(“主会场”)、萨拉热窝青年舞台剧场(“奇妙的果实会场”)、沃伊斯卡·费德拉齐会馆(“个人会场”)、CDS(“团体会场”)举行。</h3><h3><br></h3> <h3>进入萨拉热窝老城,第一眼便能看到建于1667年的钟楼,还有清真寺的“宣礼塔”。钟楼上面有一产于意大利的大钟,是城里唯一的公共时钟。</h3><h3>瓦尔特钟楼”是萨拉热窝的重要地标,走到哪儿都看得见。<br></h3> <h3>在清真寺里,听到宣礼塔顶部响起召唤教徒进行祈祷的声乐,悠扬远传,入耳动听,洗涤心灵。</h3> <h3>天主教会的大教堂</h3><h3>萨拉热窝的天主教会的大教堂的正式名称是“耶稣圣心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的大教堂,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而建造。建造于1884年至1889年期间,是哥德式的建筑。入口处上方窗户的设计绘有萨拉热窝州的州旗和风景,另外罗马式美术风格的2个塔上绘有萨拉热窝的市旗和市徽。</h3> <h3>伊斯兰风格的市政厅</h3> <h3>萨拉热窝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多元,号称“欧洲的耶路撒冷”。长久以来,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这里交汇碰撞,互相斗争也安然共存。是宗教冲突、历史洪流席卷平民生活的范例,也是多重文化互相包容、和平相处的灯塔。</h3> <h3>这就是电影中毕绍夫追击瓦尔特时穿过的铜匠铺街,现在仍保留有不少铜匠铺。一般都是店面外面摆了很多铜器,店里面就是工作坊,里面总是有人正在敲敲打打制作铜器,也就是些锅碗瓢勺碟盘类的家什,也有些工艺品。看样子制作铜器是这里的传统。</h3> <h3>巴什察尔希亚是萨拉热窝的旧市区的主大街,建于16世纪,效仿阿拉伯的市场建造的商业地区。巴什察尔希亚有金属工艺品和陶瓷器、宝石的买卖。在巴什察尔希亚还有1551年鲁斯特姆·帕夏(Rustem pasha)修建的带有穹顶状屋顶的布鲁萨巴扎。这里有从土耳其的布尔萨带来的丝织品销售。另外,建于1891年,萨拉热窝代表性地标的塞比利(Sebilj)是一个具有独特形状的喷泉,位于巴什察尔希亚的中央。这个名字是来自于阿拉伯语中的“道路”一词“Sebil”。</h3> <h3>米利亚兹卡河穿过城区,数座桥横跨于河上,最有名的便是这座拉丁桥。 据介绍,拉丁桥最早是木桥,后在洪水中被破坏,1798年重新修建成石拱桥。这里发生的最为有名的事件是, 在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在拉丁桥附近开枪射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一世夫妇,这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拉丁桥由此名扬天下。</h3> <h3>桥头一小块地方设有展示牌,告之来访者,这就是有纪念意义的“一战”引发地,世界的历史进程由此被改写。走进桥边,仿佛时光倒流,刺杀地对面博物馆橱窗上的图片,真实还原了这一重大事件的场景。波黑政府为了平衡各族情绪,把斐迪南夫妇和普林西普的照片以同等方式摆放,橱窗下方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道:“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就是在这里刺杀了奧匈王储菲迪南及其夫人索菲亚。”在南斯拉夫时期,拉丁桥曾被改作普林西普桥,附近还嵌有普林西普的足迹,以此纪念这位爱国青年。但是,在波黑独立后,足迹已被清除,桥名也改回为拉丁桥。这一切皆因普林西普为塞尔维亚人,也正是波黑内战时期,塞族军队为了统一反对分裂,对萨拉热窝进行了三年的围城,两个民族之间造成严重对立。</h3> <h3>清晨,我们离开萨拉热窝这座美丽的、悲情的、又那么耐人寻味的城市,要去92公里以外的一座13世纪突厥人修建的古城堡,领略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建筑的精彩与独具匠心。车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行驶着,来这里最大的感受是战争带给这个国家的是无尽的贫穷,整个国家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更莫提高速公路了,好在美丽的波黑姑娘佳佳给我们准备了许多前南斯拉夫经典电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颠簸带来的不适。</h3> <h3>亚伊采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它也是欧洲唯一一座市中心有瀑布的城市,普里瓦河形成30米落差的一道瀑布汇入弗尔巴斯河,成为亚伊采的风景明信片。站在公路上的观景台,可以看到瀑布上方是亚伊采的老城区,下方圆形的观景台被弗尔巴斯河环绕,大自然与人文风景在这里完美统一。</h3> <h3>亚伊采(JAJCE)位于波黑中部,在普里瓦河(Pliva)和弗尔巴斯河(Vrbas)交汇处,被认为是波黑最美的城市之一。亚伊采历史上几经战火历经沧桑,经历过许多王朝和诸如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的统治,至今这个城市里还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遗迹。亚伊采首次在历史资料中被提及是在14世纪末,后来成为波斯尼亚王国一诸侯的王城,在波斯尼亚王国覆灭前夕更是王国都城,波斯尼亚最后一任国王在此被土耳其人杀害。二战期间的1943年11月29日和30日,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AVNOJ)第二次会议在亚伊采举行,会议上通过决议,宣布南斯拉夫是各民族平等的国家,这一天后来成为南斯拉夫共和国日。</h3> <h3>这里也是欧洲唯一一座市中心有瀑布的城市。这座瀑布奇境早已成为亚 伊采的风景明信片,曾多次被选用在南斯拉夫的货币上</h3> <h3>弗尔巴斯河上有一个步行桥直通亚伊采的老城区,可以清晰的看见古城山顶上的军事要塞和钟楼依山而建,很有层次,桥上有很多连心锁,成为一景。</h3> <h3>从桥上下来看瀑布上游,设有拦水坝形成天然游泳池。我站在河边,心里想象着夏日在这里游泳,对游泳的人羡慕万分,能想象得出的舒适与清凉感。</h3> <h3>从观景台走到瀑布的上方来,普里瓦河水色清幽如同玉带一样围绕着古城。想必在古代就是天然的护城河。</h3> <h3>沿着主路走,几百米外就是亚伊采的北门。亚伊采建于14世纪,在当时是波斯尼亚王国的首都。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军事要塞,两个城门与山上的要塞和瞭望塔之间都有城墙连接。</h3> <h3>从南门沿着坡路一直上行,就看到圣玛丽教堂与圣卢克钟楼的遗址。教堂最早的历史追溯到十二世纪,1461年11月,最后一位波斯尼亚国王斯捷潘托马塞维奇(Stjepan Tomasevic)在这里被教皇Pius二世加冕。从那时起,亚伊采成为波斯尼亚王国的首都。奥斯曼帝国时期,教堂被改造成一座以苏丹苏莱曼二世命名的清真寺。此后数百年间,清真寺多次遭遇大火,1832年的一场大火之后就仅剩外墙了。该建筑在1892年奥匈帝国时期就被宣布为文化遗产。</h3> <h3>圣卢克的钟楼位于圣玛丽教堂北侧。该塔反映了晚期哥特式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并且是巴尔干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中世纪钟楼。塔高约10米,在塔楼内部可以观察到四面的动向,在当时是城市防御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3> <h3>亚伊采有一些乌木坡形屋顶的老建筑,看着古香古色,屋顶很陡,是典型的奥斯曼帝国时期建筑风格。</h3> <h3>在城墙上四下环顾,亚伊采坐落在山谷之中,被群山环抱,有着优美的乡村风光。红色屋顶错落有致的散落在绿色山坡上,蓝天白云下非常的赏心悦目。</h3> <h3>又经3小时的车程,我们今天又到了第二个景点特拉夫尼克城堡。</h3> <h3>特拉夫尼克座落在山谷间一个高地上,地理位置非常好。首先,它旁边有一条清泉,可以说即使被敌军围困,这里的清泉也足够守军饮用了。其次,它居高临下山谷中的动静尽收眼底;再次,进入城堡必经唯一的一座桥,守住这座桥,纵有千军万马又能为之奈何呢?草城特拉夫尼克是土耳其人统治波黑时波斯尼亚地区的首府,因此从城堡残留的的痕迹可以看出它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h3> <h3>这里拥有众多的 文化遗产,其中建于 13 到 14 世纪的特拉夫尼克要塞城堡,在当时的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防守作用, 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要塞之一。这座小城更是以一部文学著作而知名—“波斯尼亚三部曲”之一 的《特拉夫尼克纪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前南斯拉夫文学大师伊沃•安德里奇所著。</h3> <h3>《特拉夫尼克纪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前南斯拉夫文学大师伊沃·安德里奇代表作“波斯尼亚三部曲”之一。</h3><h3>小说以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的盛衰,波旁王朝复辟,塞利姆三世的统治和灭亡为历史背景,叙述了法国驻波斯尼亚领事达维尔探索人生道路,最终理想破灭的过程,以及波斯尼亚两任总督穆罕默德帕夏和易卜拉欣帕夏的命运。</h3><h3>特拉夫尼克大街小巷和市场内的斗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农民起义,奥地利与法国两国军队间的仇恨;各种观念、信仰相互冲突,相互博弈……它们与几位主人公的行为轨迹和内心激荡宿命般地交织在一起。安德里奇以极其精美的形式,展现了那一段疾风骤雨的历史。</h3> <h3>这个城堡的位置非常好,即可以俯瞰进出草城的山谷,又是可以无尽的取得城堡旁边的山泉。<br></h3> <h3>这是通往古堡的唯一古桥。</h3> <h3>山谷里风光旖旎,夕阳余晖下色彩浓重犹如油画一般。无论城墙内外,最显眼的建筑就是清真寺细长高大的宣礼塔。</h3> <h3>秋水深处,谁在轻轻呢喃,“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其实,每一段经过,都值得深深铭记。往事,就像一场花开的无言,美到极致,美到忧伤。风轻轻吹过的眸间,注定不留痕迹。但是,来过就好。无论是一刹,还是永远,都那么美。即便,多年以后忆起,依旧温暖,透着令人心醉的光芒!</h3> <h3>时光惊雪,鲜衣怒马,活在时光之外,静影沉壁,每个人,可以唱自己的戏,织自己的锦,写自己的字,画自己的画。慢下来,活成一种生活方式,巴尔干之行完美结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