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全国劳模——王洪建

青青河边草

<p>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的老朋友王洪建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此消息,我作为他的老朋友,和他一样激动,由衷地高兴。</p><p> </p><p> </p><p> </p> <h3>王洪建近照(自拍)</h3> <h3>  洪建是我老伴徐宗平的大学同学。多年的往来我也成了他的朋友。</h3><h3> 1982年夏季。洪建作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局业务骨干,被抽调到地区林业局和徐宗平一起搞全省森林病虫害普查工作。</h3> <h3>在实验室工作照</h3> <h3> 一次,他俩刚从红土河林区调查回来。只见他头戴发黄的草帽,身着褪了色的汗衫,脚穿开口胶鞋,背着行军床和铺盖卷,肩上扛着捕虫网,怀里还抱着昆虫标本瓶。黑里透红的脸上汗迹纵横。我赶紧打水,沏茶。徐宗平说,得弄点好吃的,进林20多天了,天天啃干馍,还饿肚子,要给改善一下。匆忙中,我精心做了一顿当时看来比较丰盛的晚餐。有腊肉炒豆角、红烧鸡块、西红柿炒鸡蛋、凉拌木耳加笋片和一盆酸菜粉丝汤。好大的胃口!菜端上桌,没来及劝菜,“四菜一汤”便被他们横扫了。洪建边擦嘴边自语“过瘾,太过瘾了!”</h3> <h3>近两年来在陇南采集和制作的标本</h3> <h3>  他每次进林十天半月见不到人影,吃不上热饭是常有的事。一次,在林中遇见一户开荒种药的人家,饿极了的他一口气竟吃下36个煮鸡蛋!这也就成了他的“经典”故事。</h3><h3> 次日晨,他们又要去岷江林区调查。临走时,托我一件事,说他妻子近期要来地区医院看病,如果住院的话,要我关照着点。我满口应允。</h3><h3> 洪建人缘极好,上大学时是带工资的,在那餐桌极度窘迫的年代,他总要隔三岔五的叫上要好同学去餐馆嘬一顿。他不善言谈,不嗜烟酒,看上去憨憨的。学习上,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h3> <h3>  洪建是青岛人,16岁来陇南工作。大学毕业后,他钻大山、进密林,与鸟虫为伴,同草木相依,把所学的知识和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林业建设事业。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锲而不舍、顽强进取的工作态度和富有理性、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h3><h3> 洪建是学森保的,最清楚要有效防治病虫害首先要从研究昆虫开始。但仅从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要搞出点名堂,就必须系统学习这一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到大森林里去。那里有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和数不清的昆虫资源。莽莽的森林吸引着他,飞舞的昆虫召唤着他,肩上的使命鞭策着他。他的心飞向了大森林,甚至顾不得重病在身的妻子和刚刚出月的儿子,便毅然打起行李、背上铺盖,带上几个年轻的同志,徒步进驻林区,一住就是四十多天。</h3> <h3>  1989年秋季的一个深夜,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心想,这么晚了,该会是谁呢?随着门开,一个人跌了进来。一见熟悉的捕虫网和标本瓶,就知道是咋回事了。原来,洪建进入康南林区已经多日了,由于阴雨连绵、营养不良,长期喝生水,导致严重腹泻。他步行20里,才搭乘一辆运木料的卡车出了山,又转乘班车准备途经武都回文县治疗。没想到班车半路出了故障,夜里12点才到武都。我连忙安排他服药、吃饭、休息,一边责怪他真是不要命了。过了几天,他的病渐渐好转,却又要重返林区。任凭我们怎么劝阻,都没用。他说,工作还剩点尾巴,季节不等人。否则又要等明年再来,话都到了这个份上,只得依了他。</h3><h3> 八十年代末,花椒病虫害在陇南大范围蔓延传播、猖獗危害,椒树刚进入盛果期就因感染病虫整株枯死了,严重挫伤了群众栽植花椒的积极性。当时省内、国内都缺少这方面的技术资料,面对这种状况,椒农一筹莫展。洪建和徐宗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向省上及时申请科研项目,争取经费,组成了联合攻关小组。为了掌握花椒害虫的生物学特性,洪建不论三九严寒、高温酷暑,足迹踏遍我市7县48个乡镇427个行政村,布设了45个观察点。观察有害昆虫卵—幼虫—蛹—成虫各个阶段的变态发育过程,了解各类昆虫的交配产卵、测量昆虫的体长翅展。通宵达旦地守候在椒园和实验室里将观察的情况。研究害虫各虫态历期,试验筛选有效药剂和最佳防治时间。边试验边防治,以最短的时间攻下了难关,与徐宗平主编了《甘肃陇南花椒病虫害防治技术》一书,总结出适用于陇南花椒各产区15种主要虫害和12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和措施。为科研教学提供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资料。</h3> <p>今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野外采集昆虫标本</p> <h3> 1992年,加拿大援助《甘肃工厂化育苗项目》启动,在苗圃地下害虫问题上遇到了麻烦,由组织出面请来洪建配合加方专家工作,帮助解决虫害问题。洪建同加方专家一道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工作,通过采样分析鉴定,很快就搞清楚了地下害虫的种类并确定了防治方案。加方专家对洪建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业务技术惊叹不已。</h3><h3> 一次,我的同事去北京出差,洪建托我们让把百余号珍稀昆虫标本捎到中国科学院昆虫所鉴定。之前我们虽然千叮咛、万嘱咐,标本还是在途中给丢失了。我们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惊,心像针扎了一样。我清楚,一只昆虫从林中捕捉难,而制成标本更难。碰伤了胸腹、折断了翅足、缺失了触角,都会造成失败。更何况这些都是难以采到的稀有标本,是无价之宝。这些标本饱含着洪建的喜怒哀乐、千辛万苦。标本的丢失,意味着洪建多年来风餐露宿,呕心沥血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硬着头皮电话告知了洪建,没想到他一阵沉默后低沉着声音说:“事已如此,无法挽回,我明天就去红土河,争取再多花些时间把这个损失夺回来”,他竟没说一句发泄的话!他那林海一样的胸怀和大山一样的精神世界让我们震撼不已。</h3> <h3>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科研上,在原始森林和实验室之间奔波穿梭、辛勤耕耘,劳动的汗水换来了收获的喜悦。 截止2004年底,共采集昆虫标本30多万号,隶属22个目、206个科、1961个属、2875种。查清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昆虫资源和我省南部的昆虫资源。发现昆虫新种7种,甘肃新纪录198种,填补了世界昆虫领域的空白。先后获省、地(厅)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多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参加撰写专著6部。被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聘任为名誉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入选甘肃省“333”人才工程。后又获得全省林业科研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评为全国森防系统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今年又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h3> <h3>近年来在陇南山区指导经济林病虫害防治工作</h3> <h3>王洪建(右一)吕瑞娥(右二)市经济林研究所高级工程师</h3> <h3>王洪建(后)</h3> <h3>寻找地下害虫</h3> <h3>  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映衬的是无私的奉献,忘我的精神境界,饱含着洪建自我牺牲和酸甜苦辣……。远在山东冥冥之中的父母呼喊着长子的名字,没有时间看望;妻子有病需要出外住院,顾不上安排,甚至连儿子都认不出林里回来蓬头垢面的爸爸。</h3><h3> 说起这些,他就泪流满面,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七尺男儿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心爱的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为绿色着迷,我为森林着迷,我为昆虫着迷,我更热爱白水江这片热土!”</h3><h3> 10多年前,他被调往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任总工,他的英语读写水平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资料翻译能力大大提高,计算机应用得心应手,在科学的海洋里如鱼得水,科研中效率倍增,带的研究生一波又一波。如今,退而不休,仍与自己的研究生一起与科研难题较量,贪婪地吮吸着知识营养,使自己知识的羽翼更加地矫健丰满。</h3><h3> 今年夏天,他参加中国科学院昆虫所组织的在甘肃祁连山、甘南、小陇山林区的科考活动。他告诉我,包括前几年的成果又有多项昆虫世界新种和甘肃新纪录即将公布于世。他脑里想的是昆虫,心里挂的是昆虫,肚里装的是昆虫,魂牵梦萦的是昆虫。昆虫充实了他的生活,丰富了他的生命。</h3> <h3>王洪建在指导工作(右一)</h3> <h3>王洪建在指导工作(左一)</h3> <h3>  他将一生中宝贵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林业建设事业,退休后继续为祖国的林业科研工作做贡献。一片赤诚,一生奉献,忘我而踏实地工作,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多年来脚踏实地地工作,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重和认可。在分享洪建成功喜悦的同时,希望洪建和袁隆平一样卸下荣誉的重负,甩掉荣誉的追逼,继续攀登科学新高峰!</h3> <h3>王洪建在指导工作(右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