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我1999年写的文章,20年了吧!今天读来还有点回味。观点可能与您碰撞,百家争鸣哟,欢迎!)</h3> <h3>好多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问题太多。厌学、不交作业、不遵守纪律、不尊重老师和家长、不爱护公共财物,还有上网、打架骂人、偷窃、赌博和早恋……,就是在教师眼里的所谓好学生,也表现出不关心他人、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等现象,觉得有些学生太坏、道德品质差等等。于是,学校的人们开始干预:第一种措施是《中小学生守则》的学习、《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校纪校规学习等等的纪律教育,校园不断看到纪律处罚之类;第二种措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什么对学生充满爱啦,什么象母亲一样关心啦等等的保姆式“同情”教育。然而,现在的学生就是不卖你的帐,你“堵”得及时,我“流”得更快!人们为此感到困惑:难道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致使我们的措施就显得这么苍白无力!并开始怨天道地:社会环境太差、家庭教育太差。</h3><h3> </h3> <h3>一批有识志士开始思索:利用教育学的原则教育、利用法制纪律教育等其收效为什么不大?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否学生的心理发展出现了反常?他们把眼光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中小学生是心理迅猛发展的时期,一方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气质特征,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后天环境变化的不断刺激,使他们的心理不断地得到反应。这种刺激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有强烈的,也有轻弱的。由于个人先天基础不同,所受到的强弱感应也就不同,从而出现了千姿百态心理变化。对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的中小学学生来说,种种外显行为不能都说是“太坏”、“道德品质差”,而是出现的一种心理不良反应。归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自我心理、人际心理、社会适应性。而三个方面的核心又是适应性问题。由于不适应各种环境的刺激而导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h3><h3> </h3> <h3>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影响,但主要的“影响源”是在学校。因为学生大多的时间在学校度过的。这样分析,学校的人们就有意见了,难道这是我们教师一手造成的?回答是:不全是!教师无非充当了造就的角色而已,教师本身也被一种“刺激物”感染,好多教师心理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这种刺激物是什么呢?这就是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不相适应的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不适应导致了教师、学生心理的不适应。因而各种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出现。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从那几方面来说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呢?</h3><h3> </h3> <h3><b>1.课程目标重在体现社会的需求,具体操作时忽视学生素质发展的培养。</b>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目标,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强调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三个面向”,这是一个发展的目标。然而,目标又提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这就把目标完全转移到仅仅是社会需求上。与“三个面向”精神是有差异的。目标中也提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但在具体操作时,各门学科的目标与“三个面向”、与个性培养目标脱节,仅仅把它们当作一顶“帽子”而已。各门学科大多是为了升入高一级学校需要确定,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表面上素质教育,实际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其心理会健康发展吗?</h3><h3><b>2.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b>具体表现在学科课程比重过大,活动课程比重太小。只有唯一的班队活动课,在具体操作时还被文化科侵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放在这可怜的活动课上,也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必修课比重占绝对优势,选修课程有名无实。三是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缺乏整合,综合课程设置比例甚小。这种课程设置,学生的素质是无法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带来学习负担的加重,使学生成天在紧张、焦虑之中应付学科的学习,形成了中小学生的活泼心理与紧张、焦虑的矛盾局面。</h3><h3> </h3> <h3><b>3.课程内容繁、难、偏、旧。</b>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没有充分反映时代精神,还处在工业经济时代下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造成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内容中周旋,产生心理的严重失衡,约束了未来人才的培养。</h3><h3><b>4.课程实施“重灌输”、“轻疏导”。</b>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直接体验的地方。将课程内容理解为教学内容,把教材当作权威、经典,教师无权变动课程。教学成了教师按照书本教书,学生死记教学内容的过程。上课以灌输为主,教师是“中心”,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与生、生与生缺乏互动,。重结果、轻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窒息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丧失。</h3><h3> </h3> <h3><b>5.课程评价重选拔、轻发展。</b>表现在过分关注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评价内容注重学业成绩,忽视综合素质评价和全面发展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过分量化和书面测试,忽视评价的多元性。评价主体总是上队下,上级给学校排队、学校给教师排队、教师给学生排队,以此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法宝。身心急剧发展的中小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自卑、自负、自傲心理不断产生。学业成绩优秀者惟恐掉队,学业成绩困难生丧失信心。</h3><h3>一切为了接受,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学生何来的个性发展。这种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习,带来的必是缺乏生命的活力。从而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隐性出现,时而有外显表现出来。出现教师数落学生难教,并把它归因到社会环境差、家庭教育不力,这显然是片面的。</h3><h3> </h3> <h3>由此看来,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事实上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基础上的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告别,迎来知识经济时代下课程改革的春天。它本身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包含着人本化,让课程回归自然,回归生命,促进学生心理和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进入最高境界!</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