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攻陷惠州。10月20日,日军进攻增城,守军撤退,县城沦陷。由中共党员担任领导的第四路军看护干部训练班80余人,在朱村英勇阻击日军。看护干部50多人牺牲。同日,日军由博罗横河经麻榨进攻正果,守军独立二十旅三团二营在白面石与日军激战,毙敌164人,打响广州地区抗日武装力量重创日军的第一枪。10月下句,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仙村、雅瑶常备队及自卫队在竹园涌截击日军,打响中共增城地方组织领导的增城地区抗日武装抗击日军的第一枪。<br> 在中共增城地方组织的推动下,组建三支挂国民党杀敌队番号的抗日武装。1940年9月,挂国民党杀敌队番号的福和抗日大队会同兄弟部队奇袭福和官塘日军兵营,毙敌200多人(其中一名联队长),取得增城地区对日军作战的重大胜利。</b></h1><h3></h3> <h1><b> 为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br></b><b> 一、东纵部队扩编和增城县委成立<br></b><b> 1944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和广东省军政委员会,在宝安县大鹏半岛的土洋村召开联席会议(简称土洋会议),研究和制定了在全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华南人民抗日武装不断壮大发展,华南抗日斗争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br></b><b> </b><b> </b><b> </b><b> 9月,省临委和省军政</b><b>委员会根据土洋会议决议精神,对部队进行整编,扩编大队为支队的建制,其中包括把在江</b><b>北地区活动的东纵抗日游击队,合编为</b><b><u style="">东纵第四支队</u>。从独二大创建开始,江北地区恢复敌后游击战争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抗日游击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独二大从起初的1个中队,1个短枪队发展到2个中队和1个短枪队。独三大扩编后也发展到2个中队和1个短枪队,另有配属独二大的挺粤北先遣大队,有2个中队和1个短枪队,加上地方脱产的抗日自卫队,指战员已经超过1000人。</b></h1><h3><br></h3> <h1>蔡国梁</h1><h3></h3> <h1>萧光星 烈士</h1><h3></h3> <h1><b> 活动地区东起博罗联和,西至广州沙河,南到东江河,北至增城县城和从化太平场。中心地区则是指战员常说的一个“四方格”,即:东起江河,西至李伯坳,南至东江河,北至广汕线。<br></b><b> 12月8日,在江北活动的三个大队组成的东纵第四支队在永和地区乌榄园宣告成立,蔡国梁任支队长兼政委,练铁任政治处主任,萧光星任作战参谋。支队属下共有3个大队,4个直属中队。第一大队大队长阮海天,政委韩继元;第二大队(即原先遣大队)副大队长郑伟灵,政委杨步尧,教导员陈维康;第三大队大队长丘特,教导员邓汀。直属中队有陈石甫、曹洪中队,陆仲亨、李冲中队,宋刚、廖日照中队,钟西容、李南、李克中队。此外,还有以萧志权为大队长的地方大队,以罗伯章为大队长、卓觉民为副大队长的永和大队。<br></b><b>1945年1月24日,日军占领韶关,打通了粤汉线,国民党第七战区第十二集团军败退,整个粵北沦陷。省临委和军政委员会决定派东江纵队两个支队进入北江,开展武装斗争。2月,邬强、李东明率领北江支队,蔡国梁、邓楚白率领西北支队,并肩从增城、罗浮山出发向粤北推进,开辟粤赣湘边抗日根据地。</b></h1> <h3>阮海天</h3> <h3>杨康华</h3> <h1><b> 同月,东纵政治部主任杨康华来到四支队驻地乌榄园,</b><b>传达东纵司令部关于调整第四支队的决定:蔡国梁、练铁调</b><b>任,阮海天提任四支队支队长,黄业接任政委,谢阳光任副支</b><b>队长,陈坤接任政治处主任。支队辖下的三个大队和直属中</b><b>队也作了调整:第一、三两个大队人员归属在博罗新建的第</b><b>五支队,但保留第一大队番号,重新组建,陆仲亨为大队长,</b><b>李冲为教导员。第二大队人员由郑伟灵带领,归属北江支</b><b>队。陈石甫、曹洪中队随蔡国梁一起调走。第二大队政委杨</b><b>步尧留下增城重组队伍。<br></b><b> 在此之前,省临委和军政委员会将党的领导机关转移驻</b><b>罗浮山,并决定以罗浮山为基地,开辟增龙博根据地。1月,</b><b>成立了<u>增龙博独立大队</u>(代号为金龙队),直属东纵领导,由</b><b>王达宏任大队长,陈江天为政委,李绍宗为参谋。队伍成立</b><b>后攻占了永汉墟,控制了整个永汉地区,发动群众准备迎接</b><b>东纵北上部队。<br></b><b> 3月,原在增博地区活动的独三大、独四大合编为东江纵</b><b>队第五支队,刘培任支队长,黄业任政委,韩继元任政治处主</b><b>任。队伍在增博边以及增城的正果,龙门的麻榨等地活动。</b><b>黄业调任后,由陈坤代理四支队政委,杨步尧代理政治处主</b><b>任。土洋会议明确提出要恢复和加强地方党组织的活动。<br></b><b><br></b></h1> <h3>郑伟灵</h3> <h3>杨步尧</h3> <h3>黄宇</h3> <h1><b> 1944年冬,中共临工委在惠阳上洞举办了整风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特委、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共21人,在增城活动的谢鹤筹、袁鉴文、杨德元、陈李中参加了学习。整风班由前东临工委书记黄宇主持,谢鹤筹、陈铭炎为班主任,主要学习中共中央有关整顿党风的文件,贯彻执行省临委开展武装斗争和恢复地方党组织生活的指示。春节前整风班结束,各县党组织负责人旋即返回各地,开展恢复党组织生活的工作。谢鹤筹在泥紫村组织了中共增城县特派干事和东纵第四支队领导成员进行学习。<br> 1945年1月,为领导增城县国统区的党组织,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增城县委(辖国统区驻增龙边界,袁鉴文任县委书记,陈李中为委员,归前东特委领导。<br> 2月,谢鹤筹上调前东特委。增城沦陷区党组织恢复县委领导机构,由杨德元任县委书记,莫福生为县委委员。县委分工是:杨德元管全面并直接负责游击区的党组织工作机关设在永和地区的禾丰村;莫福生负责沦陷区地下党组织的工作,仍驻新塘。此时,地方党组织和东纵四支队的党组织是分开的,但在工作上则是密切配合的。</b></h1><h3></h3><h3><br></h3> <h3>邱特</h3> <h3>邓汀</h3> <h1><b>地方党组织的主要活动,一是动员沦陷区的地方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到四支队受训,学习后回原地区工作,接应部队开辟新区。二是为部队送情报。县委专设一个交通员,负责杨德元与莫福生的联系,把新塘方面获得的敌伪情报转送支队。三是在根据地和游击区组织民兵,配合支队的战斗行动,负责维持根据地的社会治安,配合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br></b><b> 恢复以后的中共增城县委(辖沦陷区)仍属前东特委领导,下辖增番工委和永和区委,领导禾望石迳、叶岭、油麻山、塘美、泥紫、简屋边和西瓜岭等地党支部以及沦陷区的地方党员。</b></h1><h3><br></h3> <h3>曹洪</h3> <h1>陆仲亨</h1><h3></h3> <h1><b> 二、永和区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与地方抗日武装的发展<br></b><b> 1944年11月下旬,日军撤出永和地区,全区163个自然村已为抗日游击队控制。1945年1月,永和区抗日民主政府在永和墟公开宣布成立,方觉魂为区长,石熊为副区长,区政府设在永和墟,下辖永和、来安两个乡。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那天,2000多名群众扛着红旗横额,敲锣打鼓,舞起醒狮从各地赶来,齐集永和墟参加庆祝大会。<br></b><b> 永和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后,地方党组织进一步发动群众,成立农会和民兵、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经过动员,全区80%的农民都加入了农民协会,90%的自然村都组织了</b><b>民兵。为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区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在全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四支队派杨步尧为军方代表,区政府派卢章容为农民代表,又推荐了贤江村一名秀才作为乡绅代</b><b>表,在来安乡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实行“二五减租”,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很快就在全区展开。</b></h1><h1><b>转载(中共增城地方史)159~163页</b></h1> <h3>刘培</h3> <h3>黄业</h3> <h1><b> 1945年1月,东纵四支队集中主力部队300多人,连同地方抗日自卫队共四五百人,由支队长蔡国梁率领,进驻罗布洞。支队部驻水围村樊屋,由陈石甫中队担任警卫,郑伟灵大队,陆仲亨、宋刚、李南中队分驻邻近各村。四支队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六时,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周炳南别动队会同地方上的温伯良杀敌队近千人,奔袭支队部驻地。温伯良杀敌队从正面佯攻,担任主攻的周炳南别动队则从樊屋后山坑底登山偷袭。我警戒班发现来袭之敌,立即开枪射击,蔡国梁率领支队干部和陈石甫中队登上山后,为别动队发现,开枪扫射,我指战员数人中弹牺牲,陈石甫中队抢占山头后,向敌人展开还击。</b></h1><h3></h3> <h3>邬强</h3> <h1>卓觉民</h1><h3></h3> <h3>李东明</h3> <h1><b>郑伟灵大队也从樊屋侧后抢占了后山制高点,向偷袭之敌猛烈射击,战斗激烈展开。国民党别动队少校组长周炳南在指挥进攻时,被我击毙,别动队失去了指挥,顿时队形大乱,在我猛烈火力阻击下,纷纷沿着山坑溃退,游击队集中火力射杀逃敌,当场毙敌10多人。支队作战参谋萧光星在指挥战斗时,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陆仲亭、宋刚、李南中队闻报亦随即赶到,展开队形向正面佯攻的杀敌队进攻,在村前开阔地毙伤10多名敌军,杀敌队溃散撒退,战斗至中午结束。此次战斗,毙伤国民党别动队头目周炳南以下官兵30余人,游击队牺牲8人。 </b></h1><h3></h3> <h3>邓楚白</h3> <h3>杨德元</h3> <h3>谢鹤筹</h3> <h1><b> 战斗结来后,四支队撤返油麻山根据地休整,将牺牲烈土遗体葬于九地村附近的山坡上。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油麻山地区的和墟后山建立了萧光星烈士纪念碑,以志纪念(《中共增城地方史》167—168页)。</b></h1><h3></h3> <h3>袁鉴文</h3> <h3>陈李中</h3> <h1><b>洋田佛子庄革命斗争史(大记事)</b></h1><h1></h1><h3></h3> <h1><b> 一九四〇年<br> 一、二月,(农历为一九三九年冬末)佛子庄有志青年李利华赴福和牛眠窝找中共党组织、地下游击队李南(同宗兄弟)寻求抗日道路。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派员到佛子庄,发展地下党组和开创游击根据地,于是,相约定下接头时间,地点和暗号。当时佛子庄派李光育到山圹排(土名)接头接回东纵(东团)派员:钟若潮及其夫人王丽、何洪川(何光华)、郭大同、李子英(李青)来佛子庄,发展中共地下党组织和组建地下游击队,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当时分别住雪枚、茂林、利华家,二位女同志安排到凌云小学教书作掩护开展活动,开办夜校宣传抗日。抗日山歌有“日头一出晒门楼,莫笑红军住山头,打倒日本蒋介石,带妹广州住洋楼,幸福生活在后头。”、“番豆扮壳还有衣,莫笑穷人穿麻衣,穷人就有革命志,革命到底志不移,参加革命来做佢。”“食饭唔饱唔放下,革命不成唔归家,革命不成三大害,害国害民害自家,参加革命就无差”凌云小学、老屋祠堂以及冯圹口祠堂是主要活动场所(冯圹口祠堂是庄内门户和瓶颈,守村设哨的地方祠堂大门设有暸望吼)。(《中共增城地方史》第106页)</b></h1><h1></h1><h3></h3><h3></h3> <h1>老屋祠堂旧址</h1><h3></h3> <h1><b> 三月,东纵工作组,在佛子庄凌云小学办预备党员培训班,在佛子庄吸收第一批中共党员:李利华、李雪枚、李茂林、李光育、李三长,下半年又发展第二批党员:李叔养、李灼三、曾社荣、李何贵、李观保、李锦凌等<br></b><b> 四月,(同月)何洪川中队在福和花山成立后,来到敌占区佛子庄活动。郭大同、何洪川、钟若潮、萧光星等领导同志在佛子庄老屋祠堂组建成立地下游击队,有常备队员28人怆,李政兹任小队长,李三长任交通员,李就康、李集浓为机枪手,创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增城地方史》第107页)。<br></b><b> 六月,何洪川中队与佛子庄游击队在均和、佛子庄、何心田惩治汉奸,为民除害,进一步推进了敌占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共增城地方史》109页)<br></b><b> 九月,(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中共增城地方组织的推动下,组建三支挂国民党杀敌队番号的抗日武装,挂国民党杀敌队番号的福和抗日大队会同兄弟部队奇袭福和官塘日军兵营,毙敌200多人(其中一名联队长,)取得增城地区对日军作战的重大胜利。游击队员李灼三一个人就杀死日本兵三人。有山歌庆唱:“八月十五好月光,我军集合摸官塘,大刀来拼手雷弹,手起刀落斩一场,一直砍到林伯坊,断头断脚日本鬼,鲜血流出满禾场,我军回家笑洋洋”。</b></h1> <h1>洋田村主要负责人(李醒汉提供)</h1><h1></h1><h3></h3> <h1><b> 十二月,沦陷区工委,在老屋祠堂办党员骨干及游击小组长培训班,历时15天,共30人参加,以中心县委学习班内容资料为教材,何洪川、郭大同、刘志远、钟若潮、邱纪英、王丽、李子英等人参加办班,(钟若潮当时为福都区委书记)对加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党建工作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起到很大的作用。培训班由郭大同主持,钟若潮为班主任,刘志远、钟若潮、邱纪英担任主讲,重点学习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和统战工作等,沦陷区工委下辖的各个党支部的党员骨干及游击队小组长以上干部参加学习。(《中共增城地方史》第96页)</b><br></h1><h1></h1><h3></h3><h3><br></h3> <h1>烈士钟若潮与王丽(1944,1942)</h1><h3></h3> <h1><b><br> 一九四一年月,沦陷区工委,在竹山(与佛子庄相邻)举办党川班,培训新党员和新开辟地区的建党对象,30多人参加,同月,南区区工委领导刘志远、钟若潮在佛子庄老屋祠堂主持成立中共佛子庄党支部(含旺村、虎面、竹山们、高禾场柯木面党员),由李利华任党支书,有党员28人后来发展到37人,是时下沦陷区内党员人数最多的农村基层党支部,后划为中区区委领导。(《中共增城地方史》第100页。</b></h1><h1><b> 同月,春节期间,区武装委员主持游击基干队中队长何洪川(又名何光华),兴宁人,中共东团工作组成员,因战事频繁,积劳成疾,患病医治20多天无效于凌云小学光荣牺牲。副中队长萧光星接任中队长,钟若潮任指导员,卓觉民为司务长。</b></h1> <h1>李南</h1><h3></h3> <h1><b> 后来,佛子庄游击队员、旺村游击小组与花山肚游击基干队会合加入组成了卢伟良大队,这是一支增城地方组织成立的直接指挥的武装队伍。成立后,称<u>“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u>,这支队伍活动在福和和佛子庄、虎馆、高禾场、旺村均和一带打击日军,惩恶除奸,威震一方,该队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中心县委双重领导。(郭大同任副大队长,鲁风为主力中队长,黄金水为副中队长钟若潮为指导员,萧光星为短枪队长,刘德为军事参谋,黎明为军事教官)。(《中共增城地方史》第111-112页)。</b></h1><h3></h3> <h1>卢伟良</h1><h3></h3> <h1><b> 四月,佛子庄支部及东纵东团小组工作人员钟若潮、王丽、郭大同、李子英等,在佛子庄老屋祠堂组织成立儿童团,李观保任团长,李记清任副团长。出类拔萃李朋生是其中一员,他13岁参加红军当小鬼,后来随军北撤、参加多次战役,在身上终生留下弹片,副团转业任广东省公安厅边防处副处长离休病故。<br></b><b> 六月,东纵工作组钟若潮、王丽、李子英和佛子庄支部,在佛子庄成立妇救会,由赖观娣担任会长。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做支前工作,招待游击战士,为北撤部队烧茶煮饭、铺禾草、搭床铺等工作。<br></b><b> 一九四二年<br></b><b> 三月十日,魏友相大队突击中队李南、钟李林、李利华等游击战士20多人在佛子庄凌云小学开会研究开展对敌斗争工作,因被邻村汉奸告密,驻中新日军二百多人连夜来袭,天未亮包围佛子庄。李南当机立断指挥队员占领老屋后山坡与日军开展激烈枪战,掩护队友群众突围转移,佛子庄党支书李利华中弹牺牲(《增城县志》958页,烈士英名表)。</b></h1> <h1>鲁风</h1><h3></h3> <h1><b>另有队员李光珠、李光达、李二宋及二名村民、一妇女(身孕7个月)被打死,烧民房26间,老屋祠堂也被烧毁、十名妇女被强奸、光宗被灌水踩背,被缴枪12支,抓来不及走避的村民几十人押到老屋村前四挺机枪对住,在晒谷场逼供蹂躏了一整天。最后日军放信鸽飞回才免杀身惨剧,把耕牛牲畜洗劫一空,村民损失惨重。油印机和文件得以安全转移,使党的机密没有泄漏。日军撤退抓走21人,最后,用钱和担保把人赎回。(《中共增城地方史》119-120页)同月,李政兹接任佛子庄党支部书记。<br> 四月上旬,沦陷区工委中区区委书记李明(陈编敏)陆丰县人,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因执行任务去福和为部队筹粮款,解决部队给养,在佛子庄告别队员后出发经大同圩遭杀敌队杀害光荣牺牲,牺牲时才23岁。(《中共增城地方史》124页、《增城县志》926页人物卷)<br> 七月,佛子庄游击队在武工队的带领下,在日军强拉民夫构筑福和官塘至大平场公路响水段进行拆桥、毁路、剪电线、炸日军运输车辆,使交通全部瘫痪 。 <br> </b></h1><h3></h3> <h1>郭大同</h1><h3></h3> <h1><b> 一九四三年</b></h1><h1><b> 春,张国强调离增城,县特派员派杨步尧来到佛子庄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村支部党员联系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教育党员在困难时期要依靠群众坚持独立作,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继续开展武装斗争,这年处于低潮期。(《中共增城地方史》138页)</b></h1><h3></h3> <h1><b> 一九四四年<br> 二月,在县特派干事袁淦文的指导下,佛子庄支部和地下交通站恢复,游击队活动也同时活跃起来。(《中共增城地方史》138页)<br> 三月,反动土匪张金先部队进犯佛子庄,我们利用防御工事、土炮台与其枪战打死他一名下属邹波仔,使他一无所获撤退回去。<br> 四月,张金先土匪部队(张梦琴)曾遭反击不服,用欺骗手段带几十人前来我佛子庄,假造公文说有上级人员到来,从佛子经过,要我们热情接待,我们因没有分清真假,打开栅门让他进来,设宴招待他们,吃罢反目不认人,抓我无辜村民十人,其中小队长李政兹在押解回中新途中遭杀害于食饭台(土名),另九名村民转送派潭禁锢用500担谷银赎回。<br> 四五月间,李南武工队与钟西荣部队合并,钟西荣任中队长,李南任副中队长。来佛子庄旺村等游击区活动,恢复了武装斗争,在增、从、番边区打击日伪敌人。(《中共增城地方史》138页)<br> </b></h1><h3></h3> <h3>源于《基石》图片</h3> <h1><b> 六月七日,反动士匪黄锦清,带部属300人,6挺机枪压阵,借名“剿共”洗劫佛子庄,我游击队员抢占高地,与他们激战四小时,最后因弹药已尽,让其进村洗劫,抓猪20多只,牵牛37条,全村粮食、衣物、日常用品洗劫一空。抓村民56人为其运送物资到番禺黄埔分赃,村民损失惨重。</b></h1><h3></h3> <h1><b><br> 八月,中共党组成员,李锦凌,在广州郊区散发抗日传单,宣传抗日,返至均和遭敌人杀害于福洞麻乪。<br> 一九四五年<br> 六月中旬,佛子庄游击队配合宋刚中队(杨步尧、谢阳光率领),在大埔圩惩治敌别动队凃铁夫,陈竹南被活捉,缴枪支弹药一批。(《中共增城地方史》第169页<br> 七月,宋刚中队、李南中队、佛子庄福和花山游击队参加鸡笼岗战斗,廖扬华(1944年入伍东纵后备队员)牺牲。(《中共增城地方史》第217页)<br> 八月十五日,佛子庄游击队配合钟西荣部队、旺村游击队、大磨自卫中队、福和独立小队在华斗山抗击国民党部队1200人来犯,因敌众我寡战斗失利,钟西荣等7人牺牲。多位战士受伤,佛子庄战士李就康把女伤员背回家救治,建国后这名女战士在广州银行工作任行长一职,还答谢过亚康叔(《中共增城地方史》,181页)<br> 冬月,廖杨华,东纵后备队员,参加从化鸡笼岗战斗光荣牺牲。(《增城县志》第158页)</b></h1><h3></h3> <h1><b> 一九四六年<br> 当年,在东纵游击队领导下,佛子庄游击队配合经常活动在太平场、神岗圩、鸡笼岗、高禾场虎冚一带打击敌人。长枪队长宋刚有山歌:“游击战术打法良,傍晚出击日收场,今日战罢大平场,明日转战鸡笼岗,离开神岗圩,撤回佛子庄。”</b></h1><h1><b> 秋,北撤部队几百人曾经在佛子庄宿营,各村祠堂都住了部队战士,全村男女出动做接待工作。<br> 一九四七年<br> 七月,廖木清东纵自卫队员,1945年入伍,因执行侦察任务,在中新九和岭牺牲。(《增城县志》第60页烈士英名表)<br> 一九四八年<br> 秋,佛子庄中共党支部,东纵工作组在庄内老屋祠堂成立农会,由雪枚任农会长,茂林任副会长,并进行减租减息运动为佃农减租谷300担。<br> 一九四九年<br> 九月二十三日(农历八月),佛子庄游击队23人奉命参加配合解放军解放福和,并参与打击田美反动地主顽抗的战同月,李自强带队佛子庄游击队20多人奉调新塘接管伪警所,维护新塘一期的治安保卫工作。</b></h1><h3></h3> <h3>老屋祠堂旧址</h3> <h1><b> 一九五零年<br></b><b> 进行剿匪,佛子庄的游击队(武装民兵)参加多次剿匪任务,配合解放军打击敌人。<br></b><b> 1、打击黄锦清反动土匪,我武装民兵20多人配合解放军参加到番禺他家乡开展打击,抓其反动头目10人,打死1人,范陈钦亲自把黄锦清老婆从房中抓出来。<br></b><b> 2、在东纵队伍李逢吉带领下,我武装民兵30人到福洞剿匪(范胜,温东,温伯良)在黄九岭发生激战,打伤一个土匪,打死一个,活捉2个,上送政府处置。<br></b><b> 3、佛子庄30多人配合解放军到番禺长江参与剿匪任务,打了一天一夜,解放军有4人牺牲(福和驻军)其中一名副营长牺牲。葬福和中学山上,立碑纪念,后来建烈士碑在中学操场。<br></b><b> 附注:在抗战时期佛子庄受日本军来犯有10次之多,民众多受走避日本仔之苦。同时,又受国民党反动派杀敌队、土匪、顽敌达8次围剿劫难。游击队多次与他们发生冲突和枪战,还常有反动土匪黄锦清来骚扰,张金光、张厚仔、张永卿、范胜、温东、温伯良等经常来犯劫难,村民损失惨重。<br></b><b> 萝岗区九龙镇洋田村委会<br></b><b> 2013年元月</b></h1><h1></h1><h3></h3> <h1><b>附注说明:本大事记根据《中共增城地方史》《中共增城党史大事记》《增城县志》《增城文史》以及佛子庄村李光明,(44年参队离休干部88岁);李运祥(86岁离休干部45年参队);李立德(老党员80岁);老游击队员李光明,88岁;李明区,86岁;李就康,90岁,以上六人回忆口述,由原镇龙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增城市民政局,增域市残联办公室主任(退休干部),《增城市志》编辑,李金全整理,由佛子庄离休干部李运祥审阅补充。</b></h1><h3></h3> <h1>洋田村革命烈士纪念碑</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