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经过小班一年室内建构游戏活动的不断推进,孩子们的建构能力越来越强,对于建构游戏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小小的室内建构场地和有限的单元积木及其他辅助建构材料已经不满足孩子的需求,9月1日至9月30日为期一个月的建构活动延伸到户外。</h3> <h3> </h3><h3>玩积木前:一、首先让孩子熟悉积木材料名称。</h3> <h3>认真的听老师讲玩玩具的注意事项:1.要懂得与小朋友们分享,不可以把玩具占为己有。2.不可以把玩具放到嘴里,注意卫生。3.不可以拿着积木打闹,要注意安全。4.玩完后,要按照积木的种类放到相应的柜子里。</h3> <h3>自由建构——让想象插上翅膀
</h3><h3> 户外建构活动开始初,纯粹的自由建构,孩子们想搭什么就搭什么,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 </h3><h3> 在幼儿的初期建构活动中往往是“尝试性的”,而非表征性的,他们建构往往只是为了材料能够干什么以及自己能用它来干什么来使用材料。而且他们往往在建构的过程中通过和建筑物相互作用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建构意图。所以,我们老师最好不要去猜测幼儿的建构物代表什么,更不要把自己的主观猜测强加给幼儿噢。</h3><h3> 让我们的思维像孩子一样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吧!</h3> <h3>主题建构——让想象擦亮眼睛</h3><h3> 建构活动可以分为自由建构和主题建构两种不同的类型。主题建构是指幼儿围绕一定主题、以积木建构为主要表征手段展开探究性学习。</h3><h3> 主题建构活动的主题可以直接来自于幼儿的积木活动,或是来自于幼儿的想法,也可以来自于教师的建议。</h3><h3> 在的户外自由建构活动后我们又开展了多次主题性建构活动。而每次开展主题建构活动前,老师都会带领孩子们在活动室先进行集体的建构谈话活动,或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观赏了各种有关建构类作品图片。</h3> <h3>有了前期的经验准备,丰富了幼儿的建构设想,所以孩子们能较快的讨论出了自己的建构主题。如:</h3><h3>案例1:小木屋</h3><h3>【主题由来】</h3><h3>今天的早上游戏活动,孩子们到户外开展建构活动,活动前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集体的建构谈话,给孩子们展示了很多建构作品图片,并讨论了它们的建构特征,其中就有一栋单元积木搭建成的小木屋作品引起了几个孩子的兴趣,他们决定今天就搭建小木屋。</h3><h3>【前期准备】</h3><h3> (1)材料准备:不同形状积木,观赏过小木屋造型图片。</h3><h3> (2)经验准备:幼儿用雪花片搭建过房屋造型。</h3><h3> </h3> <h3>游戏历程:</h3><h3> 几个个小伙伴坐在草地上开始商量了,很快禹宇回头对身后的老师说道:“我们商量好了。”老师问:“你们商量好搭什么了?”几个小家伙一起大声回答道:“小木屋。”老师:“好,你们就合作搭小木屋,商量好了就开始吧。”</h3> <h3> 建构活动的方案确定下来以后,幼儿就会按照讨论好的分工合作计划积极投入到建构活动中去。瞧,我们的小小工程师开始动工了。
</h3><h3> 搭建小木屋
</h3><h3> 他们开始忙碌起来,她他们开始寻找材料。禹禹嘴巴里嚷嚷着对小伙伴说道:“长方体、长方体。”然后各自搬来了长方体,开始将长方形积木块垒高在一起,诚诚继续去搬积木块。</h3><h3> 这时俊宇提出意见:“不是这样的,首先搭地面。”于是三个人他们把刚才垒高在一起的积木分开来进行平铺。可是这样的形单元块积木因为有其他小朋友也在用,他们的坦克小木屋地面还不够,诚诚求助老师道:“我们没有这种积木了,怎么办?”老师:“能用其它的积木代替吗?”诚诚:“哦,知道了,我们去找找吧。”说完几个人开始在储放积木的柜子中寻找其它合适的积木,很快他们发现短的长方体可以用,于是把这两块积木拿来拼接进行补充平铺。</h3> <h3>给小木屋留个门</h3><h3> 当木屋的围墙搭建到围墙第四层时,俊宇在围墙的一角拿掉了一块积木块,然后说道:“这边不要搭,这边是门。”当卓卓想在俊宇留着门的地方继续加高时,走过来继续提道:“这边是门,不用搭。”诚诚听后,拿走了木块。</h3><h3> 尝试多次搭建屋顶,不成功后,俊宇离开小屋转了一圈,发现诚诚面前的圆柱形积木可以用,于是拿了起来,并说道:“我想应该这样子做。”然后拿着积木跨进木屋把圆柱形积木放进了木屋中间,再让小伙伴们拿来两块圆柱形积木叠高,然后再把平板积木与中间的柱子连接起来。第一块木板成功架起来了,琳琳拍着小手说道:“吔,就是这样。”</h3><h3> 他们开始尝试架构第二块木板,但是一根柱子的接触面小放不下两块,他们换了一个方向摆放,发现木板短了够不着,换来长的木板又太长,也不好架,他们反复尝试着。这时在一旁观察了好一段时间的老师看到这他们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便问道:“需要我帮忙吗?”吉吉和柯均马上点着头说:“要。”于是老师指导他们在中间搭建两排横梁,然后再进行架构屋顶。</h3> <h3> 最难的屋顶搭建虽然解决不是很完美,但他们在横梁上摆放三角形的积木做屋梁,用平板积木铺出屋顶斜坡面,虽然他们再四个相互合作下坦克小木屋搭建好了。从商量搭建小木屋开始到结束他们四个小伙伴花了20多分钟在建够他们心目中的坦克小木屋。</h3> <h3>游戏反思:</h3><h3> 1.分析与评价: 在搭建“小木屋”过程中,从刚开始的自由结伴组团合作和协商搭建什么,俊宇、卓卓、诚诚、禹禹等四个小伙伴都非常的积极愉悦,相互之间也配合的很好。当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他们会积极主动的想办法或寻求帮助,如材料不够了怎么办?他们寻求老师意见,然后寻找其他相似形状材料代替;而搭建屋顶是他们本次建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继续积极尝试用不同方法来架构屋顶斜坡面,最终是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的表征方法。即: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发现需要架构屋顶的必须要有顶梁柱。在经过不断摸索尝试中四个小伙伴相互合作,本次建构活动持续了二十多分钟,他们一直是围绕刚开始的计划进行建构。2.跟进与支持策略:在本次构建前,老师提供了很多建筑图片供孩子们欣赏,小木屋原型就是来源于提供的多幅图片中的之一。四个孩子对搭建小木屋有了兴趣,并在游戏中表现出积极状态。当孩子第一次遇到困难时。老师并没有马上进行干预,而是耐心观察孩子们的自我调节状态,孩子们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到了支撑屋顶的方法,虽然最终还是在老师的提示下顺利完成建构。但对于中班第一学期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建构能力发展的还是相当高的。[图片]另外,从游戏中孩子们用积木来表征小木屋的行为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启示:即:在建构中发展数学能力。在搭建小木屋的过程中,孩子们多方面迁移和运用了行、数、量、对称等数学知识。“行”表象在为孩子们对小木屋材料的古算与调整;“量”和“对称” ,主要表现在封顶阶段平板积木的合理使用上。可见,建构活动和数学活动能力发展。</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