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不等,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河西走廊。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也是军事要地,其辉煌从西汉开始,一直延续至今。</h3><h3>这次打算用十一天时间,穿越河西走廊,从青海返回,如地图的甘肃青海大环线。地图还缺少右边一点的武威,左上方一点的阳关。</h3> <h3>乘兰新线出新疆,到兰州。休整数日,准备开始甘肃青海的行程。这个计划在十几年前就有了,但因为种种原因搁置到现在,真可谓:梦里见你多少回,今日终于得相见。</h3><h3>兰州,我到过两次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城镇,虽然它不能算丝路历史上的起点,但来自中原各地的商队在这里汇聚,然后向西翻越乌鞘岭,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直到敦煌。可是兰州好像总不能成为旅游目的地,人们匆匆路过这里,奔向各地。这次我还是路过。</h3> <h3>游白塔山公园,从前来过,都是为了从高处看看黄河,看看黄河大桥,看看这座城市。</h3> <h3>清晨下着小雨,雨中游园,别有一番情趣。爬到山顶往下看,黄河日夜奔流不息,真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h3> <h3>黄河大桥依旧坚如磐石。</h3><h3>大桥建于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h3><h3>这座桥是黄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桥。全部建桥材料是从德国海运到天津,再转运至兰州,由德国人负责监造,总共花费白银30余万两。</h3> <h3>白塔山公园因园内白塔寺而得名。白塔寺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塔身高约十七米,上有绿顶,下有圆基,通体洁白,挺拔秀丽。</h3><h3>虽然白塔寺没有太多的历史故事,但它与黄河上的铁桥构成雄浑壮丽的画面,成为兰州市的象征。</h3> <h3>站在高处俯瞰,城市的面貌在雨中仍然清晰可见。这些年的变化真大,成排的高楼高低错落,在黄河两岸延伸至远方。</h3> <h3>远处还可以看见,有几座新桥依次排列在黄河上。</h3> <h3>新桥上装扮的鲜花</h3> <h3>到处可见的红旗,提醒我们即将迎来国庆七十大庆。</h3> <h3>雨停了,在黄河边漫步。这里正在修建河边的休闲小路,有跑步的步道,绿化小道等等。</h3> <h3>绿树成荫</h3> <h3>黄河,母亲河。也就是从兰州刘家峡之后,黄河真成了黄色,波涛汹涌,浊浪翻滚。在这之前,黄河还是碧蓝的,清澈的——天下黄河贵德清。</h3><h3>但是正因为黄河,才是我们黄皮肤黄土地的代表,才是我们的母亲河!站在黄河面前,饱经沧桑的母亲啊,总叫人心潮澎湃,感概万千!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数千年文明的源泉!从这里开始,我要去追寻我们民族的昨日星辰!</h3> <h3>黄河边的兰州,窥见独特的民族风情。</h3> <h3>球型顶、星月造型,好像都是刚刷新的,蓝的蓝,金的金,煞是好看。</h3> <h3>到处都能看到蒙着头的妇女,按他们的教义,结了婚的女子是不能露出头发的。</h3> <h3>参观甘肃省博物馆。</h3><h3>这里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甘肃省博物馆应该是建馆较早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国宝级藏品。</h3> <h3>博物馆分为历史文化古生物等等几个馆,我主要只看了这一个:甘肃丝绸之路文明。</h3> <h3>展室前有一尊张骞的雕像,是雕刻黄河母亲的女雕塑家的作品。</h3><h3>张骞作为汉武帝的使者,为打开西域的先行者。有一束光正打在张骞像的头部,感觉分外英武!</h3> <h3>先找到铜奔马。我主要是冲着这匹铜马来的。因为要去武威雷台汉墓,所以先来看看从那里出土的宝物。</h3><h3>它比我想象的要小好多,而且永远是参观者关注的重点。</h3> <h3>这是在雷台汉墓中出土的铜马仪仗队,共有99匹马组成的庞大队伍。</h3> <h3>打头的就是这匹铜奔马。它率先在前,不受束缚,轻盈潇洒,威武自在,昂首嘶鸣,飞奔向前,真可谓天马行空!</h3> <h3>原先它被称作马踏飞燕,是郭沫若老先生定的。但后来学界有争议,主要是不同意马踏的是燕,争来争去,搞不清到底是燕是鹰还是别的什么,最后干脆不管是什么,统一称铜奔马了。说实在的,马踏飞燕,多轻盈潇洒,更好听,更贴切。铜奔马,感觉笨重了许多。可惜,人家不会征求我们老百姓的意见。</h3> <h3>东汉的雕刻太精美了!马蹄下吃惊回眸的鸟、骏马飞腾的健美身姿以及整座雕塑的巧妙平衡,“马踏飞燕”无论是工艺还是构思,都令人拍案叫绝!奔马的矫健、张扬,一足踏地,三足腾空,其平衡、其动感、其力量,都是尽善尽美,美不胜收,盛世汉唐的马背雄风一览无余!<br></h3><h3>因为惊叹不已,便想找人交流。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些铜马都不是真品,真的一直在修整复原,但是很难修好了。这些展览的都是复制品,当然逼真的足以以假乱真了。</h3> <h3>心里还是有点遗憾,原来看到的国宝还是复制的。不过想想,也难怪,一千多年了,那么精巧的马腿马蹄子是会支撑不住了。</h3> <h3>驿使图画像砖是另一件国宝,在嘉峪关魏晋墓群出土,是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墓室壁画砖,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作为中国邮政标志。</h3> <h3>不过我更喜欢这块画砖,这叫烤肉煮肉壁画砖,可以看到当年古人们也是酷爱美食,烤肉煮肉,吃得不亦乐乎。</h3> <h3>这是又一件国宝,萌萌的,十分可爱。</h3><h3>这叫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口呈圆雕的人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从制作手法上看,这件彩陶瓶上的圆雕人头像已运用了雕镂、贴塑、刻画等不同的雕塑手法。瓶身图案对称均衡,十分精美,不仅显示出当时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也浓缩了先民的审美意识及其丰富的社会内涵。<br></h3> <h3>还有一些木舞俑,小巧精致,惟妙惟肖,十分可爱。</h3> <h3>这是天梯山石窟三窟的“一佛二菩萨”。天梯山石窟也是我们到武威准备参观的石窟。因为修建黄羊水库,存留的佛像基本都已搬到博物馆了。</h3> <h3>精美端庄的佛像,让人久久不能挪步。</h3> <h3>甘肃省博物馆现有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共计82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720件(包含国宝16件)。这里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粹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h3><h3>时间有限,只能粗粗观赏,走马观花,不过已经是看得眼花缭乱了。</h3> <h3>在兰州还有几天空余时间,便乘火车到天水市一日游。天水离兰州不远,但有好几处旅游景点。我们只是打算游麦积山石窟一处,当然一天足矣。</h3> <h3>到麦积山石窟,正赶上下雨,雨中游览添了几分凉爽。九月下旬的甘肃,碰到艳阳高照爬山,还是有几分挑战的。</h3> <h3>麦积山,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它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由红色砾岩和砂岩组成,陡峭挺立,色如朝霞,尤其在阳光照耀下,十分独特。由于它中间大底部小,型同农家麦垛,故得此接地气的名称。</h3><h3><br></h3> <h3>可麦积山石窟不可小觑啊!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与敦煌、云岗、乐山齐名,只是它比较低调,不太被世人熟知和追捧罢了。近两千年来,麦积山石窟一直在长安至天山一线的丝绸之路上,静静地守候着光阴的流逝。</h3> <h3>从这里开始往山上攀爬。</h3> <h3>麦积山十分陡峭,几乎是垂直的山崖。要想上去看石窟,就得爬石梯,直上直下的石梯悬挂在石壁之外,往上攀爬,有点恐高的我,不敢往四周看,只看脚下的梯子,一个劲地往上爬。</h3> <h3>石窟最初是西魏文帝的皇后乙弗死后,在这里开山凿龛而埋葬。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逐成为规模庞大的石窟群。</h3> <h3>看着四周群山环抱,绿荫青翠,真是神清气爽。古人真会挑地方,这里本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啊!</h3> <h3>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很多石窟已经坍塌,现在都已用铁网保护起来,我们只能透过网格往里端详。</h3> <h3>石像依旧栩栩如生,端庄优雅,敦厚朴实。</h3> <h3>尤其是那色彩依然鲜丽,衣袖飘逸,褶皱清晰,袒露的肌肤仿佛还有弹性。</h3> <h3>这个窟是可以进入的。成排的石像保存完好,与人等高。</h3> <h3>露天的巨大佛像,从下仰视,肃穆庄严。</h3> <h3>登高细看,那佛像的神态是何等的生动,眉宇间仿佛在向众生传递着种种美好的祝福。</h3> <h3>纤手托腮,凝神微笑,美丽典雅,温馨动人。</h3> <h3>佛像微笑的表情,端庄的神态,那凝视尘世众生的眼神,如清澈的泉水,抚慰人心。</h3> <h3>不知何故,佛像的脸上涂了黑色图案,好像过去没看见过。</h3> <h3>一佛六菩萨,佛像脸上也涂了黑色。</h3> <h3>仿佛羞怯的微笑</h3> <h3>生动而夸张</h3> <h3>这位石窟修复者告诉我,他面前这一块残缺,需要用毛笔修补两周时间。实在应该向这些石窟保护者致敬!</h3> <h3>”高处不胜寒”——有点腿软。</h3> <h3>9月21日,我们从兰州出发,开始了河西走廊及甘青大环线之旅。</h3><h3>远处白云之下,可以看到群山起伏,那就是乌鞘岭了。乌鞘岭是祁连山的支脉,自古以来,为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要冲,系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h3> <h3>当年西行的张骞、高僧唐玄奘,都是从这里越过乌鞘岭,开始漫漫西行路。</h3> <h3>如今乌鞘岭隧道已经开通,不论是铁路、公路,都是走隧道,轻松穿越乌鞘岭的。</h3><h3>公路隧道分为五组,分段穿越。铁路隧道有二十多公路长,是亚洲最长的铁路隧道。</h3> <h3>远处是隧道口。</h3> <h3>穿过隧道,穿过乌鞘岭,我们就正式走进河西走廊。</h3> <h3>据记载,乌鞘岭的古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它见证了汉将军霍去病挥戈驱马,踏破乌鞘岭关隘,直捣匈奴,开疆拓土的历史。如今虽然只剩残垣断壁的土墙,但立于古长城的烽燧之下,朔风猎猎,昭示着历史的仓桑变迁。侧耳细听,金戈铁马犹如就在耳边。</h3> <h3>未进武威,先参观天梯山石窟。</h3><h3>天梯山石窟始建于北凉(公元412年),是我国早期石窟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石窟鼻祖”,“石窟源头”。</h3> <h3>由于遭遇1927年的大地震,坍塌了不少窟穴;后又遇修建黄羊水库,大部分的雕像都已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了。</h3> <h3>水库的水位已经到三号窟大佛的胸部了,如今,天梯山的大佛窟由一截厚厚的围堰保护了起来,一边是水库广阔的水面,一边是30米高的石窟,高高的围堰,把湖水挡在了石窟之外。<br></h3> <h3>这是天梯山石窟目前仅存的三号窟大石佛了。</h3> <h3>无畏印——印即手势</h3><h3>无畏印具体手势为右手上举至胸前,掌心向外,五指自然伸展。<br></h3><h3>人除了外部的干扰,更加严峻的挑战实际上来自人的内心,因此,佛陀通过他的智慧为信众消除内心的恐惧,引领他们走上正道,这也就是施无畏印的作用。</h3><h3> </h3> <h3>石窟之上,建有天梯山石窟陈列馆。</h3> <h3>这幅精美的壁画,是盛唐时期的“拈花菩萨”。</h3> <h3>这幅是印度的《拈花的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中的瑰宝,是印度壁画艺术中的杰作,也是东方佛教石窟艺术中的精品。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曾对壁画所在的石窟做过最早的记载。阿旃陀石窟与我国的敦煌石窟一样举世闻名。我们在持莲花菩萨身上所看到的“悲悯味”,表现了皈依宗教的虔诚与谦恭。</h3><h3>而上一幅盛唐的“拈花菩萨”更富美感,尽显那个时代的富裕自信和飘逸洒脱的气息。</h3> <h3>走进武威。</h3><h3>武威,古称凉州。当年这里是匈奴距离乌鞘岭最近的大本营,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大汉王朝。因为有了张骞,汉武帝下决心打通西域;因为有了骠骑将军青年英雄霍去病,便有了开疆拓土的河西第一城凉州,也才有了武功军威,震慑四方的武威。</h3><h3>今天走进武威,第一眼看见武威街头的标语: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拿这作为城市口号,也只有武威!那豪气,那自信,壮哉,武威!</h3> <h3>武威的南城门楼上,还高高悬挂着写有“凉州”的老匾额。城门楼已经翻修一新,但那匾额,还散发出浓浓的思古悠情。</h3> <h3>城门楼下搭着台子,几个女子在台上敲鼓,鼓声震天。</h3> <h3>这是在做什么酒的广告宣传。我不管那些了,借来薄酒一杯,敬这座城市,敬为它而战的古今壮士,高高举杯!</h3> <h3>干!!</h3><h3>到了凉州,不由不叫人吟诵千古流传的《凉州词》:</h3><h3>葡萄美酒夜光杯,</h3><h3>欲饮琵琶马上催,</h3><h3>醉卧沙场君莫笑,</h3><h3>古来征战几人回!</h3> <h3>参观东汉的雷台汉墓。</h3><h3>原本是一位张姓将军战死沙场,兵卒们带回了他的腿骨掩埋于此。可是无人察觉的墓藏之上,前凉人建了灵钧台,东晋时期建了祭祀雷神的雷台。千年之后一直到1969年,当地人在“挖洞积粮”时才终于发现了端倪,声势浩大的铜马阵列突然出现在世人眼前,其中一尊便是惊艳了整个世界的“马踏飞燕”。</h3><h3>这便是雷台汉墓的由来。</h3> <h3>墓道里已空无一物,出土墓葬品都已运到省博物馆。地面上有放大了的铜马仪仗队,铜奔马率队在前。</h3> <h3>武威文庙</h3><h3>无论是震慑四方的“武功军威”,还是横行天下的“凉州大马”,武威都彰显着一股子霸气,但这里的文化氛围却是截然不同。</h3><h3>武威人听“贤孝”,是一种用三弦琴配合着历史典籍里英雄贤士、忠臣良将和孝子贤女的故事,连说带唱地讲给人听的地方戏,在武威特别盛行。公元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到凉州上任后,除了剿灭叛贼,安抚百姓,还崇文办学,将华夏的文化、礼仪尽心实践。</h3><h3>在张轨的治下,武威社会安定,商贸繁荣,许多避难的中原人也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这片原本容纳着古羌、乌孙、西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土地上,也从容地走着衣冠楚楚的中原士族。在三弦和胡琴的唱曲里,也开始从四面八方传来郎朗不息的诵读声。</h3> <h3>武威文庙,古称“陇右学宫之冠”,由儒学院、孔庙和文昌宫三部分组成,并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雍容典雅的古建筑群。</h3> <h3>大成殿,供奉万世师表——孔子的地方。</h3> <h3>孔子雕像</h3> <h3>院内古树参天。</h3> <h3>武威罗什寺塔</h3><h3>到武威就想寻找鸠摩罗什塔,一直到天快黑了,才找到寺庙的院门。原不抱多大希望,没想到院门开着,不用买门票,很随意地走了进去。</h3><h3><br></h3> <h3>据记载公元382年,前秦的大将军吕光率军出征西域,胜利凯旋之际,也不忘带走龟兹最著名的人才——鸠摩罗什。</h3><h3>这位龟兹王子是一位光芒四射的得道高僧,据说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博览群书,七岁就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游学,年纪轻轻便博通古今,熟谙佛法,扬名西域。</h3> <h3>吕光为鸠摩罗什兴修了一座寺院,让其居住与弘法。在武威的十七年间,鸠摩罗什不仅学会了汉语,还翻译了近百部梵文佛经,一场佛教传播盛典由此拉开了的序幕。<br></h3><h3>罗什寺塔至今辉映着鸠摩罗什心灵深处的光芒,他在圆寂前发愿道:所译经典,如若没有违背原意的地方,死后焚身舌不烂。</h3><h3>“薪灭形碎,唯舌不坏”,寺里的僧人说,这座1600多年的古塔下至今还藏着鸠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h3> <h3>一天的武威游览,内容排得满满的。天梯山石窟,雷台汉墓,武威文庙和夜色中的罗什寺塔,武威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和感动。</h3><h3>广场上,铜奔马疾蹄飞奔,高楼上霓虹灯闪烁,新老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悄悄交替变换。武威,威武之城!愿你天马行空,威武自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