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2019年国庆假期第六天,和儿子商量去哪里再转一圈。儿子提出去铅矿看看,欣然驱车前往——</p><p> 铅矿是儿子出生的地方,也是我挥洒青春的地方。1990年师范毕业回来,为了能多挣点钱,我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找工作。那时候21岁,一直在这里工作了15年……</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过了沙布台,这里的景象也有些不同,空旷的山川,放牧的马和羊,颇有些牧区的样子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个角度看,还有点川藏公路的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坝梁下的收费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站在小坝上面,远望我的第二故乡,秋草枯黄,一片苍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铅矿的家——“知识分子楼”。(1992年就能住上楼房,虽然只有50多平方,想当年矿里还是很重视知识分子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坡下的小树,有一部分是我带着学生种下的,这么多年了,才长这个样子,应该是品种选择不太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远处山上的千米竖井还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街道变化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新建的办公大楼比原来的气派多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儿子还特意回原来小区的院里看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矿山人”雕塑,应该是八几年就有了,我来之前就有,如今依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标志性的白马雕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最早的工人礼堂,曾经在这里演出过。后来改成厂房,现在不知道做什么用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来的300吨选矿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来上班的路,现在觉得也没那么长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来的中学,现在变成小学了,也变漂亮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最繁华的东井商业街,现在也冷清多了。这个体育彩票的的地方,原来是我的房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去卖“八珍鸡"的店里,又买了两只,找一下当年的味道吧(这也是当年矿山人美食了,来客人,都要买一只”八珍鸡”,也算是记忆中的“铅矿的味道")老板还是原来的,听说是当年的老主顾,还给便宜了几元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后山原来的一采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什么时候建的一个小广场。也已经破败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小学东面的铅矿长途车站,现在也做为他用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紧邻小学的铅矿职工医院,早已废弃。</font></h3> <h3>原来小学的操场,建成了一个食品加工厂。</h3> <h3>1990年时小学的办公室。我们的宿舍也在一起。</h3> <h3>最东面的那间是我们的宿舍,紫君,广慧我们三个刚毕业的小伙子,铅子弟小学的第一批男老师,(原来是清一色的女将)饭锅做饭,电炉子炒菜,要么就是吃百家门儿,大冬天冒着大雪去前山吃饭,最高级的待遇就是有个四轮子能给送回来,几里地的山路,大多都是徒步回来,那段艰苦的岁月,当时也没觉得怎么苦……</h3> <h3>这栋房子,1990年的时候还是地毯厂,后来萨仁姐妹在这里开幼儿园。</h3> <h3>儿子小时候在这棵树下学走路,这次再照一张留念。</h3> <h3>这间废弃的房子是我们的暂住房,有了孩子,前后山上班不方便,每当开学的时候,就找个四轮子,拉着家当,来这里住一学期,放寒暑假再回楼房。住了好几年。</h3> <h3>原来是粮站,记得刚毕业的时候还领过几年粮食,用那个红色的粮食供应本,也就是所谓的“红本粮”。那时候农村穷孩子读书的动力就是——吃上“红本粮”,端上所谓的“铁饭碗”。</h3> <h3>原来热闹的后山,已经没有几家人居住了,房屋大多废弃,一片狼藉。</h3> <h3>顺便去黑力黑坝上看一眼。</h3> <h3>界碑立在坝上,当年旗与旗领地分界,都是以这样的分水岭来划开的。</h3> <h3>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坝上,能看的挺远。</h3> <h3>坝后草原。</h3> <h3>笔直的大路,通向远方,一如这人生的蹉跎岁月,绵延到哪里也不可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