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

雪梦

<h1><b> 2019年10月2日,正是金秋时节,妹妹开车带我们家人一路驶向辽阔的松辽平原,为的是圆爸爸的故乡梦。</b></h1><h3></h3><h1><b> 61年前,17岁的爸爸和哥哥弟弟们离开家乡后再没有回去过,61年风雨人生走过,一切都在变,唯有对故乡的思念没有变,而且日久弥深。</b></h1> <h1><b>  金风送爽,花香弥漫,我虽然没有来过这里,但是田园景物处处浸透亲切之感。</b></h1> <h1><b>  我们首先来到叶赫古城。白山黑水是中国满族极其先民生活的家园,明代满族共同体形成前夕,在长白山脉大黑山系松辽平原腹地千余里的广袤土地上兴起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强盛部族------女真叶赫部。</b></h1><h3></h3><h1><b> 奇山秀水养育一族出色儿女。清代有四位皇后出在这里,因此,此地也有皇后故里之称。这里距爸爸的出生地只有百里路程。</b></h1><h3><b> </b></h3> <h1><b>  我和妹妹穿上满族服,感觉美美的,尤其站在古城墙上,更是别有风味。</b></h1> <h1><b>  在这里,我有幸观览了我最爱的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词苑。</b></h1><h1><b>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b></h1><h1><b> 风一更,雪一更,甛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b></h1><h1> <b>这位千古伤心词人传奇的一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情与遐想。</b></h1> <h1>  <b>是日晚,我们来到梨树县城,这里是爸爸少年时代来过的地方,爸爸说当年来这里会有神圣之感,因为这里能看到瓦房,但是眼前的高楼与阔街已将昔日的小县城隐得毫无影踪。</b></h1> <h1><b>  10月3日,我们离开梨树县城赶往小城子,路边艳丽的苕帚梅含情相望,爸爸不断让我们看车窗外,一望无际的米粮川,每一段路、每一条沟、每一丛河柳都映着爸爸少年的记忆……</b></h1> <h1><b>  这条河叫朱江,爸爸当年来去县城总要路过的河。</b></h1> <h1><b>  小城子有一处“丛林寺”,颇有禅院幽深之感。父亲说当年未曾见过,是啊!那时都是公出怎么会有机会来此寺呢。</b></h1> <h1><b>  我们终于来到爸爸的出生地---六屋,但是眼前情景无论如何都让爸爸无法辨认了。我们首先绕过村子来到村边的大辽河,这里是爸爸童年时与玩伴们每天都来玩耍的地方,大辽河是故乡的母亲河,也是童年里的一首歌。</b></h1> <h1><b>  爸爸站在辽河岸边,于风声水声中辨识着缕缕乡音,还有童年的欢笑。</b></h1> <h1><b>  记忆中那高天下火红的高粱已不复存在,为了保护大辽河,这里已禁止锄田种庄稼了,一望无际的野蒿不服气地立于秋风间,力现它们曾经的生机。</b></h1> <h1><b>  这里是当年防止辽河水漫延至村庄的国壕。爸爸在国壕上踱步流连,努力搜寻着与伙伴玩耍的记忆,那时国壕很高,爸爸很小。</b></h1> <h1><b>  爸爸捧起一把辽河的沙土,不断揉抚,似乎这样才能把它装进心里。我们用一个瓶子将这故乡的泥土装好,带回。</b></h1> <h1><b>  我们从辽河返回村子,爸爸要先去他读小学时的学校。我们来到学校,门卫工听说来意,很热情地让我们进了校园。</b></h1> <h1><b>  假期的校园极其安静,爸爸说校园变小了。听门卫工说,学生已经很少。儿童在减少,还有些随父母外出打工,就在外地读书了。</b></h1> <h1><b>  爸爸向门卫工询问他想首先找的同学叫姜海河的,他为我们指了大概方向。</b></h1> <h1><b>  校园里的大丽花开得很美,这是母校送给爸爸的第一个微笑。</b></h1> <h1><b>  我们进了村,找一个可以停车的地方,就是这家庭院的铁门外,一丛开得正旺的荷兰菊洒脱地散在门边,让我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这就是爸爸童年的家,是爸爸的出生地。</b></h1> <h1><b>  姜海河,是爸爸的同学也是最好的朋友,这张照片是我们找到他后,在他家墙上的镜框里看到的。是他和妻子的结婚照。他和父亲同龄,但是论有亲戚关系,他得称我的爸爸为叔叔。于是他和贤惠的妻子便是我的哥哥嫂子了。</b></h1> <h1><b>  两个人一见面,嘴就没闲着,说不完的旧事,叙不尽的别情。</b></h1> <h1><b>  后院是牛棚,爸爸和海河大哥当年都是放牛娃,牛儿们看到爸爸走进,亲切地迎了过来,好温馨啊!</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爸妈和海河大哥夫妇在院中留影。</b></h1> <h1><b>  海河大哥带爸爸来到老同学房道平的家,老人在睡梦中被爸爸叫醒,不敢相信眼前人就是旧时的小伙伴。于是三人又是一阵热聊。</b></h1> <h1><b>  我坐在房叔叔家西屋里,这个家大致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的风貌,身后那个炕寝柜就把我的记忆拉回童年,淳朴、原始、归真的味道。</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东屋便是满满的劳作场景。</b></h1> <h1><b>  勤劳的房婶婶每天都不闲着,家里的农产品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b></h1> <h1><b>  这一株老柳,将沧桑岁月的记忆撵入年轮,依然郁郁葱葱。</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而这两棵青柳就在老家院子的西墙外。</b></h1> <h1><b>  爸爸很想看看当年取水的那口老井,河海大哥带我们穿过青柳来到老井处,井早已不在了,现在都用上了自来水。爸爸还是明确指出老井位置,在那里和海河大哥聊了很久。至此,我们才清楚老井旧址的那面就是爸爸当年的家,我们停车的地方。</b></h1> <h1><b>  站在门前与过往人逐一相认。这一位是爸爸当年的邻居,我叫马二叔。</b></h1> <h1><b>  海河大哥又带我们来到爸爸好友单忠家,岁月的沧桑刻在每个人的脸上,童年的记忆永远放在温暖的心头。</b></h1> <h1><b>  共同走过童年时光的三位伙伴,在到了80高龄时留下了属于他们的第一张同框影像。</b></h1> <h1><b>  我们回到停车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我想象着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在这里带着我的伯伯、爸爸和叔叔生活…… 如今,他们的后人回归故里,乡愁已化深深的感念之情留在这片故土。</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家乡父老合影留念</b></h1> <h1><b>海河大哥和嫂子盛情留我们吃晚饭,朴实的嫂子做了一桌自家产的纯绿色饭菜,这是我一生吃过的最香最温馨的饭菜,故乡的家餐。</b></h1> <h1><b>  分别的时刻,海河大哥一家人与我们依依惜别,因为假期有限,也因农忙时节,我们不便打扰。尽管所有人都是意犹未尽,但还是要分别。</b></h1><h1><b> 再一次别离故土,爸爸手捧那瓶故乡泥土不断回头驻望,六屋、大辽河、风中的老柳、无垠的良田,还有那殷殷的乡音…… </b></h1><h1><b> 这时,爸爸的手机响了,是远在威海的弟弟打来的:“老爸,您等着,明年暑期儿子开车回去,再带您回故乡!”爸爸笑了!</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故里寻根</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韩宝智</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离乡少小苦年华,辽水常灾远徙家。</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逐梦图新循甲子,牵心恋旧找邻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初学友十缺九,过往村标四减仨。</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念穹苍怜我意,严霜犹有末秋花。</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