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 (本文字课件以句读句记方式收集于武汉大学彭富春教授的课堂语音课件,个别语词请结合上下文理解)</b></span></h3><p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第三个我们讲,此在的存在样式。就是我们讲的情态、理解和沉沦,为什么只是这三个,我刚才强调,它实际上是按照一般的逻辑的模态进行的区分,就是我们讲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首先我们看情态,</span><u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情态这个词在德语当中就是具有规定性</u><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甚至具有定调性,就是那个定调的,这个在我们汉语当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就是我们讲的时代的精神氛围。</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时代的精神氛围,我们知道一种时代的精神氛围它是可以影响在这个时代的存在样式的,当时海德格尔讲的这个情态不只是指某一个时代的特别的精神氛围,<u>而是指人的一般存在的这么一个情态样式,这样一个被规定的,海德格尔讲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此在必然生存于世界之中,那是必然存在的,海德格尔还用另外一个话讲,是被抛的,也就是说</u>你活在世界上是没有选择性的,你不能假想你不存在,你也不能假象是另外一个样式,你必然就是这个样式,海德格尔说此在生存于世界之中,是没有第一根据和原因的,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为什么,<u>大家注意,在没有为什么的时候,没有为什么这样一个根据和原因的时候人就是处于“虚无”之中,没有根据没有原因,</u>大家注意海德格尔讲的“虚无”它是具体化的,它不是空洞的东西,如果我们讲说“虚无”意味着什么,“虚无”在这个地方就意味着没有第一原因,没有第一根据,这个没有根据在德语当中就意味着深渊,就是无底的深渊,大家想一想人活在世界上原来如此,也是处于“虚无”之中,处于深渊之中,其它的根据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一个假象,但是认识了人生或者世界的真相之后,你就会自己行走在深渊之中,<b>就是自己为自己建立根据</b>,大家想想这样一种哲学你能说它是“虚无主义”吗?这样一种哲学你可以说是颓废的吗?不是,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勇敢者的事情,是不是,也就是我们讲的人要依靠自己,走出自己的道路出来。这是他讲的人生在世的展开样式的第一个,这是我们讲的情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第二个是<b>理解</b>。理解我们一般是把它理解为对一个文本的理解,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进一步扩大对一个文本、对一个语词、对一个语句然后把它扩大到对一个事情、对一个人生的理解,<u>那么,海德格尔这里讲的“理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而是此在的可能性,就是人生在世始终是一个可能的存在</u>,但是海德格尔强调不是这个可能性也不是那个可能性,而是什么呢,此之(含糊)可能性,只可能成为可能的可能性,是吧,也就是最大的可能,如果说存在是可能的,我们就要注意这个存在只相关于自身,而没有任何的目标和目的,但这个话我们还可以把它具体化。是没有任何外在的目标和目的,人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就是此在自身。当然这里我们可以把它通俗化,比如说我们讲人生在世人的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就是生活自身。如果我们把它通俗化,这里我强调如果我们询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自身。</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第三个是<b>沉沦</b>。沉沦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人沉沦于世界之中,当然我们还要把它具体化,沉沦于世界之中意味着什么呢?沉沦于人之中,沉沦于物之中,当然这种沉沦跟我们讲的那种道德意义和价值意义的沉沦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事实的描述,事实的判断,<u>海德格尔讲的这种沉沦具体化为,此在不是自身而是常人(含糊),大家注意。我们讲此在是人的本性,但是在沉沦之中,人丧失了这个本性,人是变成了一个常人,这个常人我们甚至可以说把他变成通人,也就是说别人怎么活我就怎么活,别人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实际上这里的常人就变成了别人,但对于别人来说,他又变成了别人,此在不是自身而是常人,世界不揭示自身就是掩盖自己,世界是一种xxx,按照我们汉语的说法就是世界不是有道的而是无道的,那么存在自身是没敞开反倒遮蔽。</u></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是吧,这是对于此在的存在样式的三种描述,这三种可以说是存在与时间,也就是说是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核心问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u>但是在我们具体的存在当中,也就是在人的具体存在当中,这个基本样式他是综合性的,他并不是分开的</u>,海德格尔就找出了一种特别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什么呢,是一种理解了的情态,大家注意海德格尔这个特别的用法,这有一种情态他是理解的,或者说一种理解的又是一种情态,是哪一种理解的情态呢,就是<b>畏惧</b>(含糊),大家注意这种畏惧跟我们一般讲的怕死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怕人、怕鬼,比如同学怕老师,或者老师心中有鬼怕学生,这都是怕一个人怕一个物,但是海德格尔讲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呢,畏惧它不是害怕某一个人,害怕某一个物,而是对于无的畏惧,大家注意,畏跟怕是不一样的,这个在西方语言当中区分的很清楚,<u>当我们说畏惧的时候,虚无就显示了自身,一种无就开始侵袭到存在这里来</u>,这是这个一种结合了理解和情态的这么一个展开样式,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存在的整体有了一个综合性的把握,海德格尔就认为是<b>烦</b>(含糊)这种方式,烦作为一种存在的方式,当然这里的烦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就是跟我们现实生活中讲的这个烦恼、烦心不一样,这里的烦是什么,是操劳。</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们跟人打交道是要烦心,跟物打交道就是我们讲的烦恼,总而言之,这里的<u>烦就是指人生在世的一种操劳的样式,那么在这种烦当中,世界的整体性就充分的显示在一起,这就是我们讲的世界的结构,人的此在存在的样式,都会集中到烦</u>,这是对于这个存在的或者人生在世的一个整体性的描述,但是正好在这个整体性的描述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另外问题,存在不是整体性的,大家注意这就是走到了存在的边界在哪一个地方发现他不是整体性的呢,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因为人只要活着,人就是走向死亡,大家注意这是一个事实的描述,这里可以把它变成一个悖论,就是生和死是同一件事情,当海德格尔引入这个死亡的分析的时候他就指出<u>死亡是此在最本体的</u>,就是是它最自身的东西,毫不关涉他人,就是别人不可替代你死,同时又是不可逾越(含糊)的一种可能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最大的可能性,同时,关于人的这么一个走向死亡的这么一个存在,又会在人的良知,在良心当中显现出来,<u><b>所谓的良知,就是先行的决定立于时间形式中</b></u>,这里就有非常繁琐细致的论证,这个主要表现为海德格尔这个存在与时间关于时间的这一部分的分析,这里我们就不做详细的探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们注意海德格尔这个存在与时间实际上是一个残篇,这么一个作为他早期的代表性著作,甚至可以说在西方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是一个没有完成的著作,为什么没有完成呢,是因为海德格尔在早期向中期向晚期转变过程当中,他发现他不可能再延续早期的事情,而是改变了另外的思路,但是尽管这样,它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著作,但这么一个著作,我们一定要纠正它的名字,实际上海德格尔早期讲的这个存在与时间,可以把它说成是人生在世,他的这个标题的真正的意义是讲人生在世,是在讲人的存在的样式是什么,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早期,特别是通过畏惧、烦恼和走向死亡的存在,他的这个基本的主题就是揭示人的在世存在,就是yuwu(含糊)存在,包括我们讲的存在的几个样式,就是它的<b>情态、理解、沉沦</b>,以及综合两者的畏惧、综合理解和情态的<b>畏惧</b>,以及作为整体的<b>烦</b>,乃至走向死亡的存在都表明人是生活在虚无之中。</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这是我们对海德格尔思想第一个阶段的大致的描述,那么第二个阶段,海德格尔的主题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我们一般把他说成是从此在到存在的变化,是吧,这里一个差异我想是非常明显的,<b>此在是人的存在,存在呢是存在本身</b>,显然这个存在是大于此在的,我想这里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对于任何一个有哲学常识的人都可以由此明白海德格尔思想的变化,但是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化,这一个进一步的具体化表现为海德格尔前面讲的这个此在主要是讲人生在世,因此他主要是探讨世界自身是什么?人生在世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那么到了中期这么一个存在,这么一个转折,海德格尔思想的转折,<u>主要表现为对于存在自身真理的理解,存在自身真理的理解,因此他的主题改变成什么是这个真理自身</u>。那么,关于真理我们都知道,是吧,我们不仅从事哲学研究的人,而且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辈子都在追求真理,但是真理是什么,一般人讲的真理就是符合论,就是一个判断或者一个陈述它所代表的思想跟这个思想所关涉所指称的对象是吻合、是符合的,如果你符合的话那么它就是真理,如果你讲的这个东西不符合那么他就是非真理,海德格尔充分肯定这种符合论,<u>但是海德格尔认为符合论只有建立在真理自身显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真理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如果说海德格尔对于传统思想有一个什么颠覆的话,真理观有什么颠覆,就是把符合论变成了显示论,因此把认识论的真理变成了存在论的真理</u>,是吧,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转变,那么什么是这么一个存在自身显现的真理呢?</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海德格尔强调,这么一个地方就是“林中空地”,这是一个比喻,我们知道在森林,在茫茫无际的森林当中有一块空地,海德格尔就说所谓的真理就应该理解为这么一块地方,这么一个地方我们就注意到森林围绕成的周边是遮蔽之地,森林中间的这块空地,这块林中空地就是显现之地,敞开之地,但是大家注意这么一个显现的敞开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甚至可以说它克服了它的有限性,变成了一个无限的过程,海德格尔讲,西方历史的存在或者是西方历史的真理,就是表现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是吧,存在和真理它显现在什么地方呢,显现为西方的历史,而在这个历史当中呢,它是既显现又遮蔽的,海德格尔这么描述,这里存在一系列的历史性的悖论他是这么讲的,<u>此存在自身派送,它把自己派送出来,但是又反离而去,这里面就构成了如此的链条,就是让与让去,给予与反离,生存与剥夺,其中的核心就是我们讲的生存与剥夺。</u></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这个海德格尔中期最主要的一本著作,就是对哲学的贡献《论生存》,那么这么一个生存的主题海德格尔自身讲的,就是在这本书讲的,生存必须作为剥夺去理解,<b>生存必须作为剥夺去理解</b>,这是这个海德格尔中期思想的基本套路,如果我们把他明晰化的话是这样,<b>首先,真理不是作为符合论的真理,而是作为存在论的真理,那么这个存在论的真理是既显现又遮蔽的,而且这个遮蔽比显现更为本源,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非真理比真理更本源,真理是从哪里来的,真理是从非真理来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要注意,真理本身又可能变成非真理,因此所谓一个真理显现的过程就是它不断遮蔽和去蔽的过程,这是对于真理的一个基本的描述。</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第二呢,这样一个显现和遮蔽的真理它的历史过程表述为西方的历史,但这里讲的历史是讲西方哲学的历史,也就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这个形而上学的历史具体化为西方没有理解存在自身,而是理解了存在者或者存在者的存在,当西方人讲存在的时候讲的是存在者,当西方人讲存在者的时候,讲的是存在,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存在自身是遮蔽的,由此,西方的历史海德格尔把它看成是就是一个真理遮蔽的历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