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征路

戈戈

<h3><font color="#010101">上月校友会,几位多年不见参加“长征”的老师同学相聚。8年前的6月,在车友论坛写过“长征”短文,现修订后供老同学群分享,如有记忆谬误请批评指正。<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 去年部分“长征”老同学聚会) <br><br>1965年9月进汉阳一所机械学校,1966年6月“文革”就轰轰烈烈了。8月“大串连”迅速兴起,数百万学生“革命造反”,神州大地横冲直撞。乘车不要钱,住宿不要钱,吃饭也可记帐“免单”,简直就是一场全国青少年集体旅行的“免费大餐”!很快铁路公路不堪重负陷于瘫痪,中央只得紧急叫停并鼓励步行“串连”。<br><br>为响应号召,校“革委会”组织两支朝觐红色圣地的“长征队”,一支去井冈山,一支去延安,我参加了前一支队伍。10月28日早上,校门外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授队旗佩袖章场景热烈,还有数百人夹道欢送。《武汉晚报》社长记者也到现场,新闻第二天见报,因为这是武汉第一批有组织的徒步“长征队”。<br><br>我们一行5人,年龄十七懵懵懂懂,好在有位20来岁的老师领队。行前我们做过“路书”,也请教了长征老红军,甚至选了首队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当时公路里程属“机密”,经省交通厅特批,才抄来一段武汉至井冈山的详细路线图。我们装备简陋,既无徒步鞋也无冲锋衣,就是左挎一书包右挎一水壶,一块塑料布裹一大棉被捆在背后,走起路来叮叮当当摇摇晃晃。<br><br>按老红军要求,“长征”头几天走三四十里路循序渐进。可大家心情亢奋,第一天就走了100多里到达葛店化工厂,我球鞋磨穿换雨靴走,脚跟打了个大水泡。随后鄂城、大冶、龙港每天至少80里,老师同学个个大泡小泡水泡血泡泡中有泡,直到南昌才渐渐消停。可接踵而来的又有水土不服头疼脑热,记得攀越朱砂冲时,我拉肚子瘦得像麻杆软得像面条。<br><br>1960年代,鄂赣大地山清水秀乡风淳朴,古镇土屋随处可见。我们初涉尘世充满好奇,也初生牛犊不畏艰辛。吃干粮打地铺睡牛棚,顶风冒雨,跋山涉水,绝不搭顺风车,努力用自己并不坚实的步履去丈量“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足迹。<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图 当年的步行“长征队”,装备与我们何其相似 )<br><br>从江西吉安到井冈山津洞,是耗时最长的一天,凌晨出发半夜还在漆黑的深山老林找不到北。忽然前方有幽幽亮点若隐若现,随后又传来窸窸窣窣响动。是“鬼火”?还是武松打虎的“吊睛白额”?同学一时心悬挤成一团,拔小刀捡石块,相约齐心协力绝不“躺枪”!悄悄摸近电光齐射,原来是一位十四五岁、肩扛红旗手摇电筒走掉队的小女孩!顿时个个自愧不如!<br><br>长征路上也有“思想交锋”。当时正值深秋,江西新干公路两旁蜜桔满园,一毛钱可装一书包。前路漫漫唇干舌燥,蜜桔便成挡不住的诱惑。我弱弱提议能否买点?一同学立马斥责是“资产阶级享乐思想”。随后集体表决,还是买了两毛钱(约8斤),因为人非圣贤既想“革命”也想解馋。<br><br>按中央规定,“革命小将”所到之处,每餐一毛钱四两粮票管吃管住。当时广大农村很穷,也有“文革”遗忘的角落。记得一场大雨把我们逼进虬津一小村庄,队长能款待的只有一碟青菜一碟炒桔子皮。饭后请他“忆苦思甜”,他竟说“不如旧社会”,让我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一天夜宿遂川队部,公社书记早早煮好洗脚水,还割来两斤肉亲手烧我们吃,自己却不尝一口,也让大家心存感动。那时节,我们最享受的是“红米饭南瓜汤”,吃起来真叫“餐餐味道香”!只是30年后重返井冈山,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br><br>(下图 长征到“红都”瑞金合影,后排左起同学冯功兴、黄立达、老师朱田义,前排左起罗必衡、我、汤治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我保存的“长征日记”里,初定的行程是: 武昌-(48公里)-葛店-(39)-鄂城-(25)-铁山-(16)-大冶-(45)-军垦农场-(27)-龙港-(31)-金水-(36)-笼溪-(41)-虬津-(29)-江西蚕桑场-(38)-南昌-(46)-大港口-(42)-清江-(31)-石口-(10)-新干-(52)-高家-(38)-吉安-(78)-津洞-(35)-罗浮共青农场-(15)-井冈山茨坪。<br><br>到达目的地茨坪后,中央宣布停止“串连”。我们又继续步行瑞金、赣州,返程经广东南雄、韶关,再至湖南株洲走韶山、长沙后返汉。共历时一月有余,行程近1200公里,大家解放鞋磨穿几双。后来偶尔也以红军“二万五”、咱们“二千五”自吹自擂。另外扣除学习休整,正常情况平均每天80里,一小时最快可走15里。一天最多走了160里,用今天车友骑行眼光看,这点里程小菜一碟,但当时与解放军行军拉练的好成绩并不逊色。<br><br>回想起来,我也算老资格“驴友”了,几十年后又爱上“走南闯北”的骑车户外运动,是否“一脉相承”?<br><br>至今,我仍对这段人生经历“无怨无悔”。因为它让我们少小“经风雨见世面”,“行千里路破万卷书”,锤炼身体磨砺意志,开阔视野认知社会,使我终身受益。<br><br>可以说,“长征”,是我青葱岁月一段难得的际遇,也是一笔宝贵的馈予。<br>  <br>  (下图 几年前,酷暑天骑洪湖)<br>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