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二零一九年国庆前夕,我和女儿踏上了去灵丘的大巴车。来回颠簸六七个小时,只为看一眼觉山寺的辽代砖塔。</h3> <h3>山高树绿、蓝天白云,天空格外晴朗,车窗外美景尽收眼底。</h3> <h3>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站到了觉山寺的山门前。精巧的寺庙被红墙环绕其中,高高的砖塔赫然屹立。</h3> <h3>觉山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是孝文帝巡行至灵丘,正赶上亲生母亲的忌日,他悲从中来,思念母亲而哭泣不止,三日不思茶饭,为报答母恩而在觉山敕建了这座皇家寺院。</h3> <h3>辽大安五年(公元1089年),镇国公狩猎在觉山发现一片庙宇的废墟,在废墟中有一块残留“觉山”字样的木匾,方知这里为北魏盛极一时的觉山寺。镇国公回朝后禀奏给辽道宗耶律洪基。耶律洪基笃信佛教,下旨动用国家财政于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重修了觉山寺。寺院规模宏大,不但翻新了庙宇建筑,而且新建了这座实心八角密檐式砖塔留于今。</h3> <h3>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南北长38米,东西宽24.4米,占地面积八千一百平方米,各大小禅院有134间。清光绪年间觉山寺第二代宗师龙诚和尚对寺院进行了重修。寺院精巧玲拢,布局错落有致,寺内建筑分三条轴线,每条轴线从前至后都有三层院落。</h3> <h3>觉山寺庙内的佛教殿宇非常齐全,有钟楼、鼓楼、梆楼、点楼、天王殿、金刚殿、罗汉殿、韦驮殿、弥勒殿、贵真殿。大雄宝殿及丈昌阁和魁星阁等等。</h3> <h3>北魏始建的觉山寺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地方文献中讲它曾经是"层楼阿阁,连亘山麓"。孝文帝不但从外地招集五百僧众进寺,而且还令六宫侍女长年住寺吃斋,有精其佛禅经典者即被度为寺尼。</h3> <h3>大雄宝殿是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为后世所加。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此殿的琉璃脊饰当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风。觉山寺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没有繁杂装饰之感。</h3> <h3>大雄宝殿内墙壁上所画为八洞神仙,线条自然流畅,服饰搭配得体,体态丰满匀称,色彩清新艳丽。奇怪的是壁画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神仙面容都一样,轮廓清晰,细眉长目,鼻准方直,两耳垂肩,朱毫点唇,给人一种端庄肃穆和慈祥之感。</h3> <h3>建于辽大安六年的这座八角密檐式砖塔位于西轴线前院中部,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该塔为觉山寺主体建筑,虽经元、明两代多次地震,仍然完好地巍然屹立。塔平面八角形,塔檐十三层,总高44.23米。塔基底边长6.20米,由须弥座、平座、仰莲三部分组成。整个砖塔雄伟刚健,砖雕精美,玲珑壮观,具有明显的辽代风格,是我国现存辽代砖雕艺术的珍品,是辽代密檐塔的典型代表。</h3> <h3>明代天启六年闰六月灵丘发生七级地震,县城城墙及官衙民舍尽数塌毁,人死无数,觉山寺殿堂楼阁也全数倒塌,只有密檐式砖塔安然无恙,这也算是奇迹吧!</h3> <h3>觉山寺有“塔井三齐”之说,即辽代的砖塔、凤凰台加上须弥小塔的高度和寺内古井深度均为十三丈(约43.33米),谓之“塔井三齐”,又称“塔井山奇”。</h3> <h3>觉山寺之所以成为北方名刹,还与它的奇山秀水有关。觉山寺四周山势相互绵延,形似莲台,把整座寺院托在当中,而东侧的山峰相对高大,体现了阳刚之美;西侧的山峰相对矮小,则显示了阴柔之美。</h3> <h3>御射台位于觉山寺以东,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于和平二年二月南巡时在此召集群臣仰射山峰,拓跋濬搭弓射箭,“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有考察者认为这一射其射程足有500米上下。若真如此,拓跋濬也堪称为神力了。</h3> <h3>返程看到这个长长的栈道之上的崖壁上刻着“飞狐道”三个大字。北魏时曾开凿从今河北唐县开始,经飞狐道,跨越恒山到大同的灵丘道。因此这条栈道应为灵丘道。建中四年李晟自定州(今属河北)“引兵出飞狐道,昼夜兼行,至代州(今大同)”即走的是北魏的这条灵丘道。</h3> <h3>离开觉山寺,出租车直接把我们送到灵丘客运站,买票上车一气呵成,没有半点耽误就踏上了返程的大巴,同是高山白云绿地,一路飞驰回到了大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