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一路哼唱着《我和我的祖国》,我们一家人开启了“十·一”红色文化之旅。</p> <h3> 我们首先来到了会同县的粟裕纪念馆。粟裕纪念馆,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粟裕故居旁。馆内陈列有粟裕铜像和粟裕同志为革命奋斗一生的光辉业绩。通过参观,我了解到粟裕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他参加过南昌起义,指挥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许多著名的战役。粟裕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粟裕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著作中曾经这样写道:“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h3> <h3> 然后,我们来到了粟裕故居。粟裕故居位于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整个房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极富湘西民族特色。粟裕将军在这度过了他人生中的十四个春秋。</h3> <h3> 意犹未尽,一路南行。下午,我们来到了通道转兵纪念馆。</h3><h3> 通道转兵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通道侗族自治县。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湖南通道,召开了通道会议,决定转道贵州,不仅为之后遵义会议的召开打下了重要基础,还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通道转兵被看作是伟大转折的先声,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h3> <h3> 一下车,就看到广场旁建筑上的红色大字“通道转兵,实现长征伟大转折的开端”,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了纪念馆内。转兵纪念馆整个陈列布展分战略转移、通道转兵、走向胜利、红色印记四大板块,围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这一主题,采用了图文、绘画、雕塑、沙盘、声光电、情景复原等手法,真实客观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通道转兵”这一辉煌历史。</h3> <h3> 接着,我们来到了纪念馆旁的恭城书院。这座古书院始建于南宋,后被大火烧毁又在清朝重建。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境内时,曾在书院内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登上20多级台阶,踏进恭城书院正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会场的原貌——两张拼接而成的桌子和七把有座次排名的椅子。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h3> <h3> 走出书院,我们看见广场旁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长征精神”,我默念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团结精进、奉献忘我……”面对惨烈的代价,红军没有停止长征的脚步;面对艰难险阻,革命前辈们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重温革命历史,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那红旗的一角沾染着革命先辈们鲜红的热血。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精神,藐视困难、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服从大局、不计得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将永远激励我前行。</h3> <h3> 走过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走过辛勤创业的艰难岁月,如今的中国犹如一只雄鸡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新时代的我们,一定会奋发向上,为祖国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鲜红的旗帜永远飘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