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马铃儿,响叮当,薯薯们走四方……</h3><h3>大家好,我是马林叔叔。欢迎来到介绍我家乡的展览《山鹰之子一一安地斯文明特展》(文字图片来自该展览)</h3> <h3>不认识我?一定认识这些美味,炸薯条,"共产主义"的土豆烧牛肉,青椒土豆丝,狼牙土豆……猜出来了吧,我大名叫马铃薯,别名土豆,洋芋。<br></h3><h3>先参观我的古老而遥远的家乡一一南美洲的安地斯山地文明,再请你们品赏土豆的美味。</h3><h3></h3> <h3>第一部分,安第斯文明的开枝散叶</h3><h3></h3><h3></h3> <h3>在展厅里,有一张大图表,《安第斯文明与中华文明纪年》。安第斯文明(主要在南美秘鲁境内),就如一棵土豆苗,在南美洲的土地上开枝散叶,不同的文化类型犹如深埋地下的许多土豆:最古老的是卡拉尔文化(与中国夏朝同期);然后库比斯尼克文化,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与中国商周汉同期);迪亚瓦纳科文化,纳斯卡文化,莫切文化,瓦里文化,西坎文化(与中国的汉魏唐宋同期);契穆王国和印加帝国(与中国明朝同期)。</h3> <h3>一,耳大为美</h3><h3>不要笑哈,我家乡印加帝国的人们以大耳洞为美,而玛雅人以玉米头形为美,各有各的审美观。</h3> <h3>印加贵族</h3> <h3>二,通灵美洲虎</h3> <h3>在印第安人的眼里,那些能够通过蜕皮或脱壳改变外形(蛇和螃蟹等)或经历变形才长大的动物(蝴蝶等)。而强大的猫科动物,特别是原栖息于安第斯山脉大部分地区的美洲虎,被认为拥有超自然神力的,印第安祭司可以通过它们,从自然的世俗世界,进入到超自然神灵世界。</h3><h3>图为猫科动物形陶碗</h3> <h3>为了与神灵世界取得联系,印第安祭司常求助于一些有致幻作用的物质,其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各种幻想,这种恍惚状态正是祭司通往神灵世界的桥梁。
</h3><h3>美洲植物种类繁多,人们发现了很多种可以使人兴奋的植物,并且学会了将两种植物混合在一起来控制药剂的强度。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古柯叶,祭司通过咀嚼古柯叶和石灰(海贝经燃烧后碾制而成)的混合物达到一种欣喜若狂的状态。此外,他们还吸食气味强烈的烟草和有致幻作用的鼻烟,饮用从仙人掌中挤出的液体,使用蟾蜍等动物的毒液等。</h3><h3>图为人脸正变为豹脸的陶碗。</h3> <h3>查文•德万塔尔神庙围墙上那些用石榫固定的雕像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正是祭司在致幻剂的作用下从人变成具有超自然力的美洲虎的四个阶段。
</h3><h3>第一个阶段,祭司脸上的皱纹暗示他开始感到恶心,这是人服用致幻剂一般都会产生的副作用;
</h3><h3>第二个阶段,眼球开始突出,面部表情扭曲,鼻涕也流了出来;
</h3><h3>第三个阶段长出长长的獠牙,明显具有了虎的特征;
</h3><h3>到了第四个阶段,变形过程完成。</h3> <h3>古柯叶
</h3><h3>至少从约公元前3000年至今,在整个安第斯地区,人们普遍喜欢咀嚼古柯叶。许多古代陶器上都描绘过人们咀嚼古柯叶的情景:脸颊上有凸起。安第斯地区曾培育过两种古柯类植物,其中一种就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北部海岸上游地区,而莫切人显然很喜欢咀嚼古柯叶.每片古柯叶含有0.8%的可卡因生物碱,当加入少量石灰或氧化钙时可以产生一种温和的刺激,有助于抑制饥饿、口渴、疼痛和疲劳等感觉。葫芦形的小瓶子常被用来盛放石灰等活化剂,通常还会有一个附带的小勺,而其使用者很可能是拥有较高地位的人。</h3> <h3>肖像容器,迪亚瓦纳科文化(前500~1100年)</h3><h3>高16厘米,口径14厘米,佩德罗德奥斯马物馆藏。</h3><h3>这件陶器表现了一个正在咀嚼古柯叶的男性形象,可以看到他的面颊上有一个凸起。这种陶器来源于玻利维亚高原上迪亚瓦纳科文化的宗教中心,通常只描绘男性,且大多情况下似乎代表着特定的个体,常发现于葬礼、庆典、高级住宅区等遗址,应该与饮酒行为有关。迪亚瓦纳科人相信头部是人类生育能力和生命延续的主要来源。</h3> <h3>三,奇妙的动物世界</h3><h3>动物在莫切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形象在陶器上频频出现,其中有豚鼠、鹿、美洲驼、海狮和各种鱼类,这些都是莫切地区常见的动物。其他一些较为少见的动物,如巨嘴鸟和猴子也时有出现。考古学家认为这说明莫切与相邻的丛林地区有一定的贸易往来。这些“进口”动物很可能是被当作宠物来豢养的。这些动物在图案中经常以写实手法出现,但有时也以象征性的形象出现。例如,长有猫头鹰或狐狸头的人可能是带着动物面具的祭司,而衣着华丽的猎人追逐鹿或海狮等动物则表明这种狩猎隐含着宗教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食物。</h3><h3>图为蜥蜴形陶器</h3> <h3>图为虎鲸形彩陶瓶,纳卡文化(前100-700),高29.4厘米,宽25.4厘米,拉鲁克博物馆藏。</h3><h3>这件雕塑性的彩陶瓶描绘了一个拟人化的“虎鲸”,这是一种专门捕获人头的神话形象。人们相信“虎鲸”会将它所捕获的人头带给自己的祖先,用来供养他们。这种形象在纳斯卡地画中也出现过。</h3> <h3>悬尾猴形陶瓶,莫切文化(250750/800年),拉鲁克博物馆藏。</h3><h3>这件容器描绘了一只正从树枝上往下爬的猴子。在莫切文化中,不论是野生还是养的动物都备受关注,并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与早期的库比斯尼克文化一样,像蜘蛛、伶猴这些原本生活在亚马逊热带雨林里的动物,可能被引入莫切当宠物来养。莫切文化陶器上的纹饰几手都是奶白色和深红色相间,纤细的红色线条间装饰复杂的图案。早期研究人员根据陶器马镂口的变化来确定器物的相对年代。</h3> <h3>蝙蝠形黑陶瓶,莫切文化(250-750/800年),拉鲁克博物馆藏。</h3><h3>这件陶瓶所描绘的神话人物拥有吸血蝙蝠尖锐的牙齿和翅膀,一手拿着祭祀用的刀,另一只手拿着战俘的首级。他象征着黑暗和死亡,有时被称为“蝙蝠恶魔”或“蝙蝠侩子手”,主要负责斩首用于祭祀的人类。与早期库比斯尼克文化和后期西坎文化的陶器一样,这种深色陶器是在缺氧环境中制造而成的。器物上均匀分布的点状坑中最初装饰有矿物质或贝壳镶嵌物。</h3> <h3>尖牙鸟面武士细纹陶瓶,莫切文化(250-750/800年)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h3><h3>这件器皿所描绘的鸟面武士是莫切艺术中较常见的主题。他戴着头饰,身穿两件式长袍,随身携带盾牌、飞镖和战斗用的棍子,翅膀展开着,似乎随时准备飞行。除了头盔和背部翻盖上的杜米刀形(月牙状)金属装饰外,上衣上也缝制了小金属饰牌和圆片。背景中的仙人掌和无花果并非随意的装饰,它们表明了鸟面武士作为牺牲者的身份。仙人掌也许代表着致幻的圣佩德罗仙人掌,无花果曾在多个莫切祭祀场景中出现,可能在祭祀仪式中被用作抗凝剂。</h3> <h3>鸭形黑陶容器,莫切文化(250-750/800年)秘鲁拉斯哈卡斯神殿群博物馆藏</h3><h3>这是一只扮成战士的黑色鸭子,随时等待着战斗的召唤。因极富表现力的魔幻现实主义,在莫切文化大量动物雕塑形陶器中脱颖而出。</h3> <h3>四,勇士与俘虏</h3><h3>有关武士、战争及祭神或折磨囚犯的场景在莫切陶器中经常出现。
</h3><h3>学者们根据这些图案推测,当时的战争中并没有大规模的部队作战,而仅仅是武士一对一地进行较量,而且最终的目标不一定是要将敌人杀死。一方用棍棒击中对方、打中对方的脸或者抓住对方的头发就算取得胜利。然而,战败者仍然要被处死。囚犯不仅武器要被收缴,衣服被剥光,而且还被绑起来在街上游行示众,最后成为祭祀仪式上的祭品。</h3> <h3>武士形彩陶瓶,纳斯卡文化(前100·700年)高24厘米,宽175厘米,厚162厘米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h3><h3>这是一件典型的纳斯卡雕塑性陶器。这位呈坐姿并穿戴完备的男性武士,可能正准备奔赴战场。他戴着头巾,面部绘彩,蓄着胡子,左手拿着一个梭镖投射器。这种工具可以使飞镖或长矛投掷得更快更远,在美洲大部分地区广泛使用。纳斯卡文化的许多陶器上出现过手持投掷器和获得敌人首级的武士形象,这些战俘的首级经常被用作祭品。</h3> <h3>战俘首级形彩陶瓶
</h3><h3>纳斯卡文化(前100-700年)高14厘米,长15厘米,宽128厘米,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h3><h3>这件陶瓶看似缺乏细节且风格简易,却形象地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战俘首级的形象。嘴部两端平行的垂直线条表明他的嘴唇被刺穿并进行了缝合,通过睫毛来表示圆睁的双眼。瓶子后侧呈现的是一块颅底断裂后悬挂着的皮肤,底部绘制颅底的空洞。在纳斯卡文化中,有许多陶器和其他艺术品都描绘了战俘首级的形象。</h3> <h3>神人形陶瓶</h3><h3>莫切文化(250-750/800年)拉鲁克博物馆藏</h3><h3>莫切文化中最富有冒险精神和英雄传奇色彩的神被称为蛇带神。他拥有凸出的双眼、大尖牙、猫头耳饰和双头蛇腰带,人们通常认为其来自某种植物或动物,经常以与怪兽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形式出现。</h3> <h3>战俘首级品尝者纹彩陶瓶,纳斯卡文化(前100-700年)高17.6厘米,宽14.6厘米,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h3><h3>这件纳斯卡文化早期的陶瓶呈现了一只在神话中被称为“战俘首级品尝者”的生物,它双手紧握战俘的人头,将舌头伸入头颅底部,不仅拥有人类的形体,还拥有游隼的翅膀和尾巴。在纳斯卡人的世界观中,有许多神话人物与现实生活中具有强大力量的自然生物拥有相似的特征。</h3> <h3>战士与俘虏纹陶瓶
</h3><h3>这件陶器展示战争结束后的情景,战俘被扒光衣服除发型,双手绑于背后,套上绳索,被押解去用作祭品。</h3> <h3><h3>裸体囚犯形陶罐,秘鲁中央行博物馆藏</h3><h3>这件容器描绘了一位战俘从战场上带回来用于祭祀的情形。其面部彩绘和大耳饰都表明他拥有较高的地位。学者们对用作祭品的战俘遗骸进行了检测,发现他们都是年轻健壮的成年男性,很多人被肢解,显然是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鲜血,莫切艺术曾展示过一位祭司给神灵提供鲜血的场景。</h3></h3> <h3>祭祀仪式
</h3><h3>以人类向崇拜或敬畏的神灵献祭是莫切艺术品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祭祀通常在主要山脉(山顶或山脚),或远离海岸的岛上进行,祭祀的活人来源于战俘。在这件瓶上可以看到,活人被从山顶上抛下来,用于祭祀居住在山里的神灵。因为在安第斯地区,至今人们都一直相信神灵居住在主要的大山里。那位正襟危坐并头戴精致头盔的人可能正在监督祭祀仪式的进行。嘴里有尖牙的小人物形象,可能是替神灵找回祭品的助手。</h3> <h3>五,生与死</h3><h3>图为尖牙骷髅形陶瓶,莫切文化(250-750/800年),高335厘米,宽19.3厘米,厚16.2厘米,拉鲁克博物馆藏</h3><h3>这是莫切神话英雄的另一个肖像,凹陷的眼睛和光头表明他正走向死亡。他拥有尖利的牙齿、充满皱纹的脸颊以及猫科动物耳饰。</h3> <h3>猎鹿细纹陶瓶
</h3><h3>莫切文化(250-750/800年),高30厘米,宽166厘米,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h3><h3>这件陶瓶展示了用网捕鹿的场景。持有木棍或梭镖投射器及飞镖的莫切贵族在狩猎,非武装人员则帮忙将鹿驱逐到他们身边。用木棍或飞镖猎鹿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活动,可能是年轻武土证明自己体力和技能的方式。鹿是莫切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动物,几乎没有迹象表明鹿是重要的肉食来源相反,它们被认为与死者、祖先和神灵之间有某种联系。</h3> <h3>图为分娩场景陶瓶,莫切文化</h3><h3>这件容器体现了另一种现实主义,描绘了孩子出生这个现实生活中重要的场景。与其他文化一样,在莫切文化中人类的生殖和繁育也会受到普遍的关注。</h3> <h3>生死相依场景陶瓶,莫切文化(250~800年)</h3><h3>秘鲁拉斯哈卡斯神殿群博物馆藏
</h3><h3>这件陶器描绘了一对夫妻,即使一方死亡了依然亲密无间。从凹陷的眼睛、腐蚀的鼻子和暴露的牙齿等细节可见左边的人物已经死亡,但他依然像生前一样吹奏着排箫,且佩戴着象征身份的饰品,如头饰和耳饰等。由此可见,生和死老继续进行着超越生死的交流,生死界限的模糊性在这件陶瓶上得以完美呈现。</h3> <h3>在安第斯地区,7000年前就开始制作木乃伊,并将其作为尊崇祖先的对象,定期探视和膜拜,印加王的木乃伊甚至有自己的领地和家臣。
</h3><h3>木乃伊有两种形式:自然干燥和人工制作。自然形成的木乃伊对尸体基本不加处理,人工制作木乃伊大致步骤为:首先,去掉尸体的内脏、骨髓及大脑等器官,然后在体腔内填入香料,在外面涂上树胶,将尸体置于霜冻等环境中,待其自然风干、变硬后,再穿上华丽的衣服,带上珠宝首饰,与各种精美的陪葬品一起下葬。有时,还会为木乃伊制作一个假的脑袋:用贝壳做眼睛、木片做鼻子,将其置于裹尸袋的顶部,并且加上假发、帽子等饰物。木乃伊有时采取直立姿势,但大多数为坐姿。与古埃及相比,印加的木乃伊更像一个大大的土豆,一层层裹尸布里包裹着此人生前的一些用品。</h3> <h3>成人木乃伊
</h3><h3>印加文化(15世纪早期-1572年)
</h3><h3>高76厘米,宽27.9厘米,秘鲁莱梅班巴博物馆藏
</h3><h3>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成年男性木乃伊,出土于秘鲁西北部查查颇雅省附近的岩洞中。通过自然干燥,用棉布条包裹而成。这名男子人为扩大了耳垂,极有可能佩戴过大型耳饰。右手中指佩戴的戒指表明他的地位很高。</h3> <h3><h3>大型纳斯卡彩陶瓶,纳斯卡文化(前100-700年)</h3><h3>高73.5厘米,宽435厘米,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h3><h3>这件大型彩陶瓶描绘了一个披着披风的人物形象,披风上装饰着战俘的首级和各种拟人化的生物,这可能是一个贵族人物的尸体在葬礼上被捆绑好后的形象。用裹尸布将尸体捆绑成这种圆锥形是纳斯卡文化下葬前的一个重要过程。下部包裹着死者呈坐姿的身体及各种陪葬品,顶部是一个假脑袋,前额装饰金饰,面带遮住鼻子、嘴和下巴的面具。这件陶瓶是纳斯卡彩陶的典型器之一</h3></h3> <h3>六,丰衣足食</h3><h3>在纺织技术方面,印加人吸收了各地区的经验,创造出了价值毫不逊于金银珠宝的艺术精品。最常见的有上衣(翁库或蓬丘)、羽毛披风和挂毯。花色设计以对称的几何形图案为主。
</h3><h3>在印加文化里,纺织品对于宗教、政治、社会和经济等领域的活动至关重要,它们表达了印加人的宇宙观和时空观念,是社会阶层的象征,是既可用来易货的实用物品,又可用来冲抵赋税和贡献的珍品。纺织品的生产包括个体生产和官造两类,只有官造精品才有资格在宗教祭祀礼仪上作为圣物献给神明或分配给祭司、将军、贵族使用。线也有粗细贵贱之分,最贵重的要属以高山羊驼毛纺成的细线。</h3> <h3>彩色袋子
</h3><h3>印加文化(13世纪早期:1572年)
</h3><h3>长58厘米,宽109厘米
</h3><h3>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藏
</h3><h3>这件由骆驼毛纤维制成的编织袋来自秘鲁南部的Chukipampa地区,用于盛放古柯叶。古柯叶是安第斯高原地区生活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短袍
</h3><h3>印加文化(13世纪早期-1572年)
</h3><h3>长70厘米,宽100厘米
</h3><h3>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霞
</h3><h3>八角星纹饰表明这件短艳与安第斯南部地区,尤其是Chukipampa的印加纺织品有关。皇家织工制成的标准的印加长袍,是将骆驼纤维经纱与棉质纬纱织成一整块布料,在肩膀处折叠并缝合两侧。这件短袍的设计与标准的印加长袍略有不同,体现了在印加皇室监管下当地的艺术特点。</h3> <h3>头盔
</h3><h3>印加文化(13世纪早期-1572年)</h3><h3>这件色彩缤纷的圆锥形头饰可能是秘鲁南部高地的Colla族人所使用的。安第斯地区的头饰扮演着许多角色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地位、种族、性别和角色等。这件头饰由耐用的竹子编成,再用五颜六色的线条缠绕包裹,具有防御性,同时装饰着可能与印加战士有关的几何图案,如棋盘纹和阶梯式钻石纹等。出于便于识别、确保安全和管理方便等目的,印加统治者要求被征服地区的人继续穿着他们的传统服装。</h3> <h3>黄金头饰,莫切文化(250- 750/800年)</h3><h3>长29.5厘米,宽26.6厘米,厚0.7厘米,拉鲁克博物馆藏</h3><h3>这件头饰由片状金银铜合金制成,可能用来装饰统治者皇冠的正面。上方是一个巨大的新月形头饰,两侧各有一个神秘生物。这种生物具有猫头、鸟冠形背和长尾,通常被称'为“龙"或“月亮龙”。整个装饰品可能象征着月亮。</h3> <h3>七,结绳纪事</h3><h3>印加帝国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集大一成者,但始终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他们依靠吉氆来统计物品的数和记录事件。吉氆与我国古代的结绳记事相似,在印加帝国之前已经出现,印加时期得到广泛使用。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制作吉氆的棉线或毛线的颜色、粗细、长短,结的结构、形状、在绳子上的位置和结之间的距离都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和意义。遗憾的是,这种结绳只有专门的吉氆掌管者才能明白,现在遗留下来的绳结成了无法解开的谜。吉氆的广泛使用是印加文化发展有力的助推器,印加帝国对全国的经济管理和政治控制之所以行之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吉氆。</h3><h3>图为用于结绳记事的吉氆,印加文化(13世纪早期-1572年)长56厘米,宽42厘米。秘鲁莱梅班巴博物馆藏。</h3><h3>这件保存完好的吉氆出土于秘鲁东北部的莱梅班巴地区。</h3> <h3>为了保证“吉檀”能从各地快速传通到首都,印加依托发达的道路系统及沿速汉置的驿站。建立了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送方式-接力邮递。邮速员实行服役制,都是被精心桃选出来的飞毛腿。</h3> <h3>第二部分,土豆不土,洋芋真"洋"</h3> <h3>我们土豆,是茄科植物,与辣椒茄子西红柿是近亲。食用部分是我的块状根茎。虽然生活在土里不见阳光,身上粘满了泥巴,我可是货真价实的“洋"薯薯。我老家在太平洋彼岸的南美洲,大约在一万多年前,由印地安人栽培,成为他们的主食之一。如今我飘洋过海,遍布全世界,"洋盘"得很哦!</h3><h3><br></h3><h3></h3> <h3>最重要的食物非我们土豆莫属。野生土豆含有大量龙葵素,具有一定毒性,安第斯先民们通过多年培育,才将野生土豆培育成高产而耐寒的土豆。刚出土的土豆富含水分,不耐储藏,因此印加人会设法排干一些土豆的水分,依靠安第斯天然的严寒来长期储存土豆。</h3> <h3>为什么我背井离乡飘洋过海,遍布全世界,讲起来都是一把伤心泪。</h3> <h3>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踏上了今天称之为“秘鲁”的土地。辉煌的印加帝国被迅速征服。随同帝国一同消失的,不仅仅是印加文化,还有印加人关于祖先的记忆。
</h3><h3>印加帝国的繁荣是安第斯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安第斯文明以今秘鲁的库斯科盆地和秘鲁、玻利维亚交界的的的喀喀湖为中心,包括秘鲁大部,玻利维亚、厄瓜多尔、阿根廷和智利的部分地区。
</h3><h3>安第斯文明虽没有文字,车轮和大型驯化动物(马🐴,牛🐮等),但雄伟的马丘比丘宫殿建筑、壮美的库斯科古城神秘的纳斯卡地画,以及绚丽的纺织品、多彩的陶器和精致的金银制品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h3> <h3>距今15万年前,来自亚洲的狩猎者穿越白令海峡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与其他文明基本隔绝的情况下,经过远古时期、成长时期、区域发展时期和列国时期的漫长历程,最终创建了印加帝国,安第斯文明发展到极盛(新石器时代的巅峰),但此时世界已从新石器→青铜时代→钢铁时代→蒸汽时代。一百多人骑着马,手持火枪,轻松地战胜了用石制飞镖的土著人。</h3><h3>人类的进化史,就是工具发展史。</h3> <h3>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少见,可是以一百多人覆灭整个帝国却是极为罕见。1532年的秘鲁地区,以皮萨罗为首的168名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国军队的包围下生擒了皇帝安塔瓦尔帕,最终毁灭了整个文明。</h3><h3>只有文明之间的不断交流开放,才能防止这样的悲剧在现代社会中上演。</h3> <h3>西班牙殖民者把我们土豆带到了欧洲,我们现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作为一种高产农作物,我们解决了大量饥荒问题,使全世界人口大幅增加。</h3> <h3>我们大约在明朝时期,来到中国。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计有玉米、甘薯(红苕)、豆薯(地瓜)、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四季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h3><h3>图为木薯形陶瓶</h3> <h3>如今,我们成为倍受欢迎的美食,也算是欧亚人对印地安人创造的文明的致敬。据分析,我们富有多种营养,主要缺乏维生素A,所以做土豆要配合维生素A含量高的食材,如肉类,胡萝卜,油脂等。<br></h3> <h3>欢迎品尝土豆佳肴,秘鲁炒饭</h3> <h3>炸土豆丸</h3> <h3>玉米土豆烤牛心</h3> <h3>马铃儿,响叮当,薯薯们,别故乡。漂洋越海走天下,印加文明开新花。<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