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p><p class="ql-block">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气势雄伟、辉煌,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每年"三孟"祭祀,即孟春(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夏至)祈雨,孟冬(冬至)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面积辽阔,占地273公顷,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在极小占地的建筑周围种植着苍松翠柏,深绿颜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这也是在坛庙、陵寝种植松柏的原因。进入天坛,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据统计,天坛仅古柏就有4000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声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p><p class="ql-block">由于今年是祖国诞生的70周年,首入眼球的就是这画面👇</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壝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p> <p class="ql-block"> 圜丘</p><p class="ql-block">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圜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坛的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色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圆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強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亭门到圜丘坛。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蓝色琉璃瓦壝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 ,象徵“天圆地方”。圜丘坛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的汉白玉石柱、栏都能令人感受到皇家御用祭坛的宏伟大气和布局的讲究。</p> <p class="ql-block"> 天心石</p><p class="ql-block">是位于圜丘坛中心的一块圆形石板。每年冬至,皇帝站在天心石上恭读祝文,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来自天空,所以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p> <h3>圜丘坛上摄内外壝墙👇</h3> <p class="ql-block"> 回音壁</p><p class="ql-block">是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砌成,墙头盖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反射前进,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故称“回音壁”。👇</p> <h3>皇穹宇、东西配殿全景👇</h3>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p><p class="ql-block">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牌的场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改称皇穹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殿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p> <p class="ql-block">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与"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三个字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p> <h3>皇穹宇正门前的二龙戏珠丹陛石👇</h3> <p class="ql-block">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我国古建中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内都是供奉着皇天上帝和清代前8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的神牌。👇</p> <p class="ql-block"> 三音石</p><p class="ql-block">皇穹宇殿门外是一条由大长方石铺成的甬路,从殿基须弥座开始第三块铺路的条型石板就是三音石。</p> <h3>下图为网络图片👇</h3><h3>站在三音石上,敞开殿门,并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内正中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非常洪亮的三声回声,似乎"人间偶语,天闻若雷",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见。</h3> <h3>东配殿也称东殿,歇山殿顶,天青琉璃屋面,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br></h3> <h3>西殿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h3><h3><br></h3> <p class="ql-block"> 丹陛桥</p><p class="ql-block">又叫海墁大道,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长360米,宽30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p><p class="ql-block">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p><p class="ql-block">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祈年门</p><p class="ql-block">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只能从左侧的东门进入,而其他官员从右侧的西门通过。该建筑是明初原物。👇</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取名为大祀殿。后来嘉靖皇帝旨意拆除,并于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王朝建立后,清乾隆(1751年)重修大享殿,更换蓝瓦金顶,正式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电击中,焚烧,因楹柱为沉香檀木,香飘数里。👇</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p><p class="ql-block">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坐落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三层汉白玉石的圆台上,即祈谷坛。</p> <h3>祈谷坛主建筑有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神厨、宰牲亭、长廊。<br></h3> <p class="ql-block">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型大殿。该殿是按所谓"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殿高九丈,取"九九"阳极数之意,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30天。大殿中部有四根通天柱,又称龙井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古镜式柱础,海水宝相花柱身,沥粉堆金,美观壮丽,是一年有四季的象征。中层金柱十二根,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有檐柱十二根,象征一日12个时辰。中、外层柱数相加为二十四柱,是一年中有24节令的象征。三层相加有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顶部的八根童子柱(短柱),则为三十六根,象征36天罡。大殿宝顶有一短柱,叫雷公柱,是皇帝"一统天下"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丹陛石</p><p class="ql-block">又称陛阶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头,一般是一整块石头,有的还由好几段石头组成。丹陛石是中国帝王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陛石的选材精良,制作精细,一般长2米以上,宽1米左右,被建在宫殿前主路上。石头上刻有不同的花纹,有龙、祥云、寿山等。只有皇帝才可以在丹陛石的两侧行走,因为它是帝王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皇乾殿</p><p class="ql-block">是祈谷坛的"天库"。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五间庑殿顶,上覆兰色琉璃瓦的大殿。庑殿式是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一种屋顶建筑样式,因庄重、宏伟、霸气、只能用于皇宫及皇家寺庙。👇</p> 天坛1860年遭英法联军洗劫。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蹂躏,在天坛斋宫内设司令部,在圜丘上架设了轰击前门和紫禁城的大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br><h3><br></h3> <p class="ql-block"> 雍和宫</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和宫曾经是唯一一个使用绿色琉璃瓦顶却称为"宫"的皇家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于北京西郊行宫圆明园,乾隆帝仓促继位。由于事发突然,停放梓棺之所还未及准备,乾隆帝决定将雍正灵柩安放在他当年的寝宫(今永佑殿)。按照皇家仪轨,雍和宫的绿色琉璃瓦是不能用的,为此,内务府仅用15天时间,便将雍和宫中路主要殿堂顶上的绿色琉璃瓦全部改为黄色琉璃瓦,自此雍和宫再升一格,与皇宫殿宇为同一等级,所以现在的雍和宫顶是黄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br></p> <h3>银杏树大道的尽头,就是昭泰门。</h3> <p class="ql-block">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现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喇嘛教黄教寺院,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昭泰门”门楣上的匾额是乾隆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昭”的意思是显杨,“泰”是指平安、安定,也可以解释为参拜天子的威仪。所以呢,昭泰门的实际寓意是指这是一扇希望国家统一安定的门。👇</p> <p> 钟楼</p><p>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楼内悬挂明代铜钟一口,为本寺院僧众举行宗教活动所用。👇</p> <p class="ql-block">康熙六十一年,驾崩。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的太子,也不是贤名远扬的八阿哥,更不是深受康熙宠爱的大将军十四阿哥,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禛。当然,那时的雍和宫,还不叫现在这个名字。当年,康熙爷将其赐给四皇子胤禛,胤禛被封贝勒后,这里被称为“禛贝勒府”。胤禛由贝勒晋为和硕雍亲王,这里则升格为“雍亲王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四爷登基,要住进紫禁城,可他又舍不得这座雍王府,也不能赐给别人住。想来想去,就把雍王府一分为二,一半改成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自己的行宫。不幸的是,行宫在雍正三年的时候被烧毁,已成为雍正帝的四爷就将那另一半的黄教上院改成了行宫,称为“雍和宫”。</p> <p> 御碑亭</p><p>亭内有一块乾隆57年(1792年)所立的四体文碑。碑文是乾隆皇帝用汉、满、蒙、藏四种文体撰写的《喇嘛说》,记述了喇嘛教的来源和清朝政府对喇嘛教的政策。👇</p> <h3>御碑亭内所立的四体文碑👇</h3> <h3>和清朝其他皇帝相比,雍正的性格有点和明太祖朱元璋类似,他祛除了满族的许多特权,但也杀了很多人,还设立了臭名昭著的特务机关“粘杆处”,而雍和宫就是“粘杆处”的署衙。雍正死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因为觉得雍正生前杀业太重,在咨询了西藏的章嘉活佛以后,遂将雍和宫改为黄教(格鲁派)的寺院,希望用“借舍宅为寺”的功德超度雍正的在天之灵。<br></h3> <p class="ql-block"> 永佑殿</p><p class="ql-block">其原名为"正寝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雍正帝)的书房和寝殿。雍正帝死后曾在此停灵,并改名"神御殿"。乾隆(1736年)十月十一日,雍正灵柩移棺易州西陵。神御殿易名为"永佑殿"。此后,永佑殿则成为常年供奉雍正影像的影堂,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影堂时期的雍和宫"。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p> <p> 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为佛家圣地,自然有许多珍贵事物。除了由乾隆帝亲自设计“掣签金瓶”外,最著名的,莫过于木雕三绝。</p><p class="ql-block">三绝之一:金丝楠木护佛巨龛(此图为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昭佛楼,原为乾隆生母钮祜禄氏孝圣宪皇太后拜佛之所。在殿内的北墙,有一座巨大的护佛巨龛,是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雕镂,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贯通二层大殿阁楼,雕凿了正龙、侧龙、行云龙、布雨龙、盘柱龙、滚地龙等各态金龙共计九十九条。👇</p> <p> 法轮阁</p><p>呈十字形建筑,大式歇山顶,殿顶仿西藏风格建立五座镏金宝塔。该殿是全庙喇嘛集中念经的地方,殿堂高大,殿正中供奉一尊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质像,高6.10米。铜像后面是一座高2.5米、宽3米的紫檀木雕【五百罗汉山】,非常精美、细致。👇</p><p><br></p> <p>三绝之二:紫檀木五百罗汉山(此图为网络图片)</p><p>「五百罗汉山」整个山体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层峦叠嶂、阁塔错落;五百个用金、银、铜、铁、锡铸制的罗汉置身其间;讲演佛法的、降龙伏虎的、乘鹤飞升的,或坐或卧,或醉或思,或笑或痴,姿势生动,神态各异,造型逼真,雕技精湛。可惜历经战乱,山上罗汉仅存四百四十九尊。👇</p> <p> 万福阁</p><p>是雍和宫最后一进大殿,为整座寺庙中最高大宏伟的一座殿堂。中间主楼为三层,左有延绥阁,右有永康阁,皆二层,均有飞廊与主楼相连,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因殿内墙中供有小佛像多达万尊,故有"万佛楼"和万福(佛)阁之称。</p> <p>万福阁视频</p><p><br></p> <p> 延绥阁</p><p>阁内有巨大的木质莲花,工艺精巧,莲花可以转动开合,呈现花开见佛的奇观。</p> <h3>万福阁正中供奉的是举世闻名的白檀香木雕弥勒佛像,乾隆15年(公元1750年),乾隆平定了西藏郡王朱尔默特的叛乱,把西藏的军政大权交给了第七世达赖喇嘛,第七世达赖为了报答乾隆皇帝的恩典,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国王手中换回这颗巨型的檀木。早在二百多年前,还没有现代的运输工具,人们冬天要在沿途泼水结冰,成千上万的人在冰上拖行,由西藏经四川,历时三年才把檀木运到北京雍和宫。乾隆命高级匠师将这颗白檀木雕刻成了一尊高达26米的巨佛,并将大佛像立妥后,才建造了万福阁,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br></h3> <p>三绝之三:檀木大佛(万达拉佛)此图为网络图片</p><p>这座大佛为雍和宫“三绝”之冠,它的巨大,从脚至顶高达18米,且地下还深藏了8米,共计26米之巨。乃乾隆十五年,第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进供的白檀巨木为基础,精心雕凿而成。</p><p>大佛的雕刻:</p><p>先雕刻,后盖楼。就是先把檀木在楼址埋好,工匠们站在脚手架上雕刻,然后再按大佛的身长建造阁楼,当年给大佛身上做的黄袍,就用去黄缎五千一百尺。</p><p>1990年8月,弥勒大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独木雕刻佛像的世界之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