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滦州古城州城图</h3> <h3>滦州</h3><h3>上溯三千六百余年,商汤封孤竹,城池在黄洛。史载:“黄洛城滦州,盖今州治也”,也就是现在的滦州老城。公元923年,契丹天赞二年,始建滦州,距今已有1095年的历史了。自建州起,现在的唐山五区、十县,均为滦州的属地、辖区,可以说,区域广泛,历史悠久。</h3><h3>滦州古城有四条大街,二十八胡同。四条大街是,阁上向东为御滦街;向西为迎恩街;向南为安岩街;向北靖远街。东门原名“御滦门”;西门原名“迎恩门”;南门原名“安岩门”;北门原名“靖远门”。有“四门不显,两街不对”之说。门洞高约7米、宽约6米、长约15米,青石铺地,威严深邃,车轮碾过,隆隆作响,令人肃然。四门之外有月城,也叫瓮城。滦州古城月城半径30米左右,均为半圆形,成半月之势。月城与主城一样,马道畅通,守护城防与主城互为犄角,既能瓮中捉鳖,又可双层布防。民国后几经战乱和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只有南门西门还有些旧迹。</h3> <h3>本人拍摄的图片为震后重建老城。</h3><h3>滦州老城城内以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的交汇点“阁上”为分界点。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为分界线,把城内分成四个街村,东南部分为一街,西南部分为二街,西北部分为三街,东北部分为四街。居民分为农业和非农业。各街村农业有生产队大队委员会,非农业有居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各街村由几个胡同组成,一街南北胡同有东马道胡同,朝阳胡同。东西胡同有玉石井胡同。二街南北胡同有沙子胡同,牛角胡同。东西胡同有冯家胡同,箭杆胡同。三街南北胡同有官学胡同。东西胡同有后营房胡同。四街南北胡同有北马道胡同,仁义胡同。东西胡同有后宅胡同,狮子胡同,二道胡同,觀胡同。这些奇怪的胡同名的背后应该都有一个故事。县城四周有南关村、北关村、西关村、东关村。东关村由于百年前德国人为修建滦河大桥,不顾后果的炸掉了滦河西岸的“独石山”,致使距县城五公里的河床西移到城边。桥没修成,反而使东关村被水淹没。东关村的居民搬到北关起名叫北东关村。与城相连的村还有城北的北花园村,崔家坟村,福君庙村,新车站,老车站村。城南的前窑村,后窑村。城西的北菜园子村。</h3><h3>阁上和城内北大街是商业区,东大街是县政府及政府各大局所在地,就是当年杨三姐告状的县衙门。西大街是县委和县委所属各部门及武装部所在地。县医院坐落在四街东大街。县一中、城内小学坐落在三街后营房胡同。县二中坐落在一街朝阳胡同。大礼堂(戏院)坐落在一街玉石井胡同。</h3> <h3>古城印象~一街</h3><h3>大礼堂(戏院)</h3><h3>大礼堂南临玉石井胡同北临东大街(御滦大街),大礼堂建于六十年代初至七六年大地震停用,是文革时代全县最大的建筑也是文艺的热闹场地。后为唐山市第四色织厂,现已废弃。</h3> <h3>院内虽杂草丛生 ,依稀可见当时热闹的场景。</h3> <h3>古城南门遗址</h3> <h3>吊桥和南护城河遗址</h3> <h3>吊桥</h3> <h3>社仓胡同</h3> <h3>玉石井胡同</h3> <h3>石滚子</h3> <h3>石墩</h3> <h3>石槽</h3> <h3>一街南大街</h3> <h3>阁上商店</h3> <h3>朝阳胡同</h3> <h3>二中旧址,现已为废品收购站</h3><h3>1949年改为滦县师范学校,设有初师及短师,另附初中班。1955年滦县隶属唐山市,学校改为二十二中。撤区复县后,于1960年定名为滦县二中,是年招高中生,发展为完全中学。1969年学校又改名为滦县城关中学,1978年恢复二中至今。</h3><h3>1984年学校首次搬迁,由滦县老城东大街路南校址搬迁到滦县新城人民路6号新校园。1999年学校第二次搬迁,由新城搬迁到老城现校址(老一中),学校由完全中学转为高级中学。</h3> <h3>尖瓦房教室</h3> <h3>废旧的教室爬满了牵牛花</h3> <h3>二中家属院</h3> <h3>大礼堂遗址</h3> <h3>独特的建筑风格~凸石墙</h3> <h3>老师住房</h3> <h3>印象古城,魅力滦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