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 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灵谷寺景区,有一座宏伟的建筑“无樑殿”,它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虽几经战火,历经沧桑,但至今保存完好,已经矗立了600余年。</h1><h1> 这里原先是灵谷寺的一部分,供奉无量寿佛,称为“无量殿”,因整座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樑,故又称“无樑殿”,其形制之高大,是目前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h1><h1>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建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同时将“无樑殿”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命名为“正气堂”,並一直保留到今天。现在,这里被辟为“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来这里参观游览,祭拜国民革命的先驱。</h1><h3><br></h3><h3><br></h3> <h3> ▲01 步入灵谷寺景区,右手路边茂密的丛林环绕着一泓碧水,甚是幽静,此即为灵谷八景之一的“沧池松影”。</h3><h3> 传说灵谷寺修建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前来巡视,见这里的地势前广后狭,便下令军士在此开挖蓄水池,因参与施工的军工人数有万名之多,故而得名“万工湖”,据说当年这条湖从开工到竣工,只用了一天时间。</h3><h3><br></h3><h3> </h3> <h3> ▲02 灵谷寺山门。</h3><h3><br></h3> <h3> ▲03 隶书体的“灵谷胜境”由现代书画家钱松嵒先生题写。</h3><h3><br></h3> <h3> ▲04 国庆小长假的第五天,虽然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且停车场的收费居然高达每小时30元(令人咋舌),但纷至沓来的游客依然不少。</h3><h3><br></h3> <h3> ▲05 正前方即专为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修建的正门牌坊。</h3><h3><br></h3> <h3> ▲06 正门左右各有一只威风凛凛的石虎。</h3><h3><br></h3> <h3> ▲07 五开间的牌坊巍峨肃穆。</h3><h3><br></h3> <h3> ▲08 正中门头上方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章图案,门楣上“大仁大义”匾额为中国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h3><h3><br></h3> <h3> ▲09 背面题写的是“救国救民”。</h3><h3><br></h3> <h3> ▲10 越过牌坊,正前方即为“无樑殿”。</h3><h3><br></h3> <h3> ▲11 右边密林深处的石雕不容错过。</h3><h3><br></h3> <h3> ▲12 原来是一只巨大的驮碑龟趺(又名赑屃,龙生九子之一,善负重),伸颈昂首,威风凛凛,背上的碑座依然清晰可辨,只是上面的石碑已经无影无踪。</h3><h3><br></h3> <h3> ▲13 绿树掩映,虬枝蜿蜒。</h3><h3><br></h3> <h3> ▲14 国家级文保名录之一。</h3><h3><br></h3> <h3> ▲15 </h3><h3><br></h3> <h3> ▲16 现在这里是“辛亥革命腊像舘”。</h3><h3><br></h3> <h3> ▲17 走进无樑殿。</h3><h3><br></h3> <h3> ▲18 砖砌的拱券建筑结构,给人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座巨大的窑洞。</h3><h3><br></h3> <h3> ▲19 东西的长度达50米。</h3><h3><br></h3> <h3> ▲20 正中供奉着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灵位。</h3><h3><br></h3> <h3> ▲21 灵位左侧是孙中山的《国父遗嘱》。</h3><h3><br></h3> <h3> ▲22 右侧是中华民国的国歌。</h3><h3><br></h3> <h3> ▲23 周边壁龛里则陈列着名为《中华之光——辛亥革命风云录》的中国近代史著名事件及辛亥革命名人的腊像。</h3><h3><br></h3> <h3> ▲24 虎门销烟。</h3><h3> 1839年6月,民族英雄林则徐厉行禁烟,廹使外国烟贩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伸张了民族正气。</h3><h3><br></h3> <h3> ▲25 南京签约。</h3><h3>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h3><h3><br></h3> <h3> ▲26 火烧圆明园。</h3><h3>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恣意刼掠和破坏。10月,英法侵略军到达圆明园並抢刼一空。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法联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持续三天三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h3><h3><br></h3> <h3> ▲27 少年启蒙。</h3><h3> 孙中山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童年时代就特别喜欢听太平军老人冯爽观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並立志做“洪秀全第二”。</h3><h3><br></h3> <h3> ▲28 孙中山出洋。</h3><h3> 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孙中山曾先后奔赴美国檀香山、香港等地求学。求学期间,他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后萌发行医救世、弃医救国之志,不断寻求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道路。</h3><h3><br></h3> <h3> ▲29 甲午海战。</h3><h3> 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战争中,清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被廹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h3><h3> 图为清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h3><h3><br></h3> <h3> ▲30 戊戌维新。</h3><h3> 1898年,清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动下实行变革,图强救亡,颁发了一系列变法的诏令,史称“戊戌维新”。</h3><h3><br></h3> <h3> ▲31 戊戌政变。</h3><h3>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代表人物,历时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归于失败。</h3><h3><br></h3> <h3> ▲32 武装斗争。</h3><h3> 1895年至1911年间,孙中山先后领导、策划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这十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全国埋下了革命的种子。</h3><h3> 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同学。1895年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宁死不屈,于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h3><h3><br></h3> <h3> ▲33 1907年,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发动反清起义,后不幸失败被捕,当年7月15日被清政府杀害于绍兴的古轩亭口,年仅32岁,被后人誉为“辛亥女杰”与“鉴湖女侠”。</h3><h3><br></h3> <h3> ▲34 组建革命党。</h3><h3>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建了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h3><h3> 上图左起依次为:黄兴、孙中山、宋教仁、朱执信、宫琦寅藏(日本友人)。</h3><h3><br></h3> <h3> ▲35 邹容(左)、章太炎(中)、陈天华(右)。</h3><h3><br></h3> <h3> ▲36 范鸿仙(左)、于右任(右)。</h3><h3><br></h3> <h3> ▲37 海外支援。</h3><h3> 孙中山等人积极在海外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筹集了大批的款项,给了国内革命以巨大的支持。</h3><h3> 孙眉(左)是孙中山胞兄,华侨巨富,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了孙中山以极大的支持与鼓励。</h3><h3> 杨著昆(右)为檀香山商界的著名人物,多次发动侨胞並积极带头捐款,支持国内的革命事业。</h3><h3><br></h3> <h3> ▲38 武昌起义。</h3><h3> 1911年10月10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装起义暴发,随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革命风暴迅速席卷神州大地。</h3><h3> 黄兴为武昌首义领导人之一。</h3><h3><br></h3> <h3> ▲39 熊秉坤(左)与吴兆麟(右)。</h3><h3><br></h3> <h3> ▲40 创立民国。</h3><h3>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h3><h3> 图中左起依次为:蔡元培、胡汉民、孙中山、林森、徐绍桢。</h3><h3><br></h3> <h3> ▲41 捍卫共和。</h3><h3> 辛亥革命后,革命的果实迅速被袁世凯篡夺。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以捍卫共和。</h3><h3> 图中左起依次为:陈其美、柏文蔚、李烈钧、蔡锷、唐继尧。</h3><h3><br></h3> <h3> ▲42 国共合作。</h3><h3>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h3><h3> 图中左起依次为:鲍罗廷(共产国际代表)、孙中山、李大钊。</h3><h3><br></h3> <h3> ▲43 黄埔建校。</h3><h3>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大力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首任校长为蒋介石(左),廖仲恺(中)为国民党党代表,周恩来(右)为政治部主任。</h3><h3><br></h3> <h3> ▲44 挥师北伐。</h3><h3> 为完成孙中山的遗愿,实现中国的统一,1926年至1928年,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宣布东北实行易职,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至此,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h3><h3> 图中左起依次为:李济深、唐生智、叶挺。</h3><h3><br></h3><h3><br></h3> <h1> </h1><h1> 仔细看完这些腊像,仿佛又读了一遍民国简史,並真心为这些民主革命先驱执着的理念和坚轫不拔的意志所感动。每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广场总会竖起孙中山的画像,也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革命前辈的纪念与尊重。</h1><h3><br></h3><h3><br></h3> <h3> ▲45 继续在无樑殿内参观浏览。</h3><h3><br></h3> <h3> ▲46</h3><h3><br></h3> <h3> ▲47 走出无樑殿,前往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墓地参观。</h3><h3><br></h3> <h3> ▲48 树林荫翳,郁郁葱葱。</h3><h3><br></h3> <h3> ▲49 远处的灵谷塔笼罩在空濛的雾气之中。</h3><h3><br></h3> <h3> ▲50 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h3><h3><br></h3> <h3> ▲51</h3><h3><br></h3> <h3> ▲52 走在我前边的那几位游客,点燃了三枝香烟,恭恭敬敬地摆放在纪念碑下端,以表示对先烈的崇敬与缅怀。</h3><h3><br></h3> <h3> ▲53 另一侧是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h3><h3><br></h3> <h3> ▲54</h3><h3><br></h3> <h3> ▲55 这棵硕大的桂树孤植于灵谷景区中轴线上,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在古都南京十分罕见,被誉为“金陵桂花王”。</h3><h3><br></h3> <h3> ▲56 接下来,要参观灵谷塔,必须从灵谷寺旁边绕过去。</h3><h3><br></h3> <h3> ▲57 只是从门口经过,没有进去。</h3><h3><br></h3> <h3> ▲58 一切诸苦皆消灭,百般妙相俱庄严。</h3><h3><br></h3> <h3> ▲59 灵谷寺东侧上山的小道松林环绕,曲径通幽,被誉为灵谷八景之一,即“灵谷深松”。</h3><h3><br></h3> <h3> ▲60</h3><h3><br></h3> <h3> ▲61</h3><h3><br></h3> <h3> ▲62 </h3><h3><br></h3> <h3> ▲63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h3><h3><br></h3> <h3> ▲64</h3><h3><br></h3> <h3> ▲65 灵谷景观——挂龙松。</h3><h3> 传说明成祖朱棣幸寺灵谷时,曾在此树下纳凉,並脱下龙袍挂于其上,此树因此而得名。不过现在的松树已不是原物了。</h3><h3><br></h3> <h3> ▲66 八面九层的灵谷塔造型秀丽精巧,庄重典雅,是南京地区最高、最美的宝塔。</h3><h3><br></h3> <h3> ▲67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始建于1931年,是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中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h3><h3><br></h3> <h3> ▲68 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报告》记载,在率师北伐、建都南京、统一告成后,1928年国民政府“眷念前劳,凯旋者概予登庸,惨逝者追加怃恤,惟兹阵亡将士杀身成仁,尸骨遍野,忠魂无依,乃拟搜集阵亡将士骸骨,建筑公墓,安慰忠魂。”</h3><h3> 由此观之,灵谷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佛塔,而是一座安放烈士忠魂的纪念塔。塔前宝鼎上镌刻的“铭鼎垂勋”就清楚表明了建塔的初衷。</h3><h3><br></h3> <h3> ▲69</h3><h3><br></h3> <h3> ▲70 灵谷塔也在国家级文保名录之中。</h3><h3><br></h3> <h3> ▲71</h3><h3><br></h3> <h3> ▲72 </h3><h3><br></h3> <h3> ▲73 塔前丹陛上的图案由旭日、祥云、高山、大海构成,蔚为壮观。</h3><h3><br></h3> <h3><br></h3><h1> 走进灵谷塔,游客不但可以沿螺旋状扶梯直登九层,远眺钟山林海,而且塔内有许多民国名人的碑刻可供欣赏,只是因为脚有点痛且时间有限,我只在底层转了转,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h1><h3><br></h3><h3><br></h3> <h3> ▲74 灵谷塔每一层都有四个门。底层与正门相对的是“有志竟成”门,左、右两个侧门之上分别写着“成功”、“成仁”。</h3><h3><br></h3> <h3> ▲75</h3><h3><br></h3> <h3> ▲76</h3><h3><br></h3> <h3> ▲77 另外四个面则分别镌刻着蒋介石亲自书写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h3><h3><br></h3> <h3> ▲78</h3><h3><br></h3> <h3> ▲79</h3><h3><br></h3> <h3> ▲80 </h3><h3><br></h3> <h3> ▲81</h3><h3><br></h3> <h3> ▲82</h3><h3><br></h3> <h3> ▲83</h3><h3><br></h3> <h3> ▲84 就要离开这里的时候,再次回望烟雨中的灵谷塔,顶层之上的游人清晰可辨,一切都是那样的祥和。这不就是先烈们孜孜以求的情景吗?</h3><h3> 英雄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 背景音乐</h3><h3> 叶振棠 《万里长城永不倒》</h3><h3><br></h3><h3><br></h3><h3> 去留无意518</h3><h3> 2019.10.06</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