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每一份浓浓的乡愁都饱含着对家乡美食的眷恋与渴望;</b></h3><h3><b> 隽刻在舌尖上、流淌在骨子里的味道,是一辈子也无法忘怀的香甜与梦幻;</b></h3><h3><b> 家乡的美食,恰如家乡的山山水水,早已在心灵里生根发芽,走得越远,越是魂牵梦绕。</b></h3><h3> 宣和糊辣汤和宣和米冻一样,品尝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家乡小吃,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思念、一种情怀。不管身处何方,哪怕飘洋过海,家乡的味道,已经刻骨铭心烙印在脑海里。</h3> <h3> 糊辣汤是家乡连城县宣和乡的一道著名民间小吃,或许外人根本不知它为何物,若是本地人,老少妇孺,定有所耳闻,甚至只要听到“糊辣汤”三个字,口水情不自禁地打转。</h3><h3> </h3> <h3> 糊辣汤主要在乡里的街道上销售,每逢圩天才有,5天一个轮回,多年以来,只有曹氏兄弟二家在卖。他们在街道边上搭起一个敞开式的帐篷,架起一个大大的陶瓷缸,糊辣汤就在这个陶瓷缸里温火慢慢地熬着。</h3><h3> 客人们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围坐在一张小木方桌上,或端着碗,或低着头,肩并肩,“呼啦呼啦”,津津有味地吃着,一碗接着一碗。此时此刻,雅俗共赏,谁也不会在乎谁的“吃象”。</h3> <h3> 从前每碗3角、5角,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升至1元、2元、3元。许多人赶圩,纯粹是和我一样冲着吃几碗糊辣汤而去。若是吃饱,成年人应该要3碗以上,以我的吃法,至少要5碗,吃到肚子胀鼓鼓的、装不下为止。</h3><h3> 初中时期,每每经过糊辣汤摊位,忍不住会多看几眼大缸里热气腾腾的糊辣汤。可是我不能停下脚步去吃一碗,只能从心底里想象它的味道,那个时候,我身上是没钱可带的。最富有的季节,顶多一周只有一元钱,这一元钱,足够在学校里买几次猪血汤。</h3> <h3> 父亲煮的糊辣汤,与集市上几乎没有差别,味道上完全能“以假乱真”。每次回老家,都会提前电话预约,叫父亲做糊辣汤,一入家门,立即痛痛快快、舒舒服服地饱餐一顿,爽极了!在父母眼里,我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我,恰恰非常乐意当个老顽童。</h3> <h3> 顾名思义,糊辣汤的主要特点是“糊”和“辣”,汤味浓郁、汤色靓丽、汤汁粘稠,香味扑鼻。主料:瘦肉、细米粉、地瓜粉;调料:生姜汁、陈醋、香葱、辣椒汁、胡椒粉。具体做法:把水加热,放入适量细米粉,然后加入用地瓜粉拌好的瘦肉,也可放入少许“茴香”,有些地方叫“八角”,1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h3><h3> </h3> <h3> 通常大缸里会放些本地的一种香草,本地话叫“荜菝”,学名应该叫“五香草”,这种香草干湿皆可,越煮越香。也可倒入少许酱油,或放入用水浸泡过的、碾碎的豆豉汁,主要用来调色和增加香味。</h3> <h3> 装碗之后,依个人喜好放些生姜汁、辣椒汁、胡椒粉、陈醋、香葱等调料搅拌均匀即可入口。糊辣汤老少皆宜,务必趁热吃,酸酸辣辣,越热越舒服,越辣越带劲。不用说炎热的夏天,哪怕严冬季节,也能吃出一把热汗。</h3> <h3> 值得一提,糊辣汤里的瘦肉并非每个人都能控制到恰到好处。“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常年在集市上专业做糊辣汤的曹氏兄弟把握得最好,能把瘦肉做成一个一个大小均匀的竽粉团,我们自己煮,总达不到那种完美意境。我相信曹氏兄弟的糊辣汤是宣和几代人的记忆,甚至是80、90年代集市上一张特有的名片。</h3> <h3> 如今集市上的糊辣汤质量有所下降,这与米粉和芋粉的品质,以及厨师的技术和火候,或多或少都有点关系。但整体上还是那种味道,只要配料齐全,大方向对了,儿时吃糊辣汤的甜美感立刻会被唤醒。偶尔回家,恰逢圩天,我依然情不自禁会去吃几碗久违又熟悉的糊辣汤。</h3> <h3> 严格讲, 糊辣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汤,它是稀和稠的综合体,故而可当饭吃。但是,太稀就没了质量,太稠又达不到汤的目的,所以,把握汤水和米粉的用量至关重要。通常肉粉团下锅之后,要再加入适量的竽粉水调配稠度,切不可直接倒入竽粉,否则会迅间产生许多未熟透的白色小颗粒。</h3> <h3> 米粉以连城宣和细粉最佳,久煮不烂,长汀细粉次之。细粉下锅前,可用剪刀把它剪成1-2厘米,或者下锅10分钟左右之后,再切断,整体上米粉越短越好,否则,细长的米粉无法制成汤样。拌瘦肉的粉,地瓜粉、蕉芋粉、木薯粉皆可,以地瓜粉最常见。</h3> <h3> 据了解,糊辣汤起源于河南中部地区,这点正好侧面印证了我们是从河南中原一带迁徙过来的客家人。</h3><h3> 值得庆幸,儿子小时候不吃糊辣汤,如今在我的长期“ 熏陶”下,已经非常喜欢吃我煮的糊辣汤,小小肚皮居然吃得比我还多,家乡美味后继有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