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环境保护法

菩提谷主

<h3><b>《吕氏春秋》 有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环保并不是现代特有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形成了独到的环境保护意识,反映了人们希望和自然和平共处的意愿。</b></h3> <h3><b>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 夏耕 、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b></h3><h3><b></b><b>早期的环保意识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仁爱生命。管仲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孟子说:“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b></h3> <h3><b>这些史料实实在在的反映出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农林牧渔,将保护和开发利用协调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思想。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璀璨文明和丰富资源的古老国度, 在国家政权,文字,货币还没有统一的时候,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达到了统一,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细化。</b></h3> <h3><b>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刘禹锡也在他的《天论》中提出了“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h3> <h3><b>除了道德层面的教育和管制,秦朝还制定了环保法令和制度。据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秦已经开始用法律手段保护树木、水道、植被、鸟兽虫鱼等资源,以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秦律严苛,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b></h3> <h3><b>设立环保机构。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的改革中就曾规定:“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即设立专门的机构让相关官吏统一管理山林河泽。秦及后来的封建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环保机构。</b></h3><h3><b>形成了环保的风俗习惯。我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道路时,都要在街道两旁植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并且下令在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却特意将植树方面的书籍保留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b><br></h3> <h3><b>在民间,老百姓在修建住宅时也先要在其周围植树。一些生长时间长久的古树人们往往将其视为“神灵”,并进行祭拜。至今仍有千年古树被国家保护起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b></h3><h3><b>另外在民间,人们也很少宰杀幼小的动物。少数民族也形成了自己的环保风俗习惯和信仰,如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将山林分为神山和公林,神山严禁侵犯,违者杀头。这一规定据说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在执行,我国著名的自然风景保护区九寨沟恰好在这一保护范围内。纳西族人崇尚自然,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滇西北保持了一方净土。</b><br></h3> <h3><b>在古代,人们往往把人口增长、荒地开垦面积的扩大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战时,为了扩充军队,确保青壮年劳动力,朝廷甚至会鼓励生育,强制增加人口。但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对此却有独特的见解。</b></h3><h3><b>如清朝康熙帝时,由于政治相对开明,社会稳定,人口迅速增长,康熙帝对此深感忧虑。他严厉批评那些只言“垦田积谷”,不顾“食众田寡”、人口猛增的官员为“不识时务”,曾下诏要摸清人口底细。这说明康熙帝已经认识到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仅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也会滋生严峻的社会问题。</b><br></h3> <h3><b>任何对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过度开发的行为,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两河流域古代文明和楼兰古国的消亡,时刻在警示着我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使天更蓝,水更绿,应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b></h3> <p>……(摘自小妖读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