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行 一.晋祠

云中马

<h3>山西,表里山河,万千风光。 </h3> <p>其表,就是山西西部在晋陕间奔腾不息的黄河。其里,就是以东部太行山、西部吕梁山为首的八大山脉。在这连绵不绝的山脉间,是一连串从东北往西南的盆地。其中以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为大。</p><p>太行山脚下,云天笼罩的盆地上,生长着大片玉米、小米。</p> <p>我已三游山西,每一次侧重点不同。</p><p>第一次家庭出游赴晋南,太原、平遥、临汾、晋城、长治,寻访长平古战场。</p><p>第二次自驾游,在晋豫之间的太行大峡谷穿行。</p><p>这次参加游侠客晋北行,从太原到大同,游五台山、悬空寺、云冈石窟、黄河第一湾等。</p><p>路线图。 </p> <h3>五台山秋色。</h3> <p>秋风起处,长天云涌。在7日匆匆的行途中,面对山西大好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之辗转奔波,为之驻足,为之感动。</p> <h3>《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晋阳之胜,全在晋祠”。</h3><h3>还有一种说法:“不到晋祠,枉来太原”。上次来太原,没时间游。这次按行程,第一日是到太原的集合日;我们坐上午航班,下午到太原,预留时间,来游晋祠。</h3><h3>这是晋祠外围正在扩建的晋祠公园。</h3> <h3>走过新建的亭台、楼阁,走过照壁,走过龙兴晋阳的青铜群雕。</h3> <h3>这才是晋祠的正门。</h3><h3>晋祠,晋国宗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在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而建。</h3> <h3>现晋祠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布局紧凑,建筑雄伟。</h3> <h3>作为一个家国宗祠,祠内有较多的人文典故和满满的家国情怀。我们没请导游,早听说“三宝”、“三绝”和“三匾”, 据此,沿着中轴线进,忽左忽右,认真寻访。</h3> <h3>“三宝”之一,圣母殿。</h3><h3>这是全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为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所修。</h3> <h3>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高19米。外廊多柱,内殿少柱,整体显得宽敞。</h3> <h3>前端围廊中的廊柱,上面八条木雕蟠龙,怒目利爪,生气勃勃,是现存中国古建筑的孤例。</h3> <h3>“三宝”之二:鱼沼飞梁。</h3><h3>建于宋代,是晋水第二泉眼。古人曰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池中用34根小八角形石柱,上架十字型桥,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h3> <h3>整座桥,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h3><h3>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h3> <h3>“三宝”之三:献殿。</h3><h3>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面宽三间,深两间。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h3> <h3>献殿两则是钟楼和鼓楼。</h3> <h3>“三绝”之一:唐槐周柏。</h3><h3>唐槐位于水镜台前,植于唐代,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却是最繁茂的一株,中秋之际,葱葱郁郁。</h3> <h3>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植于北周,距今已有2800多年。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却斜倚在另一株1200年的古柏上。周柏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h3><h3>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还是长生不老的象征。</h3> <h3>“三绝”之二:宋代彩色塑像。</h3><h3>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塑于北宋元佑年间(1082—1087年),每一尊都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h3><h3>主像是圣母邑姜,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h3> <h3>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其中有三尊是宦官,着男服的女官像六尊,余三十三尊都是侍女。她们神态各异,表情生动,酷似真人。</h3> <h3>侍女个个塑造得面目清秀,圆润俏丽,从容自若。</h3> <h3>在另一侧室,侍女各有分工,有的做领班,有的伺候饮食、梳洗、打扫,也有的负责文案等。这些各司其责的侍女,手里都拿着相应的工具和物件。</h3> <h3>最著名的彩塑,是一尊头上戴红冠的“双面佳人”。</h3> <h3>她的奇特之处在于,从圣母的角度看,她笑脸盈盈,刚唱过戏,笑脸相迎,向圣母讨赏。而从那些侍女的角度看,便是脸色阴郁,黯然神伤,大抵是因为不甘于年轻的生命在这深宫中度过。</h3><h3>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当年为了能更好地表现侍女的动作神态,还专程前来,揣摩“佳人”神韵、设计自己的戏魂。</h3><h3>这些彩塑举手投足之间,世态人情,纤毫毕现。</h3> <h3>“三绝”之三:难老泉。</h3><h3>难老泉亭创建于北齐天宝年间(公元556—559年),亭中的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h3> <h3>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h3> <h3>晋祠除“三宝”、“三绝”外,还有三名匾。</h3><h3>名匾之一:“难老”匾。</h3><h3>为明清时期的三晋名人傅山(1606-1684年)所书,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h3> <h3>名匾之二:“对越” 匾。</h3><h3>对越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年,牌坊造型优美,雕刻玲珑,彩绘鲜艳。</h3> <h3>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到:“添砖加瓦”。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对越”匾的来历。</h3><h3>“对越”语出《诗经·》:“对越在天”。“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h3><h3>此处还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h3> <h3>名匾之三:“水镜台”匾。</h3><h3>水镜台为明清戏台。“殿阁楼台四面风,远观近视不相同。”这便是此台建筑的独特之处,一个戏台呈现出了殿、台、楼、阁四种不同的建筑风格。</h3> <h3>戏台上的木雕尤为精湛。</h3> <h3>正额“水镜台”匾,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h3><h3>台前还有一楹联:笙歌韵管弦,皆是写炎凉世态;艳质回风雪,罔非传冷暖人情。</h3><h3> </h3> <h3>戏台背部,是一座楼阁,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笔力遒劲。</h3><h3>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也是趣闻轶事。</h3> <h3>行至此,祠内的主要建筑已过目大半。然而,晋祠主要为纪念晋王唐叔虞而建,我正在想他的大殿在哪里?这时,旁边有一个旅游团,带队的导游,用手一指北侧的一座祠堂,介绍说这就是唐叔虞祠,由游客自己进去,但入内的游客不多。</h3> <h3>冷清的唐叔虞祠,令人好生奇怪。</h3> <h3>原来唐叔虞祠就是晋祠,但经历代整修、扩建后变了味。特别是在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也供奉于正殿。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邑姜为“灵昭济圣母”,遂有圣母殿之称,唐叔虞祠堂外迁北侧,形成今日格局。</h3> <h3>好在唐叔虞祠殿内有一支乐队陪伴。</h3><h3>这是一组元代泥塑乐伎像,共14尊。乐伎手中分别持有笛子、琵琶、三弦、拔等乐器。</h3><h3>叔虞也是自得其乐,夜夜笙歌。</h3> <h3>祠内的水母楼也是必看的。</h3><h3>水母楼,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中间石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h3> <h3>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嫁到晋祠为媳,横遭婆母虐待。每日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柳女外出,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h3> <h3>还有几处值得一看的古建。</h3><h3>金人台:四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h3> <h3>唐碑(复制品)。李世民亲撰碑文,刻石立碑,为国库珍品。</h3> <h3>台骀庙、苗裔堂等,供奉古代治水神明和送子娘娘等。</h3> <h3>我们这次旅游,刚出门,就碰上一件巧事,也是一段开心的插曲。</h3><h3>这次跟游侠客摄影团,需起早摸黑,很辛苦,云嫂不参加;邀请绍兴发小和我一起结伴行。</h3><h3>去机场路上,在一个新建的中学同学群,一个远在太原的同学找发小,说很想他。他俩原住一个台门,现已五十年不见。</h3> <h3>这真是太巧了,微信上看到这条消息不久,我们到达机场,11:15的航班飞太原。</h3> <h3>下午,与太原的同学在宾馆见面,分别太久,话已不多,寒暄一阵后,他陪同我们游晋祠。</h3> <h3>晚上,一起在并州酒店用餐。</h3><h3>交谈甚欢,问双方家庭的变迁,问起的老人都不在了,谈各自的经历和退休后的状况,抚额相庆,感慨连连。</h3> <h3>沿原路离开晋祠的时候,新建的亭、桥、长廊留不住我们脚步;因为,心中仍心心念念,一遍遍梳理古老晋祠的“三宝”、“三绝”、“三匾”。尽管晋祠老了、旧了,比较拥挤,许多地方都蒙着一层灰;但它的人文光辉、艺术光华,在扎堆的古建中间,仍无比璀璨。</h3><h3>带着这三晋大地千年的信息,明天,开始晋北行程。</h3> <h3>THE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