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华容行

笨笨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彭凯琪</h3>   事如春梦了无痕,日子悠悠晃晃地过着,一万八千多个日日夜夜逝去,好多事该忘的早忘了,不该忘的也忘了。行走在回忆的沙滩上,一枚一枚拾起珍藏的记忆之贝,竟多是华容的那些往事。<br>  从十六七岁到六七十岁,不经意回眸远眺,看一路走来的痕迹,弯弯曲曲伸向很远很远。半个世纪前在华容的洪山头码头,在人生的拐角处,留下了我们酸甜苦辣的人生足迹。这足迹里也弥足珍贵地留着一份情,这份情曾温暖了我们的生命。<br>  2018年11月 2 日至 4 日,近三百名曾经下放华容的知青再次踏上这块魂牵梦萦的土地,完成一程人生旅途的大回访。<br>  知青墓园里,新竖起的石碑再次触发那些揪心的伤感,本以为六位安息此地的知青早已与第二故乡的山石草木融为一体,消失在青山旷野之中,没想到大家心里一直惦记着,抵达华容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墓园看望这些兄弟姐妹。歌声飘飞,老泪滑落,山林中摇曳的野草也轻声叹息。<br>  县政府大楼前,人们挥舞起旗帜合影,一拨拨,一批批,争相把华容的美景、微笑的阳光、轻抚的秋风一并纳入镜头之中。有人扯起横幅:几回回梦里回华容。看着这幅画面,鼻子里一酸,眼睛就模糊了。<br>  座谈会上,省里的市里的还有县里的新老领导和我们相逢聚集,把臂而谈。 都说当年知青中当民办教师的特别多。领导们说我们昨天为教育的付出成就了今天华容的繁荣,我们则感恩乡亲的关爱和信任,如此话题顿成美好追忆。<br>  当联欢会的帷幕拉开时,台下齐齐刷刷坐着省市县的各级领导和数百名知青、乡亲。这种场面好久不曾见过,依稀记起,当年那个水库工地的汽灯下曾演绎过这样一幕。舞台上人还是那些人,虽是岁月流逝桑榆晚,却也极尽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之欢心。<br>  走在乡间的路上,寻访当年的痕迹,抚摸着泥土,让手指在野草上划过,闭上双眼,时空在脑海里穿越回流。塔市驿的老礼堂,华容道的石板路,南山的西湖还有那插旗的芥菜……伴随着这些场景一桩桩一幕幕往事又在眼前浮现。也走过不少国内外名胜,想不起哪里的风景可以与此相比,刻骨铭心。<br>  然而一条泥泞道,半截土砖墙,那才是我们村的旧时记忆。蓦然回首,眼前一下变成了宽阔的村道,美丽的村庄,哪里还寻得到回乡的路?若不是识得村前那棵依然挺拔的大树,真怀疑走错了地方。<br>  印象中的乡村落后、闭塞而贫穷,煤油灯在寒风中拼命摇晃,茅屋里弥漫着柴草散发出的呛眼浓烟,那总也驱不走的湖区寒气和一双脚趾紧抠在泥泞小路行走的情形至今仍是我们对华容乡村的深深记忆。<br>  变了,一切都变了。穿村而过的柏油马路旁矗立着一排排样式新颖的农家楼房,停放在门前的小车比当年的板车还多。厨房里的液化气灶、厕所里的抽水马桶一应俱全,依家里的陈设也与城里无异。<br>  与乡下的变化相比,县城更变得无法辨认。当年以四牌楼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条街,早已被数不清的红绿灯路口和纵横交错的马路淹没,一座现代化城市规模初具。今天,华容许多方面已雄居湖南前列。<br>  华容的方方面面在发生巨变,唯有不变的是我们与乡亲的那份情谊。那年那月,忽然有人端来一碗芥菜或者豆鼓,好生温暖。今天那端菜的手又被我们紧紧握住,怎不令人激动,怎舍得松开。<br>  有人去坟头看望逝去的乡亲,烧上一叠钱纸,点上一炷清香。虽是阴阳相隔, 居然也在喃喃地唠起家常,忆着往事。<br>  与思念相比,乡愁显得广阔而又模糊,抽象而又具体,在家中翻阅旧照片,一任泪水矇眬,却无法满足对乡愁的释放。于下放华容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向往,相约重返第二故乡。在华容的短短三天,我们受到中共华容县委、县政府和华容人民热情接待。他们把我们当作回家的亲人,入住华容最好的宾馆,为我们活动提供最大便利。县委书记刘铁建亲致欢迎辞,并与县长陶伟军等领导一道参加我们的活动。<br>  回家的温馨令三百知青再一次亲近华容这片热土,镜头里留下无数动人的瞬间,笔头下奔流出数十万字的随感。今天把这些文字汇集成这本册子《我们的华容行》,以对活动系上一个小结,当然绝不是休止符。<br>  本书记录了我们的心路历程,释放了我们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书中还含有几许梦想、希冀和期盼,那就是愿在我们有生之年能看到华容变得更加美丽,人民更加富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