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图为作者:赵锦慧</h3> <h3>上图为叶嘉莹教授</h3> <h3> 发表在《大众文化休闲》2019年9期</h3><h3><br></h3><h3> 岁月里的一束光</h3><h3> 文\赵锦慧 </h3><h3><br></h3><h3>缪钺先生称叶嘉莹是:“怀京华北斗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h3><h3><br></h3><h3>十余年前,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听了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讲座。</h3><h3><br></h3><h3>叶先生身村清瘦,短发、皮肤白皙,讲课时声音温和,在吟诵诗词时常常流淌出古典韵律,课程不长,短短50分钟。</h3><h3><br></h3><h3>我随着叶先生的讲述,在她厚重的国学底蕴上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朴素的、隽秀的、华丽的、繁馥的壮阔美感,叶先生虽不饰粉黛却自带光芒,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一阙词,她像一束光映亮了我余生的所有时光。</h3> <h3>叶嘉莹先生今年已经95岁高龄,见证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变幻和世事沧桑的她,3岁时开始读古诗,6岁时开始读《论语》,9岁时考入笃志小学,17岁考入辅仁大学,那个年代时局动荡,父亲不在身边,母亲也因病去世,她只能与伯父、伯母和两个弟弟生活一起,情感的困顿和家庭的变故,没有击跨她。</h3><h3><br></h3><h3>她说:“我是一个经历过不少坎坷的人,是古典诗词给予了我生活的能力,更是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从而催发出她生命力极强的创作欲,写出了大量诗词。</h3><h3><br></h3><h3>四年后,大学毕业的她先后在多所中学任教。1948年结婚后随丈夫迁居台湾,1954年又重返教师岗位,在台北二女中任教,并被多所大学聘为教授。1966年被台湾大学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h3><h3><br></h3><h3>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h3> <h3>在外颠沛流离30年的叶嘉莹,1974年终于能够以探亲旅游的名义重返大陆,回到只能在梦里相见祖国母亲的怀抱,她激情洋溢,深情写下2700写的长诗《祖国行》写尽她前半生的笑与泪和回到家乡似真如梦的激动心情。</h3><h3><br></h3><h3>整首诗中,回国时是:“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回到家时是:“床头犹是旧西窗,记得儿时明月光,客子光阴弹指过,飘零身世九廻肠。”看到国家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时是:“一从解放喜翻身,永贵英雄出胜陈,老少同心的胜利,始知成败本由人。”还是“捕鱼滩上设鱼梁,种竹江干翠影长,艺果山间垂柿柚,此乡生计好风光。”读来字字珠玑,声声悲怆,字里行间全是血脉相连的牵挂和不舍,她的心从来也没有离开过。</h3><h3><br></h3><h3>1977年她再一次回国旅游,听到导游在每一处景点背诵古诗词时,她的内心被汨汨涌动的诗情所淹没,她知道中华的诗根还在,诗情犹存,由此她萌生了回国讲学的想法。 </h3> <h3>年轻时的叶嘉莹</h3> <h3>可以聆听叶嘉莹对古诗词风趣、贴切的、生活化的讲解,使我在辞典之外,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诗词世界,简单、明了、清晰、高洁,于这个喜欢古诗词的人而言,我是幸运的。1979叶先生开始利用每年假期回国讲学。</h3><h3><br></h3><h3>三十多年来她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进行过讲授,喜欢她讲座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十七八岁的青年。全被她的才华所吸引,被她那颗传播中国古诗词的不老诗心所俘获,每次讲座都鸦雀无声坐无虚席。1991年叶先生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h3><h3><br></h3><h3>199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与叶先生合作建立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br></h3><h3><br></h3> <h3>近闻叶嘉莹于去年为南开大学捐款1857万元,今年又捐款1711万元,全部用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她的口中,这是在完成“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一点愿望,在我眼里她精神和思想境界已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已然是我不可企及的仰望。</h3><h3><br></h3><h3>十年来听过无数次她的讲座,眼见她的黑发变白发,光洁的皮肤也显出了岁月的刻痕,不变的是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对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不改初衷。“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这首诗叶先生写于16岁,她用一生的执着回答了“何以度苍生”。</h3> <h3>有人说“孤独是生命的常态”。我想说,被叶嘉莹先生的这束光照亮,孤独又何访!每每在萎靡蹉跎时,会于某一个时刻,看到叶嘉莹先生手执书卷,身披岁月的霞光,步步如诗,衣袂生香款款走来,随即,我便于诗词的彼岸,度上她开辟的精神净土,在时光幽远中,感受她“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饮。”和她“一世飘零感不禁,重来花底自沉吟。纵教精力逐年减,未减归来老骥心。”中的起伏跌宕与挣扎从容,触摸它苍白发丝间和生命褶皱里浸润心灵的美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