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人的审美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审美取向。
但有一些发自骨子里的喜欢的感觉,是伴随终生的。
人生就像一篇乐章。也由轻柔,激昂,舒缓,热烈等各种曲调组成。于我而言,喜欢江南侬语,婉约曲转的小调。让人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便软了起来,在舒缓中渐渐地意乱情迷。亦喜欢像草原般辽阔,空灵的虚幻。
但这终归是阶段性的调味品,发自内心,震憾灵魂的,终生都抹不去的挚爱,还是来自黄土高原的《信天游》。
我始终认为,《信天游》是一种呐喊。一种痛的呐喊,一种爱的呐喊,一种不服输的呐喊,一种心灵的呐喊,一种生命的呐喊⋯⋯更是一种原始生命的冲动。是不加修饰的,原生态的,本真的生命状态。
对于黄土高原,之前的日子,是一间接的爱。自从去年见过,便真切的爱上了。爱她的厚重,爱她的苍茫,爱她的沟壑,爱她那高亢,激奋又带凄凉的《信天游》。
如是,一次二次,明年准备再次去亲近这令人迷恋的黄土高原。
人都是有审美疲劳的,对于黄土高原,我不知会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但起码现在,我仍然深深地爱着她。
这次在清涧写生,写生基地的主人之一贺开讲过一个小故事。北京的一位画家来到此地写生,常常控制不住的大喊大叫,激动的又唱又跳。贺开一直默默无语地跟着画家扛画框,搬画具。有几次这画家不理解贺开的沉默不语,时不时的问一句:你为什么不激动?贺开开始只是笑笑,被问多了,便说:我从一出生便见这山这壑,已经见惯不怪了。
我曾独自审视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喜欢高土高原?我想,山高壑深是一方面,重要的应是她沉重的历史积淀。厚重的土地才能留下历史的印痕,历史的印痕又丰满着厚重的黄土。就像延安的甘泉大峡谷。亿万年的积淀,久远的地壳运动,亿万年的岁月洗礼,风霜雨雪的雕琢,才形成了如今美伦美奂的峡谷奇观。唯有厚重,才有深奥。唯有深奥,才会产生厚重的美。
我和春明弟有一共识,那便是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能感受到远古的气息。我一直怀疑,人类是在建设文明还是在破坏文明?我总觉得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太多了。古代哲人说,人和自然的最佳状态是天人合一,我深以为然。
这次陕北之行,画了一些旧窑洞,它们都错落的散布在高坡深壑之中。上天赐与了这方百姓厚土,百姓就在这厚土中生存,繁衍。延续了生命,创造了文学与艺术。喊出了千年不衰的《信天游》。
蓝天、厚土、高原这亿万年形成的自然之态。孕育了她的子民,孕育了博大深厚的文化,她的厚重,她的魅力,她的质朴,她的沉静,永远是我的心中挚爱。<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以下为此次陕北之行的写生作品,是为爱的记忆,或是爱的结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