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0月4日,在举国欢庆祖国70华诞之际,天津16中(耀华中学)报务组的同学,进行了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聚会。虽已是古稀之年,但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忆往昔,聊今朝,感慨万千!大家的共同的心声是:友谊地久天长!</h3> <h3> 无线电报务,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通讯作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描述得真真切切。隐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身处战斗前线的指挥员不断把情报、战况经报务员之手,通过电波这个空中桥梁发送到我党我军最高指挥部,指挥部则利用这些情报、战况,运筹帷幄之中,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天津耀华中学就有一个培养报务员的课外活动组织——无线电报务组。<br> 16中无线电报务组历史悠久。下面是一幅拍摄于近60年前,1960年暑假报务组培训时与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合影。今天参加聚会的报务组成员,那时还是一群天真烂漫的青少年。</h3>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报务组创建者之一蔡性惕,1956年——1959年在16中学就读,属59届高中毕业生。这是他大学毕业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参加聚会的张圣洁看到蔡性惕的照片,很动情地说:“真是太好了,让我对上了号。我是1957年上的初中,1958年进的报务组。好像是在第一教学楼的物理讲演室(阶梯教室)里,就是蔡兄讲的话。他面带微笑,慢慢悠悠说的“开会的场面历历在目,校长的讲话言犹在耳”,大家都笑了。我觉得很有文采,讲的这么有意思,因此记忆至今。”</p> <h3> 16中(耀华中学)无线电报务组,当年在天津市国防体育运动界那是赫赫有名,多家报刊进行了大量报道。</h3> <h3><br> 下面是沈忠如同学发来的珍贵剪报资料。这些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文字、照片资料,见证了当年16中学无线电报务组在天津市(河北省省会)和河北省竞赛中的辉煌战绩。</h3> <h3><br> 1959年:我16中同学沈忠如创造了天津市无线电报务短码、长码、字码三项男子组收报记录。 1959年8月15日至 20日,在河北省收发报竞赛大会上,沈忠如以短码收报220字的速度打破全国纪录。 1959年12月举办的天津市收发报竞赛中,沈忠如以每分钟220字的速度,获得第一名,平他自己保持的省最高纪录。贾云年获第二名。<br> 1960年7月,在天津市“两万人无线电通讯竞赛”中,沈忠如夺得个人全能冠军。 1960年,沈忠如创造天津市男子组长码150字、短吗220字、字码160字最高纪录。</h3> <h3><br> 1961年沈忠如创造了天津市无线电报务短码、长码、字码收报最高纪录。 1962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上学的沈忠如获得学校举办的报务比赛总分第一名,短码收报速度达到每分钟210个字报务运动健将标准。</h3> <h3> <br>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1962年9月19日颁发给李锦莹的国家级无线电报务三级运动员证书。证书表明:李锦莹在1962年8月17日在 市无线电报务竞赛 运动会上收 200发81.3的成绩。</h3> <h3><br>下面是李锦莹获得奖章:第一枚是锦莹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纪念章;第二枚是打破河北省纪录的新纪录奖章。</h3> <h3><br>这是打破天津市纪录的奖章(正、反两面)。</h3> <h3><br> 1962年8月19日《天津日报》以《中学生无线电收发报比赛结束 李炳育、张圣洁刷新三項市最高紀录》为题报道说,本市中学生无线电收发报比賽经过两天的紧张比赛,已于十七日结束。在长码收、发报,短码收、发报,字码收、发报六个項目比赛中,刷新了三项全市最高紀录:十六中学的李炳育以每分钟一百五十字的速度打破了女子字码收报全市最高紀录;十六中学的张圣洁分别以每分钟七十八点四字、一百零六字的成绩刷新了长码发报和字码发报的全市最高紀录。 参加这次比賽的有十六中、女一中、四十二中、河北大学附中、三十中、九十中等六个学校的三十四名运动员,十六中、四十二中分获团体第一、第二名。获得男三名的是:十六中学张圣洁、李锦莹、翟君鹍,全能前二名的是:十六中学的田立林、李炳育。 这天报纸同一版还刊有通讯《电波的纪录》,专门记述李炳育破纪录得冠军的事迹,并刊有李炳育参赛时的照片。</h3> <h3> 翟君鹰以优异成绩,荣获1963年无线电收报锦标赛男子全能第二名。</h3> <h3><br> 下面是1963年拍摄的照片。 前排左起:李锦莹(已故)、李炳育;后排左起:田立林、翟君鹍、张素曦(时任河北省体委主任)、张圣洁。 </h3> <h3><br> 下面这幅照片是李炳育、翟君鹍等五个同学与河北省、天津市两级体委主任领队教练员的合影。当时这五位同学是作为河北二队参加全国无线电收发报锦标赛的。他们是参赛选手中仅有的业余选手,而且都是在校中学生,年龄又小,所以领导们非常重视,特意与他们合影留念!<br> 照片中后排右一是天津市体委肖林榕教练。天津16中报务组的发展和成长,离不开他的训练和帮助,大家难以忘怀。</h3> <h3> 下面的照片是领导们与河北省一、二队全体队员们的合影。16中的五位参赛同学悉数在场。<br></h3> <h3><br>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匆匆数十年弹指一挥间。 相隔半个多世纪的相聚,同学们的容貌改变不少,有的根本认不出来了。大家自我介绍,相互指认,热情握手,互相问候,激动心情溢于言表……</h3> <h3><br> 前来聚会的同学们在签字簿签上自己的名字。</h3> <h3><br>大家举杯同庆穿越时空的相聚</h3> <h3><br>大家满怀激情喜笑颜开</h3> <h3><br> 大家相互拍照,留下这难忘的时刻。</h3> <h3> 刘佩雯手工编织许多精美的彩色水杯套,作为礼品每人送一件儿,使参会者心里暖洋洋。</h3> <h3><br> 热心肠的李红原为参加聚会的同学每人购买制作了一条鲜红色围巾,上面书写着“红色电波”、“耀华中学无线电报务组”字样,佩戴起来精神焕发!</h3> <h3> 报务组老同学杨作利,身在上海没能参加聚会,特发来照片和对大家的问候。他说,这是今年和运十飞机的照片。运十飞机当年研制成功了,后因种种原因下马了。现在我单位(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正在研制C919大飞机,今年国庆有模型通过天安门。C919成功上天了,正在试飞。 他回忆说:当年运十飞机是五人机组制,其中有一个通讯员,兼报务员。有一次在驾驶舱里,我看到通讯员位子上的发报键,不由自主地上去就“敲”了起来,通讯员看到了很吃惊,他说:“行呀,杨工(我当时是试飞工程师),专业水平呀”,我只好说:“小时候练过”,内心很自豪!</h3> <h3><br>这是通过天安门广场的C919大飞机模型。</h3> <h3><br> 田林立回忆说: 我们的报务组是为部队和祖国建设培养后备力量的。据我所知,李博同学,李赞欣同学(可能还有其它同学)都因会收发报而参军当上了通讯兵,李锦莹同学在远洋轮上从事无线电通讯工作…… 据张圣洁同学回忆,天津16中学报务组为部队和军事院校输送了人才,如杨作利、张秀芳、李博、李赞欣等人;为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输送了人才,如沈忠如、孙毓星、田立林、关慧洁、贾云年等人,成为国家各重点学校的骨干,为各校的无线电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为省、市无线电事业输送了有生力量,如沈忠如、贾云年、李博、田立林、李炳育、翟君鹍翟君英兄弟、李锦莹和张圣洁等。报务组成员走上社会后,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出了贡献。<br><br></h3> <h3>聚会上,同学们深深怀念逝去的报务组成员。</h3> <h3> 席间,孙毓星拿出一本厚厚的名为《悲壮的历程》的书。这是一本怀念贾云年的书,由贾云年的爱人,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出版的。贾云年曾获天津市无线电报务竞赛第二名。</h3> <h3><br>孙毓星饱含感情地向大家介绍贾云年的事迹。</h3> <h3><br> 这是贾云年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全家福照片。他多年从事地震预测研究,唐山大地震第二天牺牲在地震现场。 沈忠如同学回忆说:贾云年和我同班,是报务组的。我和他在高二时去天津体院集训备战全运会,后因故取消,回校后跟原班上高三。他曾代表天津参加河北省无线电收发报比赛,成绩优异,创河北省纪录。 贾云程说,三哥贾云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和他的同班同学,也是他的爱人陈非比一同分配到地震战线上工作。开始在云南地震局,后来调转到河北省地震局。他们的工作艰难困苦,异常危险,工作中充满了挑战。一线考察,爬山越岭,严寒酷暑,观察大地的变化,是他们日常的必做的功课。他很英勇地献身在他所钟爱的地震事业上。贾云年离开我们43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他的妻子陈非比如今仍然活跃在地震战线上,牢记使命不忘初心!</h3> <h3><br> 孙毓星在唐山大地震遗址的纪念墙前,向贾云年敬献鲜花。</h3> <h3> 同学们说,我们报务组已知有五位好兄弟、好战友离开了我们。他们是蔡性惕、贾云年、陶振明、于兆永、李锦莹。在我们今天欢聚的时候,仍然怀念着他们。不忘他们的音容笑貌,不忘他们为报务组的建设发展做出的贡献,学习他们高贵的人格和品德。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同学们在聚会后的微信中,异口同声:深切缅怀五位好战友!</h3> <p class="ql-block"> 向青春致敬 友谊地久天长!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p> <h3> 参加聚会的同学说,这两天大家都沉浸在这次聚会的喜悦和激动中,更期待未来有更多学友战友的再次相会,愿我们《十六中报务组》青春永驻!祝愿大家都健康快乐!幸福安康!</h3> <p class="ql-block"> 为搞好这次聚会,王梅、方陆鹏、李炳育、翟君鹍等同学进行了精心组织筹备;为制作此美篇,报务组成员提供了大量照片和资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