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文学》海河采风:走过海河那片芦苇坡(齐鲁芽采风三章)

望月文学

<h3>走过海河那片芦苇坡</h3><h3>作者:齐鲁芽</h3><h3><br></h3><h3>“秋高气爽”这个词,用在黄海海滨重镇海河镇乃至射阳县乃至盐城市,显得格外贴切,这里的天格外高、格外蓝,那蓝是透着亮的浅蓝,蓝蓝的天幕中飘着白生生的云朵,大的像遥远的喜马拉雅山,小的像房屋、像河流、像棉垛、像人、像马、像舞龙、像洋洋洒洒的羽毛。乘坐在飞驰的大巴车里,好像飞行在万米上空,一眼望不到边的白生生的云朵,似在飞机上看到的景象,如同抛弃了人间山水世俗,生活在九霄云外,呼吸畅快,心情爽朗,如入仙境。</h3><h3>从海河镇政府出发,说是要去与黄海近在咫尺的丹顶鹤湿地保护区参观,霎时,晴朗的天空却阴沉了脸,凉凉的秋雨绵绵而下,像女人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在车窗外唰唰地响着乱滚。大巴车内喇叭里也传来如泣如诉、悠扬而不失婉转的歌声:</h3><h3>“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h3><h3>这首歌很耳熟,在海河镇下了射阳高铁站,在去星禾湾国际酒店报到的公交车上就反复播放过。这首歌似乎成了这里的专利。早在报名参加《望月文学》十佳作家海河颁奖笔会时,我就好奇地从手机上搜索“海河”地名,无意中搜到了这首歌,歌名叫《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所考察采风的丹顶鹤湿地保护区。这里就是这首歌的发源地。怪不得在海河、在射阳、在盐城,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歌。这首歌的播放频率,不亚于游览桂林山水时耳熟能详的歌剧《刘三姐》。</h3><h3>歌中唱到的“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就是30年前曾经来过这块万顷海滨湿地,为治理湿地、孵化和保护丹顶鹤而献身的那个女孩,她的名字叫徐秀娟,牺牲时年仅23岁。她把美丽的年华和不朽的灵魂永远留在了这块湿地,留在了这块湿地上人们的心间。反复播唱《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就是对这个年轻的丹顶鹤保护志愿者徐秀娟最好的怀念。</h3><h3>当来自全国各地30位作家风尘仆仆地赶来采写她的事迹、记录她的献身精神带来的翻天覆地的生态变化时,老天也流下了感伤的泪。</h3><h3>下午二时许,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快要接近湿地的时候,反而雨过天晴。走下大巴,但见雨后的阳光格外明亮,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湿地上格外清新和爽朗,一处处沼泽地水光反照、绿草茵茵、芦苇浩荡,雨水打过的草叶和苇叶上,水晶般晶莹的水珠被阳光一颗颗晒落,不时掉在坡上、掉在水湾里,把本来翠绿的湿地,清洗得似绿毯一样一尘不染。成片成片的芦苇围水而生,丛丛簇簇,摇来晃去,倒影水中。粗壮的苇杆上苇叶随风摇摆,雨水加重了苇棵的体重,致使点头哈腰,把本来抱团取暖的秀秀的芦花,摔得蓬松了华发,纤细而柔顺的一束束芦花,被阳光拽出了绒毛,也随着摇曳的苇杆前仰后合地迎合着,远远望去,似湿地一个个站立的主人,向远道而来的文朋诗友鞠躬问好。</h3><h3>我喜欢这种远离尘世的洒脱和淡泊。喜欢不卑不亢,略有一点点苍凉的景象。密密的芦苇花将滩涂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h3><h3>射阳湿地成片的芦苇丛旁那一株两株的芦苇,生得格外高大魁梧,芦花也格外穗长柔顺,微风吹来,华发散摆,闪着银光,如同幼儿园里孩子们迎宾时手中舞动的花束,五颜六色,红的、褐的、紫的、灰的、白的,使人看得眼花缭乱。这些骄傲的独棵芦苇,不像丛丛簇簇的成片芦苇,团结一致,波浪翻滚,而是挺拔高昂,有居高自傲之势。</h3><h3>原来,这些芦苇之所以稀疏挺拔,缘自芦苇棵下那些散种的西瓜,是沾了西瓜秧肥料的光。有稀疏芦苇的地方就有西瓜缠绕,一片片西瓜生长在芦苇坡,既给湿地带来了绿色植被,也给来湿地参观的人们带来了盐碱地上口感清爽的西瓜汁。在湿地上转来转去的人们,感到口渴难耐,主人招呼摘瓜解渴。我们刚凑到芦苇丛蹲下来选瓜,只听苇丛里扑棱棱惊起三五只丹顶鹤,探着长长的颈项,振翅高飞而去。先前起飞的白鹤,惊动了其他苇丛里散落的鹤群,成群结队的丹顶鹤从广阔无垠的芦苇荡里梯次地跃飞而起,“咕咕”的鸣叫声划破长空,有的沿着芦苇匍匐平行飞离,展翅前行时,只见黑黑的尾羽,看不到长颈,只看到头部那一个个丹顶叠加在黑色的尾部,像一个个古时县官的乌纱帽,翩翩而去;有的伸着长长的细腿,摇晃着羽翅,向高空冲刺,一只、两只,逐渐成行成对,结伴起舞,舞姿柔美而迅速,不时发出长鸣声,鹤鸣声抑扬顿挫,似激昂的舞曲,伴随着成百上千的舞鹤逐渐升空,升远,升高,升到了蓝蓝的天上、白白的云里,飞得无影无踪。既然苍天给了它一副翅膀,就让它尽情飞翔吧。心有多大,梦就有多高,能量无止境,谁都无法阻挡它们飞翔的心。</h3><h3>我们抬头久久地仰望着,望眼朦胧,仿佛放飞的一只只翩翩起舞的丹顶鹤,就是歌中唱到的那个女孩,那个坚守湿地誓死无悔的徐秀娟,看到她在晚霞映红沼泽之际,为了寻找一只孵化出走的小小的丹顶鹤,不慎陷落进芦苇旁那片似草非草的沼泽地里,静静地沉没在泥泽里,霎那间,人去鹤出,羽化成美丽的红顶素衣的丹顶鹤。随着徐秀娟这个名字的消失,湿地上一只只丹顶鹤成了她的化身,人去了,鹤魂在,全球每年八成在此过冬的丹顶鹤,大部分把生态优美的海河、把射阳、把盐城作为久居地,成为丹顶鹤的故乡。徐秀娟的魂在,美好的湿地生态就在,与人类和谐共存的丹顶鹤就会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h3><h3>坐在湿地驰骋的电瓶车上,漫步在人造的曲径亭阁里,嬉戏在白羽丛中一点红的鹤群里,那首动人的丹顶鹤之歌在芦花飞雪的芦苇荡里回荡着:</h3><h3>“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h3> <h3>射阳,那一片芦苇滩(散文) </h3><h3>文/齐鲁芽(山东济南)</h3><h3><br></h3><h3>(一)</h3><h3> 一直很喜欢海滨,感受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到过神韵自然与浓郁文化的老淮安,但对于丹顶鹤的故乡——射阳,我却知之不多,便总怀一颗热切向往的心。</h3><h3>  在金秋的九月,我与来自全国各地《望月文学》的作家朋友们,一起踏上了探秘丹顶鹤第二故乡之旅。梦里鹤乡,在我们的期盼中跃入眼帘。</h3><h3>  射阳的天,瓦蓝瓦蓝的,千姿百态的云朵开满了天空。道路两边都是浓绿茂盛的农作物,苍绿的柳树和成片的草荡郁郁葱葱地塞满车窗,好一副江山水乡的美丽景象。这次的采风之旅,我们要探寻的地方是射阳丹顶鹤湿地保护区。也是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发源地。</h3><h3> “走过那条小河</h3><h3>  你可曾听说</h3><h3>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h3><h3>  走过这片芦苇坡</h3><h3>  你可曾听说</h3><h3>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h3><h3>  大巴车里回荡着这首熟悉的歌曲,温婉中带着悲凉,一个女孩的身影随着着凄美的歌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令人不觉感伤。似乎是应景,此时的天气也阴沉下来,车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我们潮湿的心情,走走停停,终于到了期待已久谜一样的丹顶鹤湿地。</h3><h3>  射阳丹顶鹤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海岸湿地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最主要的越冬地。同时,这里也是挽救一些濒危物种的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鹤乐园、中国丹顶鹤博物馆、丹顶鹤驯养中心、宣传教育中心、水禽湖、望鹤亭、海洋世界、蝴蝶馆、鸟类馆等各种野生动物展览馆。</h3><h3>  踏上湿地,雨已经停了,天气渐渐明朗起来。凉凉的风夹着腥咸的味道扑面而来。我人虽刚到,就已经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原生状态。</h3><h3>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成片的芦苇荡。这儿的芦苇荡,热情得很,呼啦啦地涌向我们,和我们山东老家黄河入海口的芦苇荡比似乎矮了些,但颜色苍绿青翠,大概是刚被雨水洗过的原因。看成片的芦苇荡被风一声令下,绿绿的波涛汹涌,齐刷刷地象我们招手,这是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近前细看,窄窄的苇叶间还夹着亮晶晶的露珠,还有的珍珠般闪烁在苇叶末梢,似落非落,让人心生怜爱。</h3><h3>  不一会,夕阳的余晖也赶来了,绿色的波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还有一些稀稀拉拉的芦苇,也对着湖照镜子,自恋自拍着,独自摇曳不肯折腰。</h3><h3>  我是极喜欢芦苇的。尤其是水禽湖边的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绿叶之上,已经长出了芦花,远看是一片雪白,近看却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有奶白色的,有微红色的,还有淡青色的。秋风拂过,柔中带刚,高低起伏的芦苇荡,像划过一排高高低低的键盘。随风飘扬的芦花,是钢琴曲奏出的音符,和谐,宁静,无际无边。</h3><h3>  我喜欢湿地的芦苇,不仅喜欢它的坚韧低调的品性,还喜欢它广泛的药用价值和使用价值。芦苇可调节气候,滋养水源,还可用来造纸和人造纤维。在贫困年代,居住在芦苇荡周边的人们用芦苇编的草帘、席子盖房、铺床,还可编织成各种家用器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片芦苇荡,就滋养着一方百姓。芦苇还可制作乐器,芦笛就是用芦苇的茎杆制做出来的。从“不知何处吹萧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里,我似乎又听到了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幽怨的笛声,穿越历史,仿佛又触动起了烽火台上征人的思乡离绪……</h3><h3>  历史的车轮早已滚滚走远,如今我站在丹顶鹤的滩涂之上,总感觉这儿仙气缭绕,美不胜收,是不是与那个养鹤姑娘的美丽故事有关呢?在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射阳湿地有一位养鹤姑娘,她和仙鹤一样美丽,和仙鹤一样每天来到湖边梳妆打扮。清清的湖水像一面镜子,女孩笑镜子也笑,女孩梳头,镜子也模仿女孩的模样,女孩银铃般的笑声落进湖里,梳落的头发也掉落湖水里,湖就将头发一根根收起,把它变作一条条柔美的水草,看着水草就如同抚摸女孩的秀发,空中的仙鹤纷纷而来,翩翩起舞,它们把优美的舞姿献给姑娘。</h3><h3>  有一个雷雨天,女孩为了寻找一只丢失的丹顶鹤,不小心滑落水中。她拼命挣扎几下,便慢慢沉在了湖底,恍惚中看见一位英俊少年,用一双有力的大手将她托起送上岸。迷迷糊糊中,女孩听到少年说:“我是湖,我喜欢你已经很久了,好想娶你为妻,与你日夜相伴。但是我不能这么自私,你应当生活在阳光下,如花儿一样绽放。”</h3><h3>  清醒过来的女孩,从此后也对湖心生爱慕,天天盼着能和湖结为连理。土地爷路过闻听此事,便来点拨女孩:你若真心爱湖,想和他永远在一起,就变成一种草长在湖边吧。女孩听了土地爷的话,第二天真的就变成了湖边的草,青翠嫩绿,亭亭玉立,和湖相依相偎着,从不分离。从那以后,这里的芦苇和水草更加茂密,越来越多的仙鹤不远万里为姑娘献歌献舞。真实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融为一体,让这片湿地更加心驰神往。站在湿地的高处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芦苇荡,相依相偎的湖水,在蓝天白云下格外让人心旌摇荡,这美景似是牵住了我的目光,再也拽不出来了。</h3><h3>(二)</h3><h3>   我静静地站在芦苇旁,还深深地沉醉在美丽的传说中,突然一阵“扑扑楞楞”的声响,丛芦苇间飞起来。好些只白鹅一样的大鸟,雪白的羽毛,有的颈部和尾部有点点黑羽,头顶都有一抹红。这就是传说中的仙鹤吗?还是神话故事中芦苇仙女和湖放养的孩子?</h3><h3>  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澄澈的晴空下,白云蓝天和呼啦啦一字儿排开的鹤构成一副绝美的画面。它们扇动着翅膀,颈收缩于两扇翼间,脚向后伸,头迅速往前飞着。尤其是头顶的那抹红,分外耀眼。它们也在等待国家检阅吗?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尤其是领头的那一只,分明就是天使的领队,在祖国的蓝天上尽情翱翔。</h3><h3>‌  他们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V”字,高亢洪亮的鸣叫声响彻寰宇,就像西洋乐中的铜管乐器一样,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这声音可以传到几公里以外。只见它们的身影由大变小,最后变成一串标点符号一样淡出人们的视线。朋友们欢呼雀跃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无数的快门在闪动,都想抓住这精彩的瞬间,留住这份美的感动。可转瞬,鹤群就飞入云端,任我们仰望着高空,兀自惊叹。</h3><h3> 除了芦苇荡里飞出的丹顶鹤让人惊喜外,还有驯养中心的丹顶鹤也时常会根据游客的需要放飞,供游人观赏拍照。我看它们都是以家族式的群居方式,一两只或三五只,安安静静的,不问红尘俗事,安闲惬意。看不远处的那两只,羽毛洁白,头顶的一抹红,鲜艳亮丽,它们相依相偎,长长的脖颈交叉,很像一对恋人缠绕在一起,亲昵地说着情话。那三五只的家庭,有的在湖水中照着镜子,有的用长长的嘴巴挠着羽翅,有的在暗自深沉……它们的神态飘逸,不为外界所干扰,这多像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温馨小家庭的模样啊!</h3><h3> 看,前面怎么只有一只?孤单得让人心疼。只见它小心翼翼地踱步,眼睛盯着水面,抬起的脚,慢动作放下,是怕惊扰了鱼儿,还是怕慌乱了水中的倩影?一会儿,它又单腿独立,双翼环抱状,漠视前方。它在沉思什么?它的故乡在哪?在思念着谁?一起同行的倪将军也学着它的样子,作鹤立状,可爱极了。看来,叱咤风云的将军的内心也有童真,有柔软的一面。</h3><h3>  湿地的风凉凉的,不像少女那般的温柔,把芦苇荡和草荡吹得东摇西摆,却吹不凉我们对鹤喜爱的热情。我震撼于丹顶鹤的美丽和优雅,喜欢它们淡泊与宁静的气质。刘禹锡的诗“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写出了鹤的红顶可以与太阳争辉,如霜般雪白的羽毛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丹顶鹤自古都深受人们的喜爱。</h3><h3>  然而,人们常在武侠小说或电视剧里看到,皇帝要处死大臣时,常在所赐的酒里放入“丹毒”,这丹毒就是“鹤顶红”,也是人们认为的鹤的“丹顶”。这种说法我觉得是没有依据的。任何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只要人人都有尊重生命、爱护生态、保护自然的意识,我们不去伤害丹顶鹤,那么鹤的“丹顶”,怎么会成为伤害人的一种毒药呢?可见,有毒的不是鹤,而是利用鹤毒来杀人的人。</h3><h3>(三) </h3><h3> 都说二月八月看 巧云,九月的云朵也真的是绚丽多彩。在蓝天的怀抱里,云儿是被娇宠坏了,那得意劲就是幸福的公主,然而,再美的云朵,都抵不过我想见你的心情。</h3><h3>  徐秀娟,一个被人们传唱了32年的湿地英雄,到底什么样子呢?为了这个答案,我苦苦找寻了这些年,原来,你就在这里……</h3><h3> 在园区的一块空旷地,你和两只丹顶鹤高高地站在台子上,那青春的脸庞上写满了坚毅和执着。我面对雕塑,默默无语,悄悄流泪了。善良的养鹤姑娘,在射阳这片多情的土地上,你从未离去。</h3><h3>  你说,32年来,你活在芦苇荡、柳树下、沼泽地。你的身影,在风里,在湖水里,在丹顶鹤的深情的呼唤里。你陪着这些生灵相互取暖,你和它们一起嬉戏,一起数着流云,一起静待春天!你对抗着风雨,守护着大自然,你和水禽做亲密朋友。每年严冬来临时,你都陪着越来越多的野生种群到此过冬,用你的体温,温暖世界;用你的爱心,传递文明。除了丹顶鹤,还有麋鹿、孔雀、天鹅等各种野生动物。每一个生灵,都是你用生命呵护的孩子。</h3><h3>  我听得入了迷,感觉你那圣洁的形象越来越大,已超越红尘,超越生死,羽化为仙鹤。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你在云烟缭绕的芦苇荡里载歌载舞,在你周围环绕着的,是鹤群,是雁阵,是一群群远道而来的候鸟。你为呵护丹顶鹤的繁衍生息而献身的魂魄,在万顷湿地的芦苇荡里飘飞回旋,不灭不朽。</h3><h3>  播下爱的种子,总会收获肥美的家园。很欣慰如今丹顶鹤的故乡,是如此的生态平衡,自然美丽。秀娟的这种鹤魂,已经成为射阳人乃至所有地球人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心态,精神境界。</h3><h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却想说,金山银山,都比不过射阳鹤乡的芦苇滩。美丽如斯,多情如斯。</h3><h3>“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h3><h3><br></h3><h3>(作者系《望月文学》杂志执行主编)</h3> <h3>    盛产阳光的芦苇坡</h3><h3>  文/齐鲁芽</h3><h3>  爱上一座城是因城里有爱的人,而爱上射阳这片芦苇坡,是因为那首歌。</h3><h3>  </h3><h3>“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h3><h3>  自从望月十年庆典确定下笔会的地点后,《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便在脑中反复播放,直到踏上丹顶鹤的家乡,直到回到家中,直到走进承载笔尖的宣纸里,此刻……。</h3><h3>  </h3><h3> 都说二月八月看巧云,九月的云也是绚丽多彩,可我只想看你。看那还不算苍苍的芦苇,被一场秋雨洗过之后,已经疲惫的叶子又开始吐翠、纳新,迎风摇曳。一缕缕阳光穿过芦苇的缝隙,毫不客气。摇动湖水,拍打红苕,拉伸丹顶鹤的影儿。</h3><h3>  </h3><h3>等不到夕阳西下,等不到夕阳漾红,那一顶顶红盖头,像极了少女羞红的脸。都说丹顶鹤是最忠贞的鸟儿,一生只爱一次,如果一只丢了,另一只一定会抑郁终生。不知道人间有没有这种纯粹的爱情,如果有,我会把遗落在秋风中知己当做神仙,把心中的爱人当做圣洁的莲。</h3><h3>  </h3><h3>  凉爽的秋风吹来,我裹紧了缭绕的心事。也裹紧了对丹顶鹤湿地女孩的思念。射阳的滩涂,射阳的芦苇荡,多像儿时,记忆里家乡的黄河滩边的模样。不卑不亢,葱郁如我,苍凉如我。我喜欢这种远离尘世的淡泊,独守遗落在河海之间的小小辽阔。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点亮,疏密有序的芦花、将滩涂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已成千古绝唱,我想放歌,又无法释怀,只能用心丈量滩涂的浅薄,推敲芦苇的高低错落。</h3><h3>  抬头放眼,澄澈的晴空下, 白云、芦花和映入眼帘的丹顶鹤融为一体,“闲云孤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心境吧。又一群的丹顶鹤飞过,扇动着翅膀,直入云霄。我的脑海在描摹它们的姿势,生怕一声措不及防的响动打碎萦怀千年的传说。</h3><h3>看,那头鹤颈收缩于两扇翼间,脚向后伸,头迅速向前引领,那势头无可阻挡。分明是天使的领队在练兵翱翔,他们也在为国庆70周年阅兵吗?无数的快门在闪动,都想抓住这精彩的瞬间。既然苍天给了它一副翅膀,就让它尽情飞翔。飞过长江,飞过黄河,检阅遍野葱秀,饱览大美山河。</h3><h3>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音乐再次响起,感觉芦塘边、柳树下,沼泽里,到处是那个女孩的影子,她无处不在。好想驾一叶扁舟去追溯芦苇之源,找寻那个女孩的身影,她多像一枝芦苇,柔弱中透着坚强,不管风有多大,从哪里吹来,湖水有多凉。她都在跳舞,都在唱歌,把海河的锦绣,唱给天涯游客,唱成恒古传说。</h3><h3>  圣雄甘地说“一个国家的伟大,可视其如何对待动物加以衡量”,恒古这女孩的故事就是对生命最大的警醒和尊重,她是未了的天涯。</h3><h3>  遗憾的是有多少人能读懂芦苇的柔韧?能读懂苍天的包容?能读懂如何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只有大爱才有大德,舍弃和收获是凡人的语录,只有忘我才能创造大和谐。</h3><h3>  就像歌里传唱的女孩,我希望这首歌也在我家乡唱响。</h3><h3> (本文已刊载于《射阳日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