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八十年代中期一个夏天,十多岁的我来北京旅游,在北京街头见到的时尚:穿着连衣裙的姑娘们头上都裹着一条艳丽的纱巾,红色最时髦。听人说是为了嘴里不吃沙子,保护皮肤。</h3> <h3>近年来因为女儿在北京上学,妹妹一家定居北京的缘故,我和父母来北京的机会明显增多。</h3> <h3>北京对我热情友好,每每以蓝天白云欢迎我。北京的雾霾天我没遇上过,空气也干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向全党同志谆谆嘱咐:“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h3> <h3>说到北京的蓝天白云,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名字:河北塞罕坝。“塞罕坝”是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清朝康熙皇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h3> <h3>导游介绍,清朝自《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接连不断。由于国库空虚,清政府打上了围场的主意。加上后来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h3> <h3> 20世纪60年代初,风沙紧逼北京城。据查,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仅有180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而北京的平均海拔仅40多米。塞罕坝就如房子屋顶最高的屋脊,北京就是院子,如果这个沙源阻挡不住,就相当于站在屋顶上向院子里扬沙子。塞罕坝恰好处在那个能挡沙子的特殊地理位置上。</h3><h3><br></h3> <h3>塞罕坝继续往北,越过界河,进入内蒙的乌兰布统草原。虽然国庆假期期间,退耕还草之后的草原已经一片金黄,但看得出来政策执行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大部分的地方都是枯草,只有极少数地方裸露出沙土。丁导游是河北丰宁县人,长期跑承德~塞罕坝~乌兰布统草原这一线,他告诉我们,草原的的植被叫“豆沙包”,草皮就是包子皮,里面全是沙!试想,如果没有塞罕坝这道屏障,内蒙这边的植被也不会恢复这么好。如果没有植被,这些沙都会扬到北京这座院子里!</h3> <h3> 茫茫塞罕坝,荒原变绿洲。57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如今的1979人,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奇迹。绿色发展终于改变了塞罕坝的面貌,让这里成为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h3> <h3> 看着一排排犹如卫兵的落叶松、樟子松,低矮一些四级常绿的云杉,我心中感慨,这些都是塞罕坝人亲手一棵一棵栽植而成,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将它们养大!车子飞快行驶,排排树木向后掠去,几个小时都没走完这黄色和绿色的海洋。还有一排排幼苗正茁壮成长,想到几年后又是一番郁郁葱葱的景象,不禁想要致敬塞罕坝人的执着和顽强。</h3> <h3>路边野生的沙棘果,也舒展着肥美的枝条,像我们挥手致意!</h3> <h3>同行的一位南方姑娘,因为看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为亲眼目睹这震撼人心的人造“世界奇观”,一路追随至此。据她介绍,这部剧重现了老一代塞罕坝造林人的英勇奋斗史以及三代塞罕坝人,每一代青年的昂扬斗志,以及他们对于林海的向往,对于绿色海洋的执着追求。 我没看过,妹妹说,特别感人。准备回家补上这一课。</h3><h3><br></h3> <h3>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我十月二日到的坝上,三日晚上就遇上了大雨。气温降到零下,顷刻间把游客冻的裹上了羽绒服,还在瑟瑟发抖。好在宾馆里有电褥子。真的无法想象当年的植树人在那种情况下是怎样度过的。</h3> <h3>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无法想象,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是如何扎根在荒漠,一呆就是一辈子!</h3> <h3> 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7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终于将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h3> <h3>如今当我走进七星湖景区路旁的森林里时,厚厚的松针像一款富有弹性的地毯,仿佛踩在云朵上。松果满地,不时有几个胖嘟嘟的蘑菇冒出地面。这里的松树有些年龄了~高大挺拔、肃穆安静……但无声无息地向我们传递着塞罕坝的历史。</h3> <h3> 开始创业阶段,东北运来的苗木根本不能成活。塞罕坝人进行技术革新,发明了遮阴育苗法,并总结出“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体敦实)的树苗成活率高的特点。当第一棵苗成活后,大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后来又革新了机械栽种落叶松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和作业能力。</h3> <h3> 两个故事的佳话。第一个:“六女上坝”:1964年,来自河北承德市的六个女中学生志愿来到塞罕坝林场,用终生不变的行动书写了“六女上坝”的一段佳话。她们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只吃两顿饭,饿了就挺着,渴了就抓把雪。汗水把棉袄湿透了,棉衣结成冰甲,鞋冻成冰坨,走起路来哗哗响。六姐妹上坝三年,一直没有回家探亲。</h3><h3> 第二个:“坚强如钢的领导班子”让人肃然起敬。创业之初,马架子、地窨子搭起来了,大冬天,党委书记王尚海下令:“领导干部睡门口,让群众睡里头!”</h3> <h3>在今天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家喻户晓,它通俗而深刻地讲清了人与自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塞罕坝的故事印证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绿色道理。还有许多像塞罕坝一样的绿色奇迹,正在让古老的中国更加生机盎然。陕西陕北我也听到过无数这样的感人故事。</h3> <h3>三代人三个关键词。第一代塞罕坝人:拓荒。吃尽了人间苦。第二代:传承。护林育林一起抓。第三代:创新。能植的地方都被植上了,更远的高寒地带怎么防止虫害,实施技术突破,是他们要攻克的难关。</h3> <h3>塞罕坝经过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也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所以2017年,塞罕坝林场获得“全球卫士奖”,为其他国家在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做出了表率,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h3> <h3>在中国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不论你是工人、农民、教师,还是潜艇专家了,有了这种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的初心,有了这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信念,什么样的艰险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h3> <h3> 塞罕坝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并且还将持续证明,只有牢记使命,才能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只有牢记使命,才能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只有牢记使命,才能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只有牢记使命,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h3> <h3>时代呼唤塞罕坝精神!需要塞罕坝精神!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潜藏着这种精神。国庆阅兵激发了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正是有无数这样的建设者,才有今天中国壮阔的美丽画卷!</h3> <h3>让我用塞罕坝的美丽秋景再次说明国家精神~塞罕坝精神。作为国庆节我给伟大祖国的一个小小献礼!祖国万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