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br></h3> <h3>虽然正值酷暑,但对于走在百年古树苍翠翁郁的枝叶遮挡下的小道上,心中向佛的我们来说,热又能奈我何?</h3> <h3>小道南邻是一方荷塘。青青池水中一座莲花塔静静挺立。令人惊奇的是塔身莲叶上竟长出了几多纤纤绿草,谁洒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佛曰: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h3> <h3>池中荷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生长,欲与池边古槐一决高下。</h3> <h3>寺门前,游人纷纷驻足留念。</h3> <h3>寺门两侧的白马塑像不由让人想知道白马与白马寺的缘源。据传,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h3> <h3>白马寺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h3> <h3>卧玉佛殿。卧玉佛殿供奉着一尊重8吨、长5米的卧玉佛。这尊玉佛是在弘法寺本焕大和尚及印贤法师的感召下,深圳广州居士捐助,以缅甸精玉雕刻而成。卧玉佛身披金衣,侧身静卧,右手托头,左手抚臀,神态自若。</h3> <h3>大雄殿是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h3> <h3>寺内古树参天,花草生长极为茂盛。</h3> <h3>空海大师。日本佛教密宗的开山祖师。十五岁学习儒学,十八岁进大学,十九岁遇高僧点化开始苦修佛法。公元804年到唐朝留学学佛,遍访名寺,在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惠果大师为师,尽得汉传佛教密宗真传,两年后学成归国。</h3> <h3>泰国风格佛殿是白马寺国际佛殿区内最早修建完成的异域佛殿。</h3> <h3>泰国风格佛殿位于寺院西侧墙外100米处,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时任泰国内务部部长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到白马寺参观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赠送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制贴金佛像,并修建了具有泰国建筑风格的佛殿,1995年工程竣工。</h3> <h3>该殿坐西朝东,建于长27.3米,宽21.3米,高1.2米的台基之上。大殿南北长14.4米,东西宽7.5米,高10米,其廊柱与墙面均用大理石镶嵌,三重檐,顶饰琉璃瓦,具有鲜明的泰式建筑风格。</h3> <h3>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的落成是白马寺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件喜事。中泰两国友好往来历史悠久,两国佛教界的交流连绵不断,泰国风格佛殿的圆满落成,为中泰佛教交流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h3> <h3>印度风格佛殿在白马寺西侧,北与泰国风格佛殿相望。印度风格佛殿于2009年10月落成开光,这座印度白石砌筑的圣殿,穹顶高耸、雕琢精隽。</h3> 龙王护佛像。据说,佛陀初成正果后,用了七周的时间走访了七个不同的地方,在第六周时,佛陀来到目支邻陀龙池边,坐一树下冥思。期间,风雨大作,目支邻陀龙王出现,盘身七匝,以龙冠为盖,来为佛陀遮风挡雨。待风雨过后,龙王又化作人形来参拜佛陀。<h3><br></h3> <h3>缅甸风格佛殿位于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西侧,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整个佛殿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包括大金塔、大佛殿以及博物馆等,其中大金塔是该佛殿区的最高建筑,以缅甸仰光大金塔为“蓝本”。</h3> <h3>白马寺,不愧为"中国第一古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