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辈 不忘初心] 纪念刘志丹同志诞辰116周年

红色篆刻

<h3>红色篆刻 人民英雄刘志丹 (孙力篆刻)</h3> <h3>“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一首民谣唱出了陕北人民对这位伟大军事家的歌颂与爱戴!<br><br></h3><br><h3>他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的“现代侠盗罗宾汉”,他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赞誉的“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他是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心中的“好导师、好领导、好朋友、好兄长”。</h3><br><h3>在33岁壮烈牺牲后,他的家乡以他的名字命名。即便过去了80多年,他的故事仍被传颂,他的精神仍在继承。他就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刘志丹。</h3><br><h3></h3> <h3>刘志丹(1903.10.4—1936.4.14),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h3><br><h3></h3> <strong>今天是人民英雄刘志丹诞辰116周年</strong><strong></strong><strong>纵使他早已离开我们多年</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但他的音容笑貌</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却依然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strong><strong></strong><h3></h3> <h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指引他一生的革命准则;他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为了革命事业百折不挠、艰难摸索;他肩负开天辟地的历史重任,为了战争胜利慷慨赴死、气壮山河;他凭着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一腔热血为陕甘宁边区穷苦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与光明!</h3><br><h3>“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这是毛主席对他的高度评价。</h3><br><h3></h3> <h3>毛泽东为刘志丹题词</h3><br><p data-width="70%"></h3> <h3><strong>【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strong></h3><br><h3>“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宿愿。他从青少年起,就对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十分崇敬。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他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崇尚科学民主,反对封建压迫。他生长在贫瘠落后的陕北,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对旧中国的黑暗状况十分不满,立志救国救民,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社会。</h3><br><h3>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学,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老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24年冬,他毅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决心“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22岁的刘志丹入党后,对新入团入党的同志说:“我们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就要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救国就靠我们青年力挽狂澜。读书要爱国,爱国更要多读书。有了本领,就有了救国的资本”。</h3><br><h3></h3> <h3>刘志丹在榆林中学时期所作的爱国歌</h3><br><h3></h3> <h3>1913年刘志丹芦子沟故居</h3><br> <h3><strong>【投笔从戎】</strong></h3><br>1926年初,他按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决定,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深深地懂得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军队和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我们没有枪杆子,只靠笔杆子不行。结果人家一翻脸,我们就只有滚蛋。”这是他对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严重危害的深刻认识。从此,他更加坚信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为创建党所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 <h3><strong>【坚定的革命信念】</strong></h3><br>刘志丹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入黄埔军官学校学习。大革命时代,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陕甘各地组织起义暴动,成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这期间,刘志丹身经百战,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挫折、死里逃生,率领的部队在重重围剿中屡屡被打散,却又一次次发展壮大。<h3></h3> <h3>刘志丹黄埔时期照片</h3></br> <h3><strong>【渭华起义——刘志丹创建革命军队的起点】</strong></h3><br><h3>组织领导渭(南)华(县)起义,是刘志丹创建革命军队的起点。1928年5月,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同唐澍、许权中等领导我共产党控制的国民党军新编第三旅,与渭华地区的农民暴动队伍相结合,正式宣布起义,公开打出西北工农革命军的旗帜。</h3><br><h3>渭华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我党在国内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敌我兵力悬殊等原因,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唐澍等壮烈牺牲,起义遂告失败。</h3><br><h3></h3> <h3><strong>卓越的军事家</strong></h3><br><h3><strong>【提出“三色论”】</strong><strong></strong></h3><br>1928年冬,刘志丹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到达榆林担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他鉴于当时陕甘地区各派军阀正在竭力扩张势力,即于翌年四五月间在红石峡主持召开陕北特委会议,在会议上,刘志丹强调要开展阶级斗争,展开多种形式的兵运工作,并提出有名的三色主张,创建革命武装。即:<strong>红色,就是建立工农游击队;</strong><strong>白色,就是做国民党军队的工作;</strong><strong>灰色,就是做绿林</strong><strong>土匪</strong><strong>的工作,三种颜色,三种形式要交叉开展。</strong><h3>刘志丹在“三色论”下领导的兵运工作,对推动土地革命战争在西北的开展,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尤其是它为西北地区中共军事统战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中共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骨干,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h3><br><strong>【创造“三窟论”】</strong>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照金革命根据地失陷后,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 <h3><strong>伟大的群众领袖</strong></h3><br><h3><strong>【严治军,明赏罚】</strong><strong></strong></h3><br>刘志丹在指挥作战中,治军严格,赏罚严明。对于作战勇敢、表现突出的指战员,及时给予表彰;对于违反纪律的,不论哪一级干部,都坚决处罚。由于西北红军执行了严格的纪律,从而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他认为,党对人民军队的坚强领导,是红军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使西北红军真正成为了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新型人民军队。<h3><strong>【培养军政骨干】</strong><strong></strong></h3><br>在西北红军建设中,刘志丹高度重视对党的干部的培养训练。他认为,加强干部培养,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在战争实践中摔打、训练干部以外,他坚持开办红军随营学校、军政干部学校,亲自兼任校长,亲手制定教育方针,审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经常给学员讲课。<h3>在他的正确领导和培养教育下,陕甘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军政骨干,后来许多人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栋梁之才。</h3><br><h3><strong>【识大体顾大局】</strong><strong></strong></h3><br><h3>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任务中,刘志丹总是率先垂范,以大局为重,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他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坎坷,几多磨难,多次遭受“左”倾错误的排挤、诬陷和打击,多次被撤职、降职,甚至被关押,特别是在错误的肃反中,他和一批干部被关押。但他对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始终忠贞不渝。</h3><br><h3></h3> 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刘志丹<h3>刘志丹多次告诫受冤屈的同志和西北红军指战员:“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要识大体,顾大局,绝对服从中央的领导,听从中央的调遣”。 在他的带领下,西北红军同到达陕北的各路红军亲密无间,情同手足。</h3></br> <h3><strong>大家的“老刘”</strong></h3></br>刘志丹爱人民,人民也深深地爱着刘志丹。他虽然担任总指挥、军长等职务,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刘”。他无论走到哪家老乡的窑洞里,都是往墙根下一蹲,和老乡摆情况、拉家常。他对陕甘边地区的每一条山岭、每一道山沟、每一个村庄都很熟悉,人们称他为“活地图”。只要听说刘志丹的红军路过,沿路群众都扶老携幼出来欢迎红军,看望刘志丹。周恩来曾赞扬说:“刘志丹在陕甘人民中很得人心,确实是群众的领袖。我们的军队和群众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鱼水关系。”<h3> <h3>刘志丹与老乡亲切握手交谈</h3></br> <h3><strong>革命之星的陨落</strong></h3></br>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在山西柳林县三交镇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3岁。当刘志丹牺牲的噩耗传出后,陕北高原为之震撼,陕北人民和战士们都无比悲恸,像失去自己的亲人一样。“沙场喋血报党国,留得万民哭志丹”。1936年,应人民群众要求,中央决定将他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此来永久纪念他。<h3> 1936年4月24日,党中央、中央西北局在瓦窑堡中山会场(即今城关粮站院内)前为刘志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驻瓦窑堡市的各机关、团体、红军部队约三千人参加了追悼大会。1943年5月,又为他举行隆重的公祭典礼,由西北局书记高岗主持,朱德、任弼时、秦邦宪、林伯渠等讲了话,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赠送了白绸挽联。高岗介绍了志丹的生平事迹,林伯渠、张秀山等先后讲话,尔后安葬于志丹陵园内。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陈云、林伯渠等党政领导人均为志丹陵题词。<h3> 周恩来题词<h3> 朱德题词<h3> <h3>彭德怀题词</h3></br> <h3>刘志丹,一个陕北大山里走出来的热血青年,经过榆林中学的启蒙,黄埔军校的熏陶,大革命的洗礼,渭华起义的锤炼,兵运工作的磨砺,使他成为了一个意志坚定、经验丰富的职业革命家。他为了根据地建设,为了红军发展,为了党、国家、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h3></br><h3>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在中国革命的大舞台上,书写着不朽的传奇!</h3></br><h3> <h3><strong>热血忠魂刘志丹</strong></h3></br><h3><strong>百折不挠美名传<br></br></strong></h3></br> <h3><font color="#010101">(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