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语文深度阅读与作文教学研讨会有感

丹桂

<h3>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9月20日下午,我们如约相聚在美丽的泉城------济南,参加初中语文深度阅读与习作教学研讨会。第一次领略初中语文大师的课堂与思想,原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习作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习作有异曲同工之妙。</h3><h3> 这两天的研讨学习,无论是名师专家充满智慧彰显个性的精品示范课,还是他们充满理性思考的学术报告,都让我再次领略了学习语文的新视角、新高度……</h3><h3> 深度阅读与习作教学研讨的第一天,我们聆听了吴丹青与赵富良两位老师的课例与专题报告。</h3><h3><br></h3> <h3>  吴老师的课堂是诗意的,她自己轻轻柔柔地读诗,带着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诵诗,运用听写法领孩子们背诗,教孩子们学会学听、学说、学写。她对课文的解读,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且都扎扎实实,驾轻就熟。</h3><h3> 吴老师也是一个有诗意情怀的语文老师。吴老师在课堂上调侃说,没有点诗意情怀的语文老师不是好语文老师。“人没有馒头吃会死,有馒头吃不读诗是一种死法。”吴非老师的话也是告诉我们,读诗写诗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h3> <h3>  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钝,走向精致、高雅、聪慧的生活。</h3> <h3>  教育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老师首先需要有这样的情怀,才能影响孩子有这样的情怀。语文老师尤其需要这样的情怀。语文老师要读诗,写诗,并教会学生读诗写诗。</h3><h3> 诗歌要教朗读。声音是能够表意的,语文老师要有朗读的能力。听写法朗读,可以让学生更投入的听读理解一首诗。其次,教品位。教联想,想象。</h3><h3> </h3><h3><br></h3> <h3><br></h3><h3> 下午 ,赵富良老师的作文课堂实例和报告,不管是对小学习作还是中学习作来说,都非常有指导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教学中的第一步就是要"趣教",激发起学生写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自然就能够"乐写”。</h3> <h3>  研讨会的第二天,是名师专家黄厚江和程翔的课例与报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黄厚江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儒雅温润,他的风趣幽默,他课堂上的小细节彰显的大智慧,都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h3><h3> 课堂伊始,黄老师就和一群孩子逗乐――给课文中的猫起名。在引导学生起名字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抓住猫的特点,并且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咬文嚼字,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强调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把知识点无痕化,让学生心领神会。大智慧,由此处可见一斑!在启发孩子们探索文中三只猫的关系时,黄老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事例让孩子们去思考,幽默诙谐的语言,带给会场阵阵掌声,在这笑声里,孩子们收获的是知识。老师们看到的是大师的教学智慧。一节课,在说说笑笑中开始,又在说说笑笑中结束。留给孩子们的,是在快乐中学会读书;留给我的,是对大师的敬仰,是对自己的反思。</h3> <h3>  两天的研讨学习,紧凑忙碌而又充实,各位名师教学理念先进,文学素养深厚,为我们呈现的智慧课堂对解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借鉴。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此行学习收获,我们将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