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滦州古城州城图</h3> <h3></h3><h3>滦州 </h3><h3>上溯三千六百余年,商汤封孤竹,城池在黄洛。史载:“黄洛城滦州,盖今州治也”,也就是现在的滦州老城。公元923年,契丹天赞二年,始建滦州,距今已有1095年的历史了。自建州起,现在的唐山五区、十县,均为滦州的属地、辖区,可以说,区域广泛,历史悠久。</h3><h3>滦州古城有四条大街,二十八胡同。四条大街是,阁上向东为御滦街;向西为迎恩街;向南为安岩街;向北靖远街。东门原名“御滦门”;西门原名“迎恩门”;南门原名“安岩门”;北门原名“靖远门”。有“四门不显,两街不对”之说。门洞高约7米、宽约6米、长约15米,青石铺地,威严深邃,车轮碾过,隆隆作响,令人肃然。四门之外有月城,也叫瓮城。滦州古城月城半径30米左右,均为半圆形,成半月之势。月城与主城一样,马道畅通,守护城防与主城互为犄角,既能瓮中捉鳖,又可双层布防。民国后几经战乱和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只有南门西门还有些旧迹。</h3> <h3>本人拍摄的图片为震后重建老城。</h3><h3>滦州老城城内以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的交汇点“阁上”为分界点。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为分界线,把城内分成四个街村,东南部分为一街,西南部分为二街,西北部分为三街,东北部分为四街。居民分为农业和非农业。各街村农业有生产队大队委员会,非农业有居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各街村由几个胡同组成,一街南北胡同有东马道胡同,朝阳胡同。东西胡同有玉石井胡同。二街南北胡同有沙子胡同,牛角胡同。东西胡同有冯家胡同,箭杆胡同。三街南北胡同有官学胡同。东西胡同有后营房胡同。四街南北胡同有北马道胡同,仁义胡同。东西胡同有后宅胡同,狮子胡同,二道胡同,觀胡同。这些奇怪的胡同名的背后应该都有一个故事。县城四周有南关村、北关村、西关村、东关村。东关村由于百年前德国人为修建滦河大桥,不顾后果的炸掉了滦河西岸的“独石山”,致使距县城五公里的河床西移到城边。桥没修成,反而使东关村被水淹没。东关村的居民搬到北关起名叫北东关村。与城相连的村还有城北的北花园村,崔家坟村,福君庙村,新车站,老车站村。城南的前窑村,后窑村。城西的北菜园子村。</h3><h3>阁上和城内北大街是商业区,东大街是县政府及政府各大局所在地,就是当年杨三姐告状的县衙门。西大街是县委和县委所属各部门及武装部所在地。县医院坐落在四街东大街。县一中、城内小学坐落在三街后营房胡同。县二中坐落在一街朝阳胡同。大礼堂(戏院)坐落在一街玉石井胡同。</h3> <h3>四街印象</h3> <h3>滦州衙署~杨三姐告状县衙门</h3><h3><br></h3> <h3>滦州县衙,位于河北省滦州市,古滦州自公元923年建州,至1948年,1000多年来一直为地方州郡,1948年至1985年,为滦县县政府所在地。滦州县衙因当年的杨三姐告状而名闻遐迩。由于时代变迁,衙门办公地点迁址,过去的滦州衙署逐渐荒落,衙门办公用的大堂等设施亦被拆除,逐渐被民房所取代。2006年当地政府出资,对衙署大门进行了修缮,呈现出今天的样子—一座衙署的门楼了,为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杨三姐告状</h3><h3>民国初年,滦县某地,地主之子高占英娶普通农家出身的杨二姐为妻。谁知高风流成性,禽兽不如,竟与嫂子做出苟且之事。在此之后,高嫌二姐碍眼,残忍杀妻。惊悉噩耗,杨家母女连忙赶去奔丧,聪颖刚强的杨三姐发现姐姐尸首存有异样,而高家虚与委蛇草草下葬的举止更令她心生疑惑,怀疑姐姐并非急症而亡。与胆小怕事的母亲不同,三娥自幼果敢正直,她断然向县衙告状。高家则买通官府颠倒黑白。万般无奈之下,杨三姐只得赶赴天津告状,势要还苦命的姐姐一个公道……</h3> <h3>鸣冤鼓</h3> <h3>两尊石狮子,警示人寰,以示威武。</h3> <h3>母狮子脚下踩着一头小狮子,表示母仪天下。</h3> <h3>公狮子的脚下踩着球代表权力和统一</h3> <h3>铜制鎏金门钉 </h3> <h3>龙头福</h3> <h3>凤头寿</h3> <h3>石墩</h3> <h3>照壁残石(待考究)</h3> <h3>梁脊神兽</h3> <h3>县太爷家眷住宅</h3><h3>这里应该是县太爷家眷的住宅,以前里面的房子非常漂亮,雕梁画柱,前出廊,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院。<br></h3> <h3>县衙后花园北门</h3><h3>县衙后花园地势较高,叫一篑山。山上有假山、凉亭,那是供县太爷一家享乐的。</h3> <h3>北马边</h3> <h3>观胡同,据说是因为这个胡同儿早年间有一个观音庙。</h3> <h3>北马道</h3> <h3>仁义胡同</h3> <h3>仁义胡同</h3><h3>清朝年间,在滦县城内东街住着两户人家,西家姓吴,东家姓霍,两家中间是一道火墙。吴家出身绅士,霍家在朝为官。</h3><h3>这年,吴家想盖新房,拆掉一段墙,霍家不允,引起一场官司。知州受理此案,来到霍家。劝霍家给他父亲去信,寻求办法。</h3><h3>霍父来信说“两家争吵为堵墙,让它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哪见当年秦始皇。”</h3><h3>霍家拿信给知州,表示遵父命,让出三尺给吴家。知州到吴家,说明了霍家的决定。并说:“人家让出三尺,你们也让出三尺,留个胡同方便百姓,可否?”吴家欣然同意,于是吴、霍两家中间留下了六尺宽的胡同,知州将其命名为“仁义胡同”,并制匾悬挂以教后人。</h3> <h3>二道胡同</h3> <h3>狮子胡同</h3> <h3>老一中家属院。这里是海阳书院旧址,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3年),为古滦州最高学府。其前身系“横渠书院”,海阳书院一直延续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成为滦中东校区校址。</h3> <h3>街面门市</h3> <h3>印象古城,魅力滦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