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七三团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陆军第二十集团军军史》载明:“步兵第一七三团,原为二十军五十八师第一七三团,其前身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div><h3><br></h3><div><h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南地区人民群众纷纷组织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军侵略。在江阴(简称澄)西乡和东乡活跃着两支颇具规模影响的抗日自卫武装,分别是梅光迪领导的澄西抗日游击队和朱松寿领导的澄东抗日游击队。1938年初,中共上海党组织派何克希、吕平等人与江阴地方抗日武装联系,进行争取改造工作。10月,何克希将江阴地方抗日武装梅光迪部、朱松寿部带往茅山抗日根据地,由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授予“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简称江抗三路)的番号,部队整编成三个连,隶属新四军一支队建制。以梅光迪为司令,何克希为副司令,吕平为政治部主任。不久,陈毅派红军出身的新四军一支队参谋长胡发坚到江抗三路任副司令兼党总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派新四军第二团组织股长徐绪奎任江抗三路参谋长,调第二团政治处主任王赤任江抗三路政治处副主任。并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抽调三人担任各连指导员。江抗三路是苏南东路地区第一支由新四军改编、指挥的地方抗日武装,经过严格的军政整训,很快就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敢打敢拼的抗日新军。胡发坚率领江抗三路从茅山出发挺进武南锡西地区,开辟太滆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新四军主力东进创建前进基地。</h3></div></div> <h5> 胡发坚,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长、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副司令员。1939年3月15日,牺牲于武进洛阳谈家头村。</h5> <h3>1939年5月,叶飞率新四军第六团(第一七二团的前身)东进抗日,在武进南部与江抗三路会合,并改称江抗二路,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总指挥部,由原江抗三路司令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乔信明任参谋长,刘飞任政治部主任。江抗二路下设第一、第二、第三3个支队,江抗三路下设第四、第五2个支队。江抗指战员1000余人进入苏南东路开辟抗日根据地,江抗二路、江抗三路两支新老部队同心合力,并肩作战。江抗三路协同二路重创驻守严家桥的忠救军十支队,歼灭其两个中队;奉命攻击黄埭镇伪警部队,掩护二路一支队夜袭浒墅关,顺利完成任务;鏖战嘉定钱门塘,包围歼灭了已经投敌的国民党顽固派邓敬烈部,俘敌600余人,缴获机枪40余挺、步枪700多支,是江抗东进抗日中缴获武器最多的一次。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直抵上海近郊,威震江南。江抗部队也发展壮大至5000余人,扩编为二、三、四、五路。武器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和加强。<br></h3> <h5> 1939年5月,“江抗”副总指挥叶飞(中)率部活动在阳澄湖地区</h5> <h3>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939年10月,江抗在江阴西石桥进行了整编,江抗二路、四路合编为江抗一团,乔信明任团长,刘先胜任政委;江抗三路、五路合编为江抗二团,徐绪奎任团长,何克希任政委。同年11月,江南抗日义勇军开往扬中,与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江抗一团改称挺进纵队一团,江抗二团改称挺进纵队二团,下设3个营。</span><br></h3> <h5> 在江阴西石桥整编时,陈毅与江抗一团、二团和新四军二团领导人合影</h5><h5><br></h5><h3>扬中合编后,挺进纵队一团由叶飞率领渡江北上,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挺进纵队二团则提前结束整训返回苏南,以江抗二团的名义二次东进,继续征战。江抗二团在苏南积极开展游击战,牵制敌人,保护大江南北的地下交通线,两次飞兵驰援保卫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首脑机关。积极开展税收工作,与敌伪顽军争夺税收,筹集了相当可观的款项,上交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为打破国民党对新四军的经济限制做出了贡献。江抗二团在二次东进期间,曾十二天打了十五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牺牲了2个营长、6个连级干部及100多名战士,全团3个营9个连缩编成2个营4个连。</h3> <h5> 活跃在无锡地区的江抗部队</h5> <h3>1940年6月底,苏中郭村保卫战打响,江抗二团奉命渡江北上增援,离开了征战近两年的苏南地区。7月中旬,江抗二团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第九团,团长徐绪奎、政治委员罗维道。9月6日,在营溪战斗中,团长徐绪奎不幸中弹牺牲,是黄桥战役中我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h3> <h5> 新四军第二纵队第九团团长——徐绪奎烈士</h5> <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第九团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第六团,团长李钟民、政治委员张日清。部队一直征战于苏中东台、兴化、泰东地区,开辟建立苏中抗日根据地。六团三营(营长赵云鹤)在兴化芦洲地区英勇伏击日军汽艇一艘告捷,全歼敌一小队,生擒日寇二名,受到新四军一师二旅旅部嘉奖,授予“打鬼子第一”的奖旗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期间,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主力部队地方化,部队调整频繁,番号多变。1941年8月,第六团一营在二旅参谋长杜屏的率领下改称淮宝支队,武装开辟高(邮)宝(应)地区。淮宝支队于12月29日夜袭高邮临泽镇,歼灭伪军一个连。1942年2月8日,又一举攻克宝应县柳堡镇附近的王通河伪军据点,歼敌一个营,打击了日伪军势力,扩大了新四军影响。1942年3月,淮宝支队奉命调回归建。9月,苏中军区统一整编,各旅保留一个主力团,其他团实行地方化。二旅六团一营改编为苏中军区二分区特务营(营长方铭),二、三营分别与兴化、台东地方武装合编,改称兴化独立团、台东独立团。1944年3月,二分区特务营与东台独立团合编为苏中二分区特务团,团长余光茂、政委张潮夫。10月,改称苏中军区特务二团。1945年1月,特务二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教导旅第二团,团长吴肃、政委杨荣生。原江抗一团——后改称的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老六团),此时被编为教导旅第一团。自1939年11月在扬中合编分别五年后,昔日两支江抗劲旅重又合编于同一部队,继续并肩战斗,不能不说是个历史奇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第一师教导旅挥师南下,改称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教导旅第二团改称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第十一支队,余光茂任支队长,张潮夫任政委。第十一支队进军浙西敌后途中,东渡富春江,在富阳中埠与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第三支队会师,打通浙东与浙西的联系。在天目山第三次反顽自卫战孝丰战斗中,与兄弟部队合力,全歼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6900余人。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经过国共重庆谈判商定,苏浙军区部队6.5万余人全部撤出,北渡长江到达苏北。第十一支队北撤途中,广德县独立团被编入其部。</p> <h5> 1945年5月15日,十一支队到达富春江北岸的汤加埠渡口,连夜组织渡江</h5><h5><br></h5><h3>1945年11月,在苏北涟水,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二十军的前身)成立,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第十一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旅第二团。1946年7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旅二团。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二团。1949年3月,全军统一整编,定番号为第三野战军九兵团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三团。</h3><h3><br></h3><h3>解放战争时期,第一七三团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战功显赫。</h3> <h3>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一七三团随即担任警备上海的任务。8 月起移驻太仓、宝山、吴淞一线进行水上练兵,执行解放台湾的战备任务。</h3><h3><br></h3><h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1月,第一七三团奉命参加抗美援朝,随师赴朝参战,改番号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三团,团长李彬、政委夏期发。先后参加了第二次、第五次战役和华川阻击战、金城地区防御作战等重要战役战斗。1952年10月,奉命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三团番号,驻苏州南兵营。12月,调防浙东担负海防任务,驻余姚等地。1958年8月,调防江苏宜兴。1967年8月,移防浙江杭州,担负警备任务,驻杭州中村。1975年5月,调防河南驻襄城县。1979年2月,在师编成内,配属第五十军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5月,随师归建。<br> </h3><h3>1985年9月,全军体改,改称第二十集团军五十八师一七三团,团长李雨、政委李成星。1998年10月,第二十集团军五十八师精简整编为摩托化步兵第五十八旅。一七三团编制取消,以原一七三团二营为基础组建摩托化步兵二营。营部由一七三团二营营部组建;四连、五连、六连分别由原一七三团二连、五连、八连组建;六连、二机连和二炮连部分保留组建新的连队。一七三团团部和一、三营部以及未保留的连队、直属单位全部撤销。2000年10月,摩托化步兵二营随旅改编为机械化步兵第五十八旅二营。2017年5月,转隶改编为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合成第五十八旅二营。<br><br></h3><h3>从1949年2月全军统编,第一七三团的番号正式使用,至1998年10月第五十八师实行师改旅、撤销团级番号止,步兵第一七三团的番号存续了四十九年。从1938年10月江抗三路诞生算起,则正好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战争年代,一七三团的前辈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战功卓著,英雄辈出。牺牲了众多的革命先烈,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解放战争时期,在莱芜战役中,八连守卫400高地,与敌激战八小时,打退敌七次冲锋,阵地岿然不动,战后被纵队授予“400高地大功连”荣誉称号。淮海战役时,二连率先突破窑湾小东门,立了淮海大战第一战的第一功,被纵队授予“窑湾战斗第一大功连”;五连打进敌军指挥所,俘敌200余人,战后被纵队授予“窑湾战斗第二大功连”。一个团一战打出两个“大功连”,在解放军军史上实属罕见。</span><br></h3> <h5> 包围窑湾镇向敌发起进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窑湾战斗第一大功连、第二大功连锦旗</b></h5><h3><br></h3><h3>抗美援朝期间,该团二营在第五次战役及华川阻击战中,经过八十多天的攻守作战,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全营涌现了四个功臣连队(五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六连荣立集体二等功、四连和机炮连各荣立集体三等功)、三个功臣排、十三个功臣班,二营荣立集体二等功,是二十军在战争年代涌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大功营,被称为“光辉的第二营”。战后,六连三排排长卜广德荣获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二连二排排长马天明、九连三排副排长唐云、五连副排长褚庆然荣获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五连指导员白鹤连荣获志愿军二级工作模范称号。一营机炮连八班长王学才被志愿军总部命名为“二级炮兵英雄”, 八班被命名为“王学才班”。</h3> <h5> 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卜广德</h5><h5><br></h5><h3>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第一七三团随五十八师在五十军的编成内入越参战,在重庆地区执行清剿作战任务。全团有6个连、5个排、22个班荣立了战功,涌现了1名二级战斗英雄——二机连七班长章宪同志(为全师仅有的2名二级战斗英雄之一,另一名是师侦察连六班副班长曾春华烈士)、2名一等功臣等149位功臣。章宪同志在510高地遭遇战中,充分发扬重机枪火力,带领全班经过十四个小时激战,共毙敌24名。战后,章宪荣立一等功,并评为全国二级战斗英雄,七班荣立集体一等功,师党委授予七班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打得准、打得狠”六个大字。</h3> <h5> 二级战斗英雄、一等功臣——章 宪</h5><h5><br></h5><h3>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七三团先后走出了20多位将军(9位开国将军),其中有两任二十军军长(第四任军长余光茂少将、第十一任军长袁家新少将)。回顾一七三团的发展史,有三人不得不提。江抗三路的创始人与领导者何克希,在二十军的三个师创建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58师的前身——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成立时,他任副总指挥;59师的前身——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成立,他是首任司令;60师的前身——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他被派去担任司令。后发展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何克希任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何克希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后调任第三十五军政委,率部攻克解放南京城,是55年开国少将。</h3> <h5> 何克希少将</h5> <h3><font color="#010101">1944年10月,苏中军区二分区特务营与东台独立团合编为苏中军区特务二团时,团长是余光茂。此后,余光茂先后担任苏中军区第四纵队十一支队支队长、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旅二团团长,与张孤梅政委共同努力,把这支部队打造成了一纵的四个主力团之一。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6月至1965年10月,余光茂担任二十军军长达九年之久,是二十军军长职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font></h3> <h5> 原二十军军长、安徽省军区司令员——余光茂少将</h5> <h3><font color="#010101">1944年10月,苏中军区二分区特务营合编上升为苏中军区特务二团时,营长是方铭。早在江抗三路初创时,方铭受上海党组织指派参加改造收编工作,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亲历了江抗三路从地方抗日武装成长为新四军主力部队的过程。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二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组建空军陆战队,方铭被调任空军陆战第一旅副旅长,后任空军陆战第一师副师长、师长,空军第一军副军长,空降兵第十五军副军长、军长。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font></h3> <h5> 原一七三团团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空降兵第十五军军长——方铭少将</h5> <h3>最后再说说全军统编番号后一七三团的首、末任团长。1949年3月,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二团整编为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三团时,首任团长是李彬。这位来自安徽金寨的老红军,从一师作战科长转任一七三团首任团长。他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随后又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12月,李彬奉命提前回国,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二期学习。四年后的1956年1月,李彬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在战役教研室担任教员。1970年4月调任甘肃省军区,历任副司令员、司令员。李彬于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3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李彬于1985年1月离职休养。2007年3月8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5岁。</h3><h3><br></h3><h3>1998年10月实行师改旅、撤销团级番号时,郑家概是最后一任团长。这位1979年11月入伍就在该团大功二连当兵的湖南石门籍战士,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参谋、股长、科长等职。1998年1月被任命为该团团长,他亲历了师改旅的过程。此后担任过五十八旅参谋长、五十八旅旅长、二十集团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2017年8月,他从北部战区陆军参谋长位置上调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参谋长。2011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2019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br></h3> <h3>步兵第一七三团创建于抗日战争初期,在二十军的九个步兵团中,历史仅次于“红军团”的一七二团。虽然番号已成历史,所幸的是一七三团保留的二、五、八三个大功连的红色血脉,仍在第五十八旅二营的建制中得以承续,薪火相传。一七三团的传人正在续写新的历史篇章!<br><br></h3><h3>让我们记住永不磨灭的番号——</h3><h1>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七三团</h1> <h5>(编者注:本篇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热心战友的关心支持,特别是老部队专业人士的指点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搜集历史资料的原因,再加本人水平有限,在编写中有存在遗漏和不妥之处,希望知情者提出批评指正,并请提供相关资料信息,以便及时修正和充实完善。)<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