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听潘彬老师《肖像漫画》课例有感</h3> <h3> </h3><h3> 2019年9月26日,北京西城区在北京市育翔小学组织了全区美术教研活动,内容为当地美术教师与来自贵州的特级教师潘彬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课例展示。教学内容为人美版四年级上册《肖像漫画》一课。潘彬老师的精彩表现震撼了在场所有老师,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堂真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为何这样评价这堂课?这一理念在课堂中是如何体现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潘彬老师的《肖像漫画》,细细品味。</h3> <h3> <b>一、以学生为中心,从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开始。</b></h3><h3>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都是不同的,实践表明,暂时处于落后地位的学生,也有不少特长优势,并具有很大的潜能有待开发,而这样的学生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被误解。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前是人人平等的,因此在任何一个课堂里不应该有“被忽视的角落”或“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一点,在潘老师与孩子的每一句对话中,都充分感受到她对每一位孩子的尊重及鼓励。
</h3><h3>“我要找从来没有当过班干的同学当今天的小组长”。一开课的选组长环节,潘老师就要求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孩子来当今天的小组组长,并用温柔的语言鼓励道“老师是第一次来育翔小学上课,你们是第一次当组长,我们都是第一次,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相信我们都能成功!”这样的共情激励,打动了孩子的内心,给予了这些孩子们前所未有的勇气与自信,这从“小组长”们后来的课堂表现就能看出。</h3> <h3>“我今天有件事要拜托大家”“我需要你们的帮助,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画?”创设情境,递出诉求,把孩子放在和老师对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让孩子有被认同感,激发孩子表现欲望,也就是激发了孩子的学习欲望与热情。
</h3><h3>“这个组能巧妙安排学习时间,太棒了”“他虽然慢,但他很认真”“这个形容太贴切了”“你的线条肯定干脆,下笔果断,太棒了!”“你真不错”“大声回答、自信的标表达自己的观点,太棒了!”“嗯,这个方法真好”“你的问题回答的最多,你有只会老师的特权”“刚刚没被点到的孩子来指挥我画”等等,在潘老师的课堂上,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评价,所有孩子的回答都有相应的反馈,肯定的、鼓励的、引导的,这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所有孩子都有一种被重视、关注、尊重的感受,这样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更愿意去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他们纷纷举手,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课堂参与度,版主孩子们活跃与课堂,促进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有效生成。</h3> <h3><b>二、以学生为中心,从转“教”向“学”开始。</b></h3><h3> 实现从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没有只有学生的教育同样也没有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索性,引导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潘老师的课堂一直在强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但同时也不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带学生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导,有方向的推动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经验积累”,因此,由“教”变为“学”,由“讲”变为“导”,这里,潘老师的课堂设计非常巧妙。
</h3><h3> “老师的打印机出了问题,需要你们的帮助”,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从一开课就开始了。第一环节描画不太清晰的打印图,就是学生在初次体验的过程中去探寻绘画方法,老师在学生绘画同时,轻声强调“捕捉每一边画一边观察,勾的线条是哪一个部分,线条与任务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五官的线条怎样,头发的线条怎样。”“勾好每一根线条,让它足够清楚”,这就是引导、帮助孩子将手、眼、脑各个感官知觉调动联系起来,让孩子一边体验一边对人物肖像五官、绘画技法有一个大框架概念,帮助孩子构建大脑中的肖像画方法意识,引导注意经验的积累。</h3><h3> “有了明星的照片、肖像漫画,怎样才可以把人物变成漫画?这个过程,需要什么?谁来说说?”老师在学生有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紧接着以问题为导向,让孩子去主动探究学习,寻找答案。并给孩子们足够的思考空间与表达的时间,让孩子真正进入思考中,进入课堂中,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评价,“突出特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概的画一画,就是简化”“一看到人就开始画了?”“观察是所有绘画的开始?”“观察哪里?”“对,要学会用精炼的词语表达观点”,这是在孩子的视野和思维中,进行有效利用与指导,发挥老师导的作用,给予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后面“打开书,阅读教材,看看还可以在我们的板书中提炼什么,再加什么?你是否能在书里面找到更多的学习方法?”“按照板书的提示,怎样画?”“你来说,我来画,可好?”“先画哪?”“脸用什么线条?细的?粗的?块面?”“眼睛怎么画?画大点还是小点?”等等,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是在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已然成为课堂的中心,老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l上进行引导,是在帮助其增加学习经验,这时的学生,从体验到思考,再从指导到反思,从自我出发已将学习经验进行了内化,这就是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的过程。这是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中心的理念。</h3> <h3><b>三、以学生为中心,更改课堂教学模式,重建教学理念。</b>
</h3><h3>以往教学设计中,教师总是会想各种出其不意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的新招奇招妙招,而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实际的学习能力。因此,总有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过于饱满,教学流程过于紧凑,教学时间总不够用,为了课堂完整性,孩子们参与的时间不能太多,因此,每个问题只有两三个孩子回答,而大部分孩子都照顾不到;那些因看似以孩子为中心而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却没有让孩子真正参与其中。
</h3><h3>而潘老师的课却不一样。这节课设计虽很简单,没有过多的环节,也没有浮夸的设计,却让孩子们充分沉浸在其中,享受课堂、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也让听课的老师们深深被吸引,不舍得错过半秒。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吸引力,“无招胜有招”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h3><h3> 这节课的结构很简单。一开始的创设情境,请孩子帮忙描画,是引导学生初次体验了人物肖像画的画法,这里降低了课程难度,使孩子在轻松自如的描画过程中,对画人物肖像表现有了初步的体验与感知。</h3><h3> 紧接着,老师乘胜追击,首先以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说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即课题,明确了学习目标;再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借助刚才的体验主动思考、探究问题,解决今天的教学重难点。这里,问题与板书进行有效融合,设计巧妙。“有了明星的照片、肖像漫画,怎样才可以把人物变成漫画?这个过程,需要什么?谁来说说?”本来该是老师通过各种教学环节、手段引导孩子去了解的知识,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抛向学生的简单问题,孩子们在之前老师营造的相互平等、互相尊重、总被认可肯定的氛围中,开始大胆思考,试图从刚才的体验中去寻找答案,思维与体验碰撞火花,各个跃跃欲试,争相表达,而此时的老师并不急着打断孩子,而是慢条斯理,用心倾听每一个答案,并给予相应的回应、分析,引导学生用美术的方式去思考、探究,最后把每个孩子的回答都归纳在黑板上。这时,学生学会了通过观察去寻找答案、学会了用精炼的词语表达想法、找到了画肖像漫画的方法、找到了表现的诀窍。这个设计就是充分将课堂还给了孩子,给足了时间思考、表达,几乎所有举手的孩子都起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并被记录在黑板上,孩子们有了自信,有了成就感,这些记录就成了突破本节课所有重点的利剑,并达到学习目标。孩子主动去思考,在思考中总结规律,了解方法,又让孩子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再一次寻找更多答案,引导学生用已有体会进一步获取信息,这是帮助孩子形成学习经验的过程,让孩子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解决教学重点。</h3><h3> 而后,学生指挥,教师示范,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并进一步验证经验。这里,老师有意将范作画“失败”,是从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及顾全不同层次孩子的角度入手,降低难度,给孩子一个没有美丑,只要大胆绘画的概念,让所有孩子都敢画都能画。孩子的大胆创作,就是在将经验用于实践,帮助孩子将经验与实践画上等号,进行串联,由此塑造能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老师用了自己的“表情包”作为学生作画的对象,即风趣幽默,又贴近生活,也给了孩子敢于尝试的信心。最后,老师的作业展评是本科最大亮点,把孩子的作品形容成老师的”七十二变“,每幅作品都一一展示,并进行简单点评,此时的点评已不是从美术专业的角度,而是老师看到画后的感受,“我这么可爱”“这表情真到位”“这神态描绘得太到位了”等等,孩子们敢于表达,愿意表达,这不就是美术的最高真谛吗?潘老师最后总结了一句,“美术没有对错,艺术从自我表达开始”,升华了整堂课的核心,这不再仅仅是学画肖像漫画的课堂了,更是通过绘画,教学了孩子找到了内心大胆的自己,做自信勇敢的自己!下课时,有个女孩用笔将这句话写在了手臂上,我想这堂课是真正上进她的心里!一堂能真正走进孩子心中的课,怎不是一堂”以孩子为中心“的课?</h3> <h3>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这堂课,潘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在课堂上,教师要做的是把学生推到学习情境中,应当不断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体验中,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应该始终注意让学生参与教学,把学生听讲和动手交织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推在前台,让位给学生,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思维、理念、设计真正从学生着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拥有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的境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