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学农

阳光

<h3> 金秋是迷人的季节,气侯怡人,丹桂飘香,层林尽染;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板栗上市,甜柿压枝,稻谷金黄。</h3><h3> 在这个迷人、收获的季节,受母校盛情邀请,我有幸回家乡参加罗田一中建校八十周年校庆。</h3><h3> </h3> <h3>  当我看到阔别以久变化巨大的校园时,不由回想起在这里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仿佛一下子回到四十七年前。那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终身难忘。我忘不了呕心沥血、无私授教的老师恩情,真诚深厚、朴实无华的同学友谊;忘不了教室里如饥似渴、汲取知识的稚嫩面孔,操场上生龙活虎、你追我赶的娇健体姿,菜地里挥汗如雨、辛勒劳动的年青身影;……</h3> <h3>  我是1966年9月1日从县城关小学考入一中的,入校后不久,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经过动荡的三年,1969年7月初中毕业,同年9月进入该校高中。受当时左的政策的影响,所谓家庭出身不好和家在农村的同学一个未录,结果初中毕业三个班,高中只录取30人。为了使我班满员,学校从初三年级挑选了品学兼优的10位同学,破格跳级到我班,使我班同学达到40名。</h3> <h3>  由于我们上三届的高中同学(俗称老三届)响应号召全部上山下乡,整个高中部只有我们一个班,所以我们一到高中,很荣幸的成为全校同学的学长,一直到高中毕业。</h3><h3> 按照全民皆兵的要求,学校组建了民兵营,按年级编成三个连,每个班为一个排,并按民兵建制番号来称呼班级。因高中只有我们一个班,便与初三年级编成一个连,叫三连四排。</h3> <h3>  为了恢复因文革而瘫瘓的共青团组织,县里决定在我班开展建团试点工作,很快取得了成果。我班王仲群、王立宪、王涛、文丽华和我五位同学的入团申请,经县委组织部下文批准,成为文革后第一批新团员。不久,班上成立了第一个团支部,学校成立了第一个团总支,全县的共青团组织逐渐得以恢复。</h3><h3> 进入高中后,学校教学走上正轨,班主任蔡珠光、余普生老师要求严格,各科老师教学严谨,期中期末考试由开卷改为闭卷,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h3> <h3>  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学校组织我们分几次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学工学农。</h3> <h3>  我们第一次走出校门是12月1日,到大崎卢家冲开展为期十天的学农。我们象军人一样,揹着背包,拿着行李,在工宣队(当时学校驻有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老刘同志的带领下,经城西界河、浠水团陂、三里畈尤河咀、大崎李婆墩,一路跋山涉水,步行了大半天才到目的地。</h3><h3> 卢家冲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背靠卢家山,面朝冲畈田,一条小河从塆前静静的流过,恬静安祥,富有生气。这里还是一个知青点,有五位武汉知识青年就下放在这里。</h3><h3> 按照同吃用住同劳动的要求,我们被安排住在各农户家,分派到各农户家里就歺,称为“吃派饭”。每歺饭按政策付一角二分钱、半斤粮票。那时是计划经济,物价、工资水平都很低,粮食定量。我们每月粮食定量33斤,因为是长身体时期,比干部要多6斤,下乡劳动期间的不足部分,由学校报批补给我们。</h3><h3> 当天晚饭后,当我们摸黑经过住家堂屋时,涂国华同学一不小心跌到阳沟凼里。在农村老屋的天井下面,一般建有连接暗剅的水池,称为阳沟凼,用来接排雨水。当时幸好阳沟凼没水,但涂国华的前额不幸磕了一个血口子。我赶紧帮他上药,并在头上用纱布很夸张的打了一个大大的补巴,第二天成了大家的笑料。</h3><h3> 冬天的卢家冲天气较为寒冷。清晨,田野上打了厚厚的一层霜,白茫茫一片,就象下了一场小雪。远处,长在田埂的木梓树上色彩斑斓的树叶荡然无存,只剩下脱掉外壳乳白色的小果实,一簇簇的挂在光秃的树枝上,好似朵朵白花,在北风中绽放。</h3><h3> 早饭后,我们冒着北风,踩着霜冻的湿地,参加清塘劳动。</h3><h3> 清塘是农村冬闲时的必修课。通过清除水塘里的淤泥沙,整修塘剅和塘坝,既有利于蓄水抗旱,又加固了水塘,挑出的塘泥可做肥料改良土壤,一举数得。</h3><h3> 我们的任务是挑塘泥,将塘泥一担担从塘里挑到塘外的田地里。对我们来说,这是重体力活,一担湿塘泥本身就很重,没挑几担,土箢上沾了厚厚一层泥,担子就更重了,而且挑重担走的是上坡路,格外吃力。尽管如此,同学们热情很高,干劲十足,不叫艰难,直到收工。</h3><h3> 在此期间,我们还到武汉下乡知青点参观,了解他们劳动生活情况,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看他们用铁罐吊锅煮饭炒莱,跟他们一起上卢家山捡柴。</h3> <h3>  第二次学农是在1970年6月初,地点是大河岸。同上次一样,我们揹着背包步行到目的地。</h3><h3> 我们这次被安排在巳放农忙假的大河岸中学住宿。因女同学害怕,大家睡在一个大教室里。同学们把课桌当床,用床单在教室中间拉了一道帘子,带队的工宣队同志睡在靠近床单地方当警卫,男女同学分睡在帘子两边。可能是第一次过这样的集体生活,大家感到新鲜、兴奋,很长时间没睡着。同学们有的讲故事,有的说笑话,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记得文丽华同学讲了《一双绣花鞋》的惊险反特故事,吓坏了一些胆小的同学。</h3><h3>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来到学校附近的生产队割小麦。同学们顶着六月骄阳,不顾天气炎热,手握沙镰,弯腰一把把的将小麦割倒,又转身整齐的舖在身后。不一会儿,大家汗流浃背,腰酸手软,有的同学甚至不小心把手割破了,但仍一声不吭,坚持劳动,努力完成每天的割麦任务。</h3><h3> 在劳动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次,我们在一片梯地分工包块割麦,男同学李伟建和女同学周玉珍、方勇负责一块长条麦地。快割到地头时,突然传来周玉珍震耳欲聋的一声大喊。大家抬头一看,只见周玉珍把沙镰一丢,起身往回跑,紧接着方勇也丢掉沙镰跟着跑。最搞笑的是李伟建,听到大喊后,起身回跑了一步后,又停住转身很疑惑地看了看周玉珍割麦的地方,但很快丢掉沙镰往回跑,比两位女同学跑得更快,直跑到二十米外的地头。这时李伟建问周玉珍:“是不是一条蛇?”周玉珍气喘吁吁十分惊恐的回答说:“好大一条毛虫!”随后,大家跟着周玉珍去看,只见叶片上爬着一条很小的小毛虫。同学们笑了,李伟建傻眼了。大家笑李伟建被一条小毛虫吓跑了,更佩服周玉珍穿透力极强的大嗓门,把天不怕地不怕的李伟建震住了。</h3><h3> 我们这次下乡劳动正赶上青春不接的春荒时期,大河岸又是上年特大洪水的重灾区,不少地方粮食减产绝收,虽然国家补助了救济粮,但杯水车薪,原有的口粮早巳吃完,只有刚刚收割早熟的大麦。尽管口感不好,吃起来满嘴跑,难以下咽,但大家十分体谅农民的艰辛,亳无怨言。就这样,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七天的劳动任务。</h3> <h3>  县机械𠂆是罗田最早的县办国营工厂,位于城东效的山脚下,主要生产小型农业机械。我们第一次学工就在这里。</h3><h3> 来到工厂后,同学们被分到各车间,跟工人师傅一对一的学习技术,有的学车工、铣工、钳工,有的学做模具、翻砂。我被分到炼铁炉,跟一个高个的师傅学习炼铁。炼铁是机械加工的基础工序,炼好的铁水用来浇铸铸件,铸件经过加工、装配,最终成为合格产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劳动,我初步了解炼铁的全过程,熟悉脱硫除杂的步骤,知道什么是“白口铁”、“灰口铁”。其他同学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技术。</h3><h3> 学工期间,同学们每天早去晚归,准时到车间上班,中午同工人师傅一样,在食堂排队买饭,下午同师傅一起下班回家。虽然上班很累,但大家精神饱满,积极热情,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努力把自已融入到工人队伍中。</h3><h3> 学校宣传队在我们学工时,还专门到机械𠂆进行慰问演出。演出是在场外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进行,演出的节目是革命现代京剧样版戏《红灯记》。我班同学柏万里饰演李玉和,孙平饰演李奶奶,王涛在乐队拉二胡伴奏。同学们的精彩演出,赢得了工人师傅们的阵阵掌声和一致好评。</h3> <h3>  我们第二次学工是在县元件𠂆。这是建在机械厂西边山岗上的一个新𠂆,主要生产云母电容器等电子原件。𠂆里青年工人居多,大多是知识青年。</h3><h3> 生产云母电容器的工序并不复杂,先将云母剝成薄片,测定厚度,夾在有小长方型孔阵的宽格里,两边喷上氧化银溶液,通过烘箱高温烘烤,将氧化银还原成银,再切片组装,包裹绝缘塑料热压成型。</h3><h3> 按照不同的工序,我们分配到各车间,跟工人师傅学做电容器。我和李伟建同学分在喷银车间,每天戴着口罩、手套,拿着喷枪,将氧化银溶液均匀的喷在夾在宽格里的云母片上。带我俩的是一位武汉知青,直到现在我还忘不了他那带有浓厚汉腔的声音,“宽格——”</h3><h3> 此外,1971年暑期,学校专门安排我和涂亲民同学到县农具厂学工,跟一位个子不高的打铁师傅学打铁。我俩当学徒的工作是抡大锤,要根据师傅小锤的锤点,将八磅重的大锤稳准的击打在烧红的铁坯上,直到所锻造的器物成型。我俩在炎热的夏天、高温的火炉旁坚持抡了半个月大锤。</h3> <h3>  1972年初,我们高中毕业。因需要在我班招收教师等多种原因,我班提前了一个学期毕业。入校时我班有40名同学,期间有的去当兵,有的去二机,到毕业时只有28名。这恐怕是历届高中毕业生中人数最少的一届。</h3> <h3>  回想起来,学工学农是我们那个年代中学生的一段特殊学习经历,虽然挤占了少量的课堂学习时间,但有失有得。对我来说,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通过到工厂农村的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增加了见识,增长了才干,学到了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宝贵东西。我在与工人农民零距离接触过程中,被工人的大公无私、实干奉献所震憾,被农民的淳朴善良、吃苦耐劳所感动,初步理解“劳动创造财富,汗水带来快乐”的含义。这些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激励我不断成长进步,使我受益终身。</h3><h3> 正因为如此,虽然我班没有出现大富大贵、声名显赫的人物,但都爱党爱国爱家爱事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重德守法,勤恳工作,在各自不同的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无愧的人生。</h3> <h3>  时光茬苒,岁月更迭。</h3><h3> 转眼我们已芳华不再,年过花甲,有的巳远离家乡。但是,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处在什么岗位,到了什么年龄,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段欢乐、纯真、追梦的中学时光,还有那所座落在凤城西北部青山环抱、生机盎然、环境幽雅的学校。</h3><h3> 祝贺母校走过不断进取发展的八十周年!</h3><h3> 祝愿罗田一中青春常驻、再创辉煌!</h3>

同学

学工

我们

周玉珍

师傅

学校

劳动

李伟建

学农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