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第一、格律诗的音节</font></b><br> 我们知道,律诗有严格的平仄规定。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吟咏起来好听。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且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且较短的。(“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平声或仄声。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中交错出现,那就能使声调富有变化,而不至于单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富于特有的审美情趣。<br>格律诗的音节节奏形式,一般是按双音节或单音节来划分的。格律诗平仄组合时,一句诗从前至后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点,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节奏点。<br> 五言格律诗音节节奏常见形式是“二、二、一”,也就是一、二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三、四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最后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五言格律诗三个节奏点分别在第二字、第四字和第五字。<br>如:“潮平/两岸//阔”,<br>“ 海日/生残//夜” 。<br>前句节奏点在“平”、“岸”、“阔”字,<br>后句节奏点在“日”、“残”、“夜”字。 <br> <font color="#ed2308">七言格律诗</font>音节节奏常见形式是“二、二、二、一” ,也就是一、二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三、四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五、六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最后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七言格律诗四个节奏点分别在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子和第七字。<br>如:<br>“千里/莺啼//绿映///红,<br>水村/山郭//酒旗///风。”<br>前句节奏点在“里”、“啼”、“映”、“红”字;<br>后句节奏点在“村”、“郭”、“旗”、“风”字。<br> 其中<font color="#ed2308">五言格律诗</font>的主要节奏点在第二字上,七言格律诗的主要节奏点在第四字上。大家可以读读一下两首诗:<br> 《春望》杜甫<br>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r>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r>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br>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br>《书愤》 陆游<br>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br>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br>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br>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br> <b><font color="#ed2308">二、格律诗音节的平仄要求:</font></b><br><font color="#ed2308">1、</font>本句内平仄相间。<br> 本句内音节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也就是句内“平仄相间”,间就是间隔,相间就是相互间隔。然后才是句间搭配。几乎每句格律诗的单句中,仄音节和平音节都是相间的,即第一个音节是平音节的话,第二个音节就是仄音节,这个规律称之为“平仄相间”。<br>注意:一句诗从前至后每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音节。仄音节和平音节是按偶序字的平仄来确定的;也就是按节奏点上那个字的平仄来确定的。<br>如:<br>“国破/山河//在” 就是,仄音节/平音节//仄音节<br>“早岁/那知//世事//艰” 就是,仄音节/平音节//仄音节///平音节<br>(可以参考第二课讲的“失替”问题)<br> <font color="#ed2308">2、</font>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参考第二课所讲的“对”的问题。)<br> 格律诗上下两句(也称出句和对句)为一联,一联中上下句节奏点平仄是对立的(除首句末字外)。<br>如:<br>国破/山河/在,<br>城春/草木/深。<br>上句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仄”,<br>下句平仄组合为“平平/仄仄/平”,<br>“春”和“破”平仄对立,“木”和“河”平仄对立。<br>如:<br>孤山/寺北/贾亭/西,<br>水面/初平/云脚/低。<br>上句平仄组合为“平平/仄仄/仄平/平”,<br>下句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云”处可平可仄)<br>“面”和“山”平仄对立,“平”和“北”平仄对立,“脚”和“亭”平仄对立。<br> <font color="#ed2308">3、联间邻句平仄相粘。</font>(参考上节课所讲的“粘”的问题。)<br>平仄相粘是指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节奏点平仄相同(除末字外)。<br>如:<br>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r>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r>上联下句“城春草木深”的平仄组合为“平平仄仄平”,<br>下联上句“感时花溅泪”的平仄组合为“平平平仄仄”(“感”字处可平可仄),“时”和“春”的平仄相同,“溅”和“木”的平仄相同。<br>又如:<br>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br>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r>上联下句“水面初平云脚低”的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云”字处可平可仄),<br>下联上句“几处早莺争暖树”的平仄组合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早”字处可平可仄),“面”和“处”平仄相同,“莺”和“平”平仄相同,“暖”和“脚”平仄相同。<br> <font color="#ed2308">4、韵脚分明</font>。下面详细讲一下这个问题。<br><b><font color="#ed2308">第二、关于诗的押韵 </font></b><br><font color="#ed2308"> 一.韵和韵部.</font><br>韵指韵母中不包括韵头的部分,平仄相同,韵母相同、相近的字归并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韵部.如上平一东,73个字.上声六语,50个字.<br><font color="#ed2308">二.本韵 </font>一首格律诗所用韵字均在同一韵部中,即本韵.<br><font color="#ed2308"> 三.邻韵</font><br> 江阳互为邻韵,位置排列上却相差甚远。这是由于语音变化的缘故。我们可以从东冬二韵与江韵中有些字音是相通的这一点上推测出其原来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br>如:鏦、淙、跫、惷等字既为冬韵又为江韵,玒、韸、悾等既为东韵又为江韵,虹字既为东韵又为绛韵(即江韵的去声部)。 <br>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造成的。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br> 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徒令纷纭淆乱。戈载对此深为不满,其所著之《词林正韵》即以《集韵》韵目为本。 <br> 所谓“邻韵”, 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以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br> 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br>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荧”,就是互为邻韵。<br> 这一时期出现了“轳卢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未被正格接纳,将其称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br> 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br>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他1977年出版的名著《诗词格律》一书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上海某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邻韵通押的工具书。<br> <font color="#ed2308"><b>四.押韵(也称压韵.叶韵)</b></font><br> 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放在诗句固定的位置上,一般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和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音节主要元音(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称为押韵。)<br>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但也有少数变格,仄韵律绝例外)<br> 诗词是因为有平仄讲押韵,才产生节奏感和音乐美.没有韵就不能称为诗.即使散文诗.顺口溜也要押韵,不押韵读起来也不顺口.所以说押韵是诗歌的笫一要素.<br> 请注意:新体诗也须押韵.否则难冠之以"诗".<br> 押韵有古韵与今韵两种.古韵,现在大都沿用平水韵,共106部.今韵,指<<诗韵新编>><<中华新韵>>.<br> <font color="#ed2308">押韵方法.</font><br><font color="#ed2308">1.</font>本韵押韵 <br>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所用韵字要在同一韵部<br>(否则为出韵),必须一韵到底,<br>古人不忌邻韵通押,忌通押也只是“试贴诗”“限韵诗”“应制诗”。<br>而且不许通韵。<br><br>七言律绝 <br>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br>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r>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人何处来。<br>一、四句的“回”“来”是平声“灰”韵。<br>第二句的“衰”是平声“支”韵灰” 通“支”。另有“衰”入“灰”韵一说,但字书与《诗韵合璧》未载。<br>唐•杜牧的《木兰庙》:<br>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br>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br>一、二句的“儿”“眉”是平声“支”韵。第四句的“妃”是平声“微”韵。(“支”通“微”)<br> 七言律诗<br>唐•李商隐的《无题》:<br>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园顶夜深缝。<br>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br>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br>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br>一、二句的“重”“缝”是平声“冬”韵。四、六、八句的“通”“红”“风”是平声“东”韵。 <br>宋•邵雍的《插花吟》:<br>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br>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br>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br>酒函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br>一、二、四句的“卮”“枝”“时”是平声“支”韵。六、八句的“菲”“归”是平声“微”韵。(“支”通“微”)<br> <p>明•徐渭的《春日过宋诸陵》:<br>落日愁山鬼,寒泉锁殡宫。<br>魂犹惊铁骑,人自哭遗弓。<br>白骨夜半语,诸臣地下逢。<br>如闻穆陵道,当日悔和戎。<br><br>二、四、八句的“宫”“弓”“戎”是平声“东”韵。<br>第六句的“逢”是平声“冬”韵。<br>押通韵也只是限于“邻韵”。<br>在唐宋人的律诗中很难找到“东”“冬”与“青”“蒸”“庚”通押的律诗。<br> 上面几首诗的作者贺知章、杜甫、欧阳修、徐渭都有能力“本韵到底”,之所以押通韵,也可能是为“意”所迫。<br><br> 清时有人认为押通韵“错韵”。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探春见香菱苦吟“十四寒”韵的咏月诗,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答道:“闲字是‘十五删’,错了韵了!”<br>尽管如此,清诗中也能找到押通韵的诗。<br></p><p>如汪士慎的《绝句》:<br>目眩心摇寿外翁,兴来狂草活如龙。<br>胸中原有烟云气,挥洒全无八法工。<br><br>第一句的“翁”与第四句的“工”是平声”“东”韵,<br>第二句的“龙”是平声“冬”韵。<br></p> <p><font color="#ed2308">4.特殊的邻韵通押.</font><br> 有进退格(一进一退)、辘轳格(双出双入)、葫芦格(先二后四) <br> 辘轳格,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br> 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br> 双进双出,前面一格,后面一格,此起彼落,有似辘轳,五七言律诗中经常用到,故称。 <br> 进退格 两韵并用,一前一后。如唐•李师中的七律诗《送唐介》:<br><br>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br> 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br> 并淤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br>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br>第一联的“难”与第三联的“寒”是平声“寒”韵。第二联的“山”与第四联的“还”是平声“删”韵。(“寒”通“删”)<br> <br>再如宋•戴复古的《庚子荐讥》(其三):<br><br>去岁未为歉,今年始是凶。<br>谷高三倍价,人到十分穷。<br>险淅矛头米,愁闻饭后钟。<br>新来慰心处,泷麦早芃芃。<br><br> 第一联的“凶”与第三联的“钟”是平声“冬”韵。第二联的“穷”与第四联的“ 芃 ”是平声“东”<br> 葫芦格,一般用在首句押韵的律诗中,前二后三(若十句小排,则前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三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葫芦格,亦称“葫芦韵”。<br> 特别强调:辘轳格.进退格和葫芦格均针对律诗.前两种为首句不入韵情况下.葫芦格为首句入韵情况下.<br></p><p> 特殊的邻韵通押就讲这三种<br></p> <font color="#ed2308">5.具体押韵方法.</font><br><br>一般是在偶句末一个字用韵.<br>绝句中,如首句入韵的,四句诗用三次韵(一.二.四),首句不入韵的,四句诗用两次韵(二.四).<br>律诗中,首句入韵的,八句诗用五次韵(一.二.四.六.八).首句不入韵的,八句诗用四次韵(二.四.六.八)<br>其中要注意的是,首句入韵的,可以押邻韵.<br><br>用韵,是汉诗的要素.更是格律诗的第一要素.<br><br>若不用韵,则不叫诗<br>这是诗词界的共识.<br>学诗用韵,一是中华新韵,二是平水韵.<br>但现代人大多用平水韵.<br>所以我下面讲点平水韵.<br><br><font color="#ed2308">1.什么叫平水韵?</font><br><br>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br>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br>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br>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韵》实际简化版为193韵。<br>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br><br>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至今广为流传使用的平水韵。<br> <br> <font color="#ed2308">2.关于平水韵的几点重要说明 </font><br><br><font color="#ed2308">a.</font>关于平水韵中的括号.<br>这些括号里的字有的是解释字意,教我们如何用该字组词,如中[中间];<br> 有的是音同韵不同,比如蛩[冬韵同],表示蛩这个字还在二冬里使用,不管你写诗用二冬韵还是三江韵,都可以使用这个字作韵脚;<br>又如笼[董韵同],意即笼字可作上平东韵,也可作上声董韵,平仄仼用.第三种是词性解释,如椅[音漪,木名]等等。 <br><font color="#ed2308"> b.</font>多音多义字.<br>如上平东韵的:中(中间);去声一送的:中(击中) <br>上平四支的:思(动词),去声四置的:思(名词). <br>上平四支的:衣(衣服.名词). 去声五未的:衣(着衣,动词). <br>这类字要因义择音.即根据语境确定其读音.<br><font color="#ed2308">c.</font>平仄通用字<br>什么叫平仄通用?即不管字义如何,都可平可仄<br>如:笼.看.听.翰.叹.楷.菌.姣.獠.爹.么.峨.狰.蹂.揉.嵌.巉.喷.讪.钿.缭.刨.凭.莹.售.澹.负.狙.望.篦.颔.批.探. 喷.论.否.蜺.髁.妇.阜.忘.否.撞.牡.吐.敲.泡.邅.取.渐.恕.颔.钞.铫.挠......<br>另有些字部分字义可平仄通用:<br>为:副词(因为)时,仄用,其他词性平仄通用.<br>我讲平水韵.这些字有时与押韵有关.看句中位置.<br>应:动词仄用,其他词性平仄通用..<br>漫:副词仄用,其他词性基本通用.<br>兴(名词仄用).<br>教(使也),令(使也).这两个字只作使令动词时平仄通用.<br>过:各词时仄用.动词时平仄通用. <br>平水韵颇有学问,要好好学习掌握哦. <br><h3><font color="#ed2308">素材来自网络。月满西山整理。</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