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课”里的风景——第二届“齐鲁名师课堂”观摩有感

张娇

<h3>  为深化课堂教学变革与创新,打造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新形态,提高学科关键能力,实现学习的真正发生,9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淄博市举办“第二届齐鲁名师课堂—落地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新形态展示观摩研讨会活动。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级教师给我们展示的精彩课堂及讲座。</h3> <h3>  本次观摩活动以课堂为主。我聆听了蔡宏圣老师的《认识方程》、刘德武老师的《可能性》、刘松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教学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注意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教学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都是课堂里的风景,都实现了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h3> <h3>  现对刘德武老师的《可能性》一课及报告简谈如下:</h3> <h3>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h3> <h3>  课伊始,刘老师创设了一个抛球的游戏:用力打小球,小球会落入哪个盒子里?</h3><h3>生:都有可能。</h3><h3>师:都有可能,那“都”是什么意思呢?</h3><h3>生:可能落进A,可能落进B,还可能落进C。</h3><h3>师:也就是说三种可能性都有,这就是可能。(板书:可能)思考一下,小球会落在外面吗?</h3><h3>生:不可能。</h3><h3>师板书:不可能。不可能落在外面,也就是一定会落入A、B、C其中一个盒子,(板书:一定)可能性就是这三个方面。这个事情的发生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这就是可能。还有另外两种情况,不可能和一定。</h3> <h3>  可能性的现象、可能性的知识并不仅存在于游戏中或者一些简单的生活情境中,其实数学本身才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可能性的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空间和舞台。</h3> <h3>教学片段二:数形结合,体验内化</h3><h3> 师:数学的学习不是认识这些词语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角的相关知识,用胳膊表示不同类型的角。随后课件出示:</h3> <h3>  (1)在括号里填上“可能、不可能、一定”</h3><h3> &nbsp;1个直角与1个锐角相加所成的角:( &nbsp;)是锐角,( &nbsp;)是直角,( &nbsp;)是钝角。</h3><h3> 师:我听到了多种说法,我想请同学起来用胳膊来表示一下,我们看看应该填什么。</h3><h3>(生尝试演示,共同交流答案)</h3><h3> </h3><h3></h3> <h3>  100个锐角相加所成的角,( )是锐角。这时候括号里应该填什么呢?此时,学生出现不同答案,交流想法并说明理由。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学生体会原来还有这么小的角。</h3> <h3>教学片段三:化繁为简,推理验证</h3><h3>师课件出示:一个不确定的数除以4,商有余数吗?哪种可能性大?</h3> <h3>生:没有余数的可能性大,我们可以背诵4的乘法口诀。</h3><h3>师:学习数学可以讨论、研究、猜测,但是像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个好方法来帮我们学数学,知道是什么方法吗?</h3><h3>生:举例试一下。</h3><h3>师:对了,我们举例进行试一试。</h3> <h3>师: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h3><h3>生:三个没有,一个有。</h3><h3>师:观察非常仔细,这其中是有规律的,每相邻的四个数除以4,1个没有余数,三个有余数,我们用学过的分数来表示,也就是没有余数的占1/4,有余数的占3/4,所以有余数的可能性大。</h3> <h3>  课结束后,刘老师出示了一个研究性作业让老师们思考:把2个黄球和1个红球放进一幅口袋里,随意摸出两个,会有几种可能?哪种可能性比较大,为什么?怎么证明?</h3> <h3>  以往这节课都是以摸球游戏贯穿整节课堂,但完刘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他的这节《可能性》不走寻常路,以独特的视角另辟蹊径,带领学生走进别样的数学世界。细品刘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感悟:</h3> <h3>  一、淡化人为设计的痕迹,真正落实核心素养</h3><h3> 这节课中,如果刘老师只是关注了打球游戏的本身,寄希望于活动来得出结论,那孩子没法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准确性,没办法体会数学的价值,那么上述活动真是一个瑕疵了。刘老师从必要的教学操作活动引领到数学理论的推导,使得本课更具有数学意义,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像刘老师这样的引导与探讨,巧妙地实现了数学研究的价值熏陶,让我们体会到了数学课中不一样的“风景”。 这样的课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也让我们看到了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h3> <h3>  二、数学味浓厚,带领学生走进理性思辨的世界</h3><h3> 刘老师创设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教学情境:</h3><h3> 简单的一道算式 □□+□□= &nbsp;:</h3><h3> 它们的和( )是三位数;</h3><h3> 它们的和( )是两位数;</h3><h3> 它们的和( )是四位数;</h3><h3> 它们的和( )是一位数;</h3><h3> 它们的和( )比它们其中任何一个加数大。</h3><h3></h3> <h3>  一题多问,通过对算式进行判断,初步令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即有些事情是可能出现的,有些事情是一定或不可能出现的。这个环节的安排,辨析的过程孕育着严谨的思维方式。课堂中,刘老师不满足于学生直觉的判断,引领学生对5个小问题层层递进思考,最终达成共识。虽然趣味性淡了,但数学味浓了,课堂气氛静下来,思维量更高了,如此抽象、严密的思维方式的萌芽蕴含于学生的积极参与。</h3> <h3>  三、把握数学的内在价值,数学意义回归本真</h3><h3> 在理性分析的同时,也注意结合具体操作体验。在课的最后,刘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归课始的游戏,验证课初的猜想。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情推理、分析到位,又一次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刘老师组织的游戏为我们在数学概率问题上如何把握游戏的价值做了生动的诠释。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刘老师的这节课,真正把握数学的内在价值,使得数学的真实意义回归本真。</h3> <h3>  在名家的课堂中,他们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新知时,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探究新知的,并且注重互动形式多样,注重主体参与。探究问题时,不是急于告诉学生方法,通过学生亲身去观察、探索,并注重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真正落实了学生的核心素养。</h3><h3> 和名师面对面,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魅力,体会得到了课堂中的风景,今后的教学中,追寻“课”里的风景,终将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h3>

刘老师

学生

数学

课堂

余数

可能性

可能

教学

这节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