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立全将军:尘封60年才解密的《西行漫记》封面人物

小谢文摘

<h3><strong>  </strong>谢立全(1917—1973),江西兴国樟木乡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美国作家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译本为《西行漫记》)封面照片“抗战之声”的红军号手。1945年受党中央派遣到广东指导抗日游击战争,曾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参谋长、代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院长。</h3></br><h3> <h3>谢立全将军</h3></br><strong><strong>嘹亮的号声——这张照片见证</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伟大的抗日战争</strong></strong><h3>1936年6月,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中,于红军西征总部驻地——宁夏豫旺堡拍摄了一幅照片,定格了一位红军战士头戴八角帽、腰挎手枪、手举军号,迎着朝阳、吹奏前进号角的画面。这幅名为“抗战之声”的照片,最早是放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里,后来成了《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的封面,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见证物品。</h3></br><h3> <h3>《抗战之声》  埃德加·斯诺摄</h3></br><h3>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出版,接着在美国翻印。不久,又相继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一时间闻名遐迩。1938年2月,该书中译本在上海问世,易名为《西行漫记》。中译本与原著的不同之处是增加了原著出版时不便发表的大量照片。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版的《西行漫记》中,“抗战之声”被用作中译本的封面和书中的首幅照片,那位英姿勃发的“号手”——足以代表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年轻、奋发、不屈的形象,成为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的象征,为世人所瞩目。</h3></br><h3> <h3>《西行漫记》封面</h3></br><h3>在许多年里,不少曾被斯诺摄入镜头的红军老战士先后著文,讲述那些照片拍摄的经过。但唯独“抗战之声”这一张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照片,仍然静静地保持着沉默。那位“号手”究竟是谁,一直成为萦绕在读者心头的不解之谜。</h3></br><strong><strong><strong>低调的“号手”</strong>——尘封60年后</strong></strong><h3><strong><strong>公众</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才知是他</strong></strong></h3></br><h3>1972年2月,埃德加·斯诺在瑞士日内瓦病逝,《人民画报》刊发毛泽东主席为悼念斯诺发的唁电时,为了怀念这位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用了4个整版配发了斯诺拍摄的不少照片,其中就有“抗战之声”。</h3></br><h3>当时在北京出席海军常委扩大会议的谢立全将军看了《人民画报》后,提笔给妻子苏凝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在京西宾馆买了5月份《人民画报》,那个吹‘抗战之声’(的人)是我,这可以肯定,不会张冠李戴的。回忆当时我不是号兵,我是一军团教导营的总支书记……。斯诺看我健壮,衣冠比较整齐,又是背了手枪的干部,把我拉去照相的。”在信的末尾,谢立全将军写道:“这事是偶然来的。这张相片登载是历史的产物,你我知道就行了。总之,‘人怕出名猪怕肥’,如果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就要跌跤子的。”苏凝尊重了丈夫的愿望,把这秘密埋在心底。</h3></br><h3>1973年,重病中的谢立全将军觉得是时候让孩子们知道这件事了。于是,他请有关同志与存放底片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联系,洗了几张照片,分别赠给5个子女作为永久的纪念。同年10月,谢立全在北京逝世,家人将这张照片嵌于其骨灰盒上,永远陪伴着将军的英灵。</h3></br><h3> <h3>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斯诺的后人——侄女谢里尔·比绍夫(左)应邀参加了北京阅兵式的观礼活动。在政协中山市委员会的牵线下,斯诺后人与照片“抗战之声”主人公谢立全将军的儿子谢小朋见面。一本旧版《西行漫记》成了谢里尔·比绍他们的“接头”联络珍品。</h3></br><h3>而对于公众来说,知道那位著名的“号手”是谢立全,时间则要推迟到1996年。时逢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摄制组的人员为筹拍一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专题片,重走长征路,在江西兴国发现了《抗战之声》这幅照片及谢立全生前给妻子苏凝写的信的影印件,即通过与海军有关部门联系。这个被谢立全悉心珍藏了36年、又被他的家人埋藏了整整24年的秘密终于大白天下。</h3></br><strong><strong>抗战期奉命到广东珠江地区</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指导游击战争</strong></strong><h3>1940年,中共中央派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谢立全参与组建珠江三角洲抗日武装。当年6月,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成立,统一领导南番中顺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8月,广东省委将谢立全分配到中心县委,负责军事工作。谢立全先后担任广东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副指挥、广州市郊游击第2支队副司令员、珠江纵队副司令员、中区抗纵队副司令员、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参谋长、代理司令员等职,率部同日军共进行了140多次的战斗,对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h3></br><h3> <h3>抗战时期谢立全(左一)和3位战友的合影。</h3></br><h3>1941年开春,谢立全来到五桂山考察,发现这里虽然没有深山密林,但有群众基础和一定的武装,是中山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最佳选择。在他的倡议下,当年9月,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决定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并将部队拉到黄圃石军村。12月,军事会议召开,派木艇从石军村运部队到合水口攻打崖口。在打散一个日伪军中队后,谢立全派欧初等人带部队进入五桂山石门村,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5月,中山抗日游击大队成立,标志着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成立。<br></br></h3></br><h3> <h3>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旧址,位于今中山市南朗镇。1943年指挥部领导林锵云、罗范群、谢立全、刘田夫等都曾住过此处。指挥部领导多次在此研究作战部署。</h3></br><h3>1943年秋天,由于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发展迅猛,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移来五桂山。1944年春节前,日军派出日伪军8000余人,分成十路扫荡五桂山,而当时五桂山上面的我武装力量就1000多人。谢立全担任了这场战役指挥,他决定在战术上攻其一路,其他路线则用麻雀战拖住敌人。年初七,日军进山,在五桂山牛扒石(现逍遥谷附近),谢立全率部队第一次打退敌人,后来又组织民兵和游击队三人一组,半小时点燃一次汽油罐,惊吓敌人,并趁日军倾巢出动时攻打敌人总部。由于战术得当,本打算一个月扫荡五桂山的日军在5天后就全线撤退。当时化名为陈明光的谢立全指挥战斗屡屡获胜,他在中山有个外号叫“胡须陈”,日伪军听到这个名字就闻风丧胆。<br></br></h3></br><h3>谢立全之子谢小朋近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我父亲生前常说,在广东打游击是他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而他晚年也一直在广东养病。”他经常和子女念叨广东抗日游击的日子,讲述在中山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时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他最常说的事就是他在中山打游击时,有一段时间眼睛‘坏了’,当地百姓提供了两个土方,一个是大公鸡血,一个是年轻母亲的初乳,后来我父亲的眼睛真就这么治好了。”</h3></br><h3>1946年6月,谢立全参加了东江纵队主力及包括珠江纵队等部分骨干北撤山东。</h3></br><h3> <h3>纵北撤后部分官兵转到空军和海军。图为谢立全(前右一)。<br></br></h3></br><h3>红军“号手”吹响“抗战之声”英武挺拔的形象成为永恒瞬间,“号手”谢立全将军战功卓著,他淡泊名利、谦虚谨慎的高尚情操深受人们的敬仰和怀念。</h3></br><h3> <h3>谢立全将军纪念雕塑</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ukGCewWBLw8QmfPcflIg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