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1> 黨家村位於韓城市西莊鎮境內,東臨黃河、南繞泌水,西北臨塬,村貌古樸自然。從元代初年起,黨姓、賈姓兩大家族在這裡依塬而建,就勢起伏,隨形生變,綿延生息,距今已有680餘年歷史,保存了為數眾多的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築群。</h1><h3><br></h3><h3></h3><h3></h3><h3></h3> <h1> 黨家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在考察黨家村時欣然題詞稱之為“民居瑰寶”。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驚嘆譽為:“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在韓城”。日本建築學會農村計劃委員會委員長工學博士青木正夫撰文稱:“黨家村是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因其坐落在黃河支流的泌水河谷之中,地貌呈葫蘆形狀,又被俗稱為“黨圪嶗”。</h1><h3><br></h3> <h1> 黨家村主要代表建築包括看家樓、文星閣、貞節碑和泌陽堡四大特色建築,以及各式各類傳統民居建築,集中凸顯了黃河沿岸古有的村落文化、民居文化、陝商文化、家訓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等。</h1><h3><br></h3> <h1> 建築群落嚴格遵循明清盛行的宗族禮制秩序,孝祖敬宗、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尊卑有分、內外有異等,通過字畫在抖落散髮。蘊匯的農商人家,男耕女織,家風宗風,婚喪嫁娶⋯⋯靜靜地潛移默化。</h1><h3><br></h3> <h1> 清一色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地是青磚和石塊嵌的,房是木頭和青磚蓋的,古意樸拙,錯落有致,充滿了魅力,給人一種均衡與平和的感覺。</h1><h3><br></h3> <h1> 村裡的四合院大多呈長方形,分為門房、廳房和兩側的廂房,中間是一條狹狹長長的天井。也有因地方實在局促,天井只能做成正方形的,稱為一顆印房。然而最大的院子佔地也只有九分九,不足一畝之數,取滿招損、謙受益之意。</h1><h3><br></h3> <h1> 廳房是用來會客的地方,子女住在廂房,而老人則安排在居中的門房,赫赫威嚴的監督著孩子們,不得有逾矩的行為。<br></h1><h3><br></h3> <h1> 兩側廂房的高度是不一樣的,因為整個黨家村的地勢西高東低,所以在營建的法式上,處處都在刻意的彌補不足,處在東側低位的廂房就是要建的比西側高一點點。同樣的,村裡最高的建築--文星閣,偏居於東南一隅,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在這裡,對稱的美學是次要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才是天之道也。</h1><h3><br></h3> <h1> 黨家村的宅門不在四合院的中軸線上,一般都安置在角落上,門的顏色也是以黑色為主。</h1><h3><br></h3> <h1> 先天八卦認為東北或西南,也就是“乾”、“坤”兩個方向都是吉利的,自然可以作為大門的位置。四合院有兩層的閣樓,大多為放糧食或雜物的貯藏間。門房、廂房、上房自不必細說。</h1><h3><br></h3> <h1> 大門大多開在門房的偏左或者偏右的一間上,中門較少。即便院子較小,不得不開成中門,那也會在迎門的地方樹一面屏風,不讓天井正對了大門。因為那樣,是不符合風水的學說的:中門直,易洩氣;偏門曲,可聚氣。</h1><h3><br></h3> <h1> “耕讀第”、“富德居”、“和為貴”、“居之安”的門楣,家家戶戶的磚雕、木雕、石雕,戲樓、祠堂、中堂的對聯題詞,無不滲透濃郁的、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凝固了明理教化的傳統。更有祥花異卉,妙嵌巧砌,飛禽走獸,活靈活現,長益啓迪。</h1><h3><br></h3> <h3></h3><h1> 斑駁的石牆、磚牆,沈重的翹角、黛瓦,迷宮般地參差戶戶人家。沈積了鍾靈毓秀之氣的、重脊高檐的深宅大院,在每一角屋牆,每一扇雕窗,都藏著掖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娓娓故事。 </h1><h3><br></h3><h3></h3> <h1> 在黨家村四合院中,門房為首,房屋尺度略高;廳房為主,房屋尺度最高;廂房用於生活起居,房屋尺度略低,且使用上有“兄東弟西”的規矩。顯然,四合院建築已融入了以宗法為基點的禮學思想和位次尊卑。</h1><h3><br></h3> <h3></h3><h1> 家訓是四合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嵌在四合院的牆體上,是安頓家庭秩序最直觀的綱領式表白。四合院建築理念與家訓一明一暗,相得益彰,是建築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完美結合。</h1><h3><br></h3><h3></h3> <h1> 它們不僅共同塑造著家庭秩序,體現著家的精神和靈魂,而且給人以文化建築的協調美。</h1><h3><br></h3> <h1> 告訴人們,家不僅是一個經濟單位和安身之所,更是一種秩序與精神的載體。這種融入建築的家訓具有很強的傳承性和教育性。</h1><h3><br></h3> <h3></h3><h3></h3><h1> 黨家村家訓形式為磚雕,雕刻手法或陽刻或陰刻,工藝十分精湛。家訓位置一般都在正對大門的照牆、或廳房兩側的歇牆上,格式為竪行排列。</h1><h3><br></h3><h3></h3><h3></h3> <h1> 廳房是安放祖宗牌位的地方,是四合院中最莊重的位置;照牆正對大門,最直觀地彰顯著家風,位置莊重僅次於廳房。把家訓雕刻在這兩個地方,一則表示對家訓的敬重,二則說明瞭家訓是家的最高准則。<br></h1><h3><br></h3> <h1> 家訓雕刻在門廳照牆上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進門給人以警示,時時給人以提醒,要求家庭成員時時刻刻用家訓規範自己的行為。家訓雕刻位置表明瞭黨家村古人對家庭教育和家風養成的重視。</h1><h3><br></h3> <h1> 黨家村東南有文星閣風水塔,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共六層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層內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觀各層都有磚雕牌匾,從內容上看,可以得知黨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風水塔,表達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寄託著“修身治家”的一種生活理想。</h1><h3><br></h3> <h1> 節孝碑樓位於村子東哨門外大路北側,仿木磚雕刻,雕制精美,建造獨特,是黨家村磚雕代表作品。碑文為「旌表敕贈徵仕郎黨偉烈之妻牛孺人節孝碑」。“旌表”意思是“表彰”。“敕”為詔命,皇帝的命令。“徵仕郎”是清朝從七品官員的品級,比縣令稍低。“孺人”,夫人。橫額“巾幗芳型”意為婦女的好榜樣,是對牛孺人的褒揚。對聯“矢志靡他,克諧以孝;綸音伊邇,載錫其光”,點明褒揚原因。上聯“矢志”意即“發誓”;“靡他”為“無其他想法”,“克”即“能”。連起來說,碑主牛孺人早年喪夫,守節不二,而且對長輩孝順,與家裡、鄰里和睦友好。下聯“綸音”意為“皇帝的詔書”,“伊邇”意即“這麼近”,“載錫”是“則惕”二字的通假字。連起來說皇帝表彰的話就在眼前,這是賜給碑主的無上光榮。整個碑樓可以說集黨家村磚雕之大成。</h1> <h1> 立節孝碑有嚴格的規定,要先上報朝廷,禮部部議後再經皇帝批准才可建造,封建社會被看作莫大榮耀。如此富麗堂皇的碑樓,碑主卻只稱為“牛孺人”,有姓無名,“夫在從夫”,尚有夫妻之情庇護;夫死守寡,其地位更會等而下之。由此碑也折射出當時婦女們極低的社會地位。</h1><h3><br></h3> <h1> 村中的看家楼,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瞭望全村四周,是防御 设施的瞭望楼。</h1><h3><br></h3> <h1> 城牆、看家樓、泌陽堡、及夾層牆哨門等攻防兼備古代防禦體系,是黨家村保存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也體現出在戰亂年代有錢的黨家村人當時的心態。</h1><h3><br></h3> <h1> 走進黨家村,古老的石砌巷道,形式多樣千姿百態的高大門樓,考究的上馬石,莊嚴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閣、神秘的避塵珠、華美的節孝碑與佈局合理的四合院無不向人們訴說著黨家村往日的興盛與輝煌。</h1><h3><br></h3> <h1> 門兩邊有“門墩石”,分方形,鼓形,獸形幾類,方形,鼓形上也都雕有人物,禽獸,花卉等,形態生動逼真,臨街有“上馬石”,就近牆上安有“栓馬環”,有著“栓馬樁”,為主人出入,賓客來往上爬乘騎騾馬提供方便。</h1><h3><br></h3> <h1> 設在門房一側的偏門式內門道迎面山牆上,都有青磚浮雕,有的是字,有的是景。字以“福”,“壽”為多,只雕一字,兩米見方。“福”字瀟灑開放,“壽”字平和厚重,各自形態相同,當是出自昔日大手筆,輾轉臨摹而成。景則多以喜鵲,梅花及青松,仙鶴為題材,構圖雕琢絕無雷同,皆取福慶長壽之意。</h1><h3><br></h3> <h3></h3><h3></h3><h3></h3><h1> 在黨家的祠堂里讀到了他們的家族史,始祖黨恕軒只是個逃荒播遷至此的窮苦人兒,然而卻硬是憑著勤勞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在這片黃土地上,開創了一個綿延700年的輝煌家族。</h1><h3><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1> 如此一個黨家村,竟儼然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個縮影,在歷史的長征中,始終以昂揚的鬥志,披荊斬棘的往前走。</h1><h3><br></h3><h3><br></h3><h3><br></h3><h3><i>(本文根據導游講解錄音及網絡文字整理)</i></h3><h3></h3><h3></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