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 2019年9月27日,与其说是一次返校的庆祝活动,不如说是一次朋友的聚会、是历届三中文艺校友的群英会。</h1><h3><br></h3><h1> 远方的朋友回来了,刘德义来自深圳、李雪燕来自香港、刘丰钢来自新西兰,与大家短暂相聚后,他们又匆忙返回归途。</h1><h3><br></h3> <h1><br></h1><h1>“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美味大餐过后,掺杂一丝离席的酸楚,交集着失落与惆怅。在微信群里经常品味下午茶,召集音乐party的音乐达人刘德义说:不知道是怎么的,想起马上要分别,嗓子眼有点哽咽,眼眶有些湿润...也许是因为老了,这样场面很难有下一次了。<br></h1><h3><br></h3><h1> 刘德义去北京总政歌舞团学习过乐队指挥,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过小提琴的制作,在这些学习过程中,结识了不少音乐大师,提升了他的音乐素养与音乐理论。刘德义有着东北人的豪爽与直率,也容易萌生恻隐之心甚至在动情时潸然泪下,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认为:只有情感丰富的人,才能更深的理解音乐的内涵,才能完美诠释音乐的表现和激情。</h1><h3><br></h3><h1> 今天,我们把《征服天堂》作为背景音乐,把刘德义对音乐《征服天堂》的乐评以及他独特的音乐感受,汇以杨兵对乐评的呼应而引发的联想,整理成美篇,这是因为,“好的东西一定要保存后分享”。</h1><h3><br></h3><h1> ---陈再明</h1><h3><br></h3> <h1><br></h1><h1>刘德义对《征服天堂》有独特的理解:</h1><h3><br></h3><h1> 听了《征服天堂》的乐曲后,忍不住要说点什么,不吐不快。</h1><h1><br></h1><h1>这首乐曲是我在九十年代初偶遇的一个国外电台的一栏节目上首次听到,此曲为此栏目的开篇序曲,每次响起都会让我不可抑制地泛起一丝丝内心的颤动。</h1><h1><br></h1><h1>我不认同此曲中含有某些网友所说的悲伤音素,此曲满篇充盈着悲壮而决绝的、坚韧而不屈的信念,那是一种沉重低声部(低把位)对甜美明亮高声部的向往,他可以是逆流而上的觅源者,也可以是迎难而行的探险家……。</h1><h1><br></h1><h1>谨以此曲,献给我的那些同学们。</h1><h3><br></h3><h1><b> ——刘德义</b></h1><h3></h3> <h3><br></h3><h1>杨兵通过刘德义对《征服天堂》的乐评,剖析后加以赞赏:</h1><h3></h3><h3><br></h3><h1> 在《征服天堂》旋律面前,同学刘德义于是说:"听了《征服天堂》的乐曲后……,每次响起都会让我不可抑制地泛起一丝丝内心的颤动……"</h1><h3><br></h3><h1> 我相信,刘德义内心一定在颤动。《征服天堂》一问世就如同魔咒萦绕着人们听觉神经。刘德义也不例外,被这旋律声浪抓得牢牢不可自拔。</h1><h1><br></h1><h1>他的"要说点什么",并非因为《征服天堂》有着被举世公认的十大震撼背景音乐之冠名,慕名而去搜索聆听才有如此感慨,而是以其自身音乐潜质天赋的"职业习惯","偶遇"这段旋律的巨大吸引力深受感染后实在忍不住的"不吐不快"。</h1><h3><br></h3><h1> 我的初始印象里刘德义音乐的天赋,源于当年在黄石市三中文艺宣传队的那些日子:吹笛子、吹口琴、敲扬琴、拉提琴,我们一起排练、一起演出……,让人嗅出了他对乐器、音乐的灵气和激情。</h1><h1><br></h1><h1>这些只是印象的初步。真正了解刘德义的音乐才能却在离开学校以后。那时我们都下放农村了,在与二班的瞿刚同学通信中得知,刘德义在知青点里是得力文艺青年,是非常活跃的文艺舞台的台柱子。</h1><h3><br></h3> <h1><br></h1><h1>要说刘德义的音乐才能发挥到极致,是从农村抽上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十五冶文艺宣传队里的表现。那时的十五冶乐队的名声在下陆地区响当当的。不仅仅参加本系统单位的各场演出,还运营着对外商业舞会。</h1><h3><br></h3> <h1><br></h1><h1>在下陆撑起了一片音乐天地,主要是藏有一帮得力的器乐操手:小号、长号、萨克斯、电吉他、架子鼓、电子琴、等等,拿出来一个是一个,水平非常高。后来才知道这个乐队的组建组织、策划指挥就是我的同学刘德义。</h1><h1><br></h1><h1>在乐队里,刘德义的音乐才能展示得淋漓尽致。乐队指挥,不是编剧编出来的,也不是导演导出来的,是以自身音乐素养和综合智慧对乐队的全面掌控、用内心的情怀、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发出的号令,是统帅,是灵魂,让所有的乐器的发挥都凝聚在指挥者魄力下进行。</h1><h1><br></h1><h1>刘德义具备这种魄力!</h1><h1><br></h1><h1>据当时的十五冶乐队萨克斯手马玉宝告诉我,刘德义的组织能力、执着精神、乐器的了解、音乐的理解以及指挥的精确度让每个乐队成员折服。</h1><h1><br></h1><h1>只要刘德义来到指挥台,下面的队员都振作起来。偶有队员的失误,刘德义会毫不留情训斥,没有宽仁只有严肃,没有商量只有执行。大家对刘德义的严谨态度往往会达到"不寒而栗"的程度。</h1><h1><br></h1><h1>在大型的群众聚会里,也是如同鹤立鸡群,高高在上,指挥群体,引吭高歌,风采翩翩,风度无限。</h1><h3><br></h3> <h1><br></h1><h1>在一次交流中刘德义谈到心得:我是把汤迈老师带我们宣传队的那套领军策略全部'拿来我用'了!。我当时的感觉:看来刘德义从学校里开始了器乐的操弄的同时,在乐队组织指挥的技能上,也开始积淀了。<br></h1><h3><br></h3><h1> 有种评价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充实着音乐元素。我能肯定刘德义的这种细胞一定不会少。</h1><h3><br></h3><h3></h3><h1> 纵观刘德义的人生经历,是伴随着音乐走过的历程。从年轻时的喜好到现在步入老年,仍然在执着追求,仍然在如痴如醉,而且仍然在延续着。这种不离不弃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人们值得推崇的,也正是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们寻求的音乐达人之路。</h1><h3><br></h3><h3></h3><h1>懂音乐者,刘德义也!</h1><h3><br></h3><h1><b> ——杨伟堃</b></h1><h3><b><br></b></h3><h3></h3><h3> (2017.7.24.于北京至威海动车上)</h3><h3><br></h3> <h3> </h3><h3> 2019.10.3<br></h3><h3><br></h3><h3><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