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椒江古时候称海门,而海门之名,最早是指前所(今前所街道办事处)的。南宋陈耆卿在1223年完成的巜嘉定赤城志》中,称前所为“海门”。这是因为椒江入海口江南牛头颈和江北小圆山南北对峙,犹如浙东咽喉大门,故而得名。</h3><h3> 后来,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廷遣信国公汤和巡视东南海门。二十年(1387)十一月拆黄岩城墙筑卫城取名“海门卫”,从此海门镇之名沿用到1980年7月设立海门特区,一年后的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门特区,设立县级的椒江市。</h3><h3> 旧时的海门人们其实生活在即今属海门街道这一地带上,而更古老、更原始、并且依然生活着的街巷,应该在东门路与西门路。哪里有乌衣巷、衙门巷、南新椒街、石公庙巷等,后来发展到北新椒街这一带,即如今保存下来的“海门老街”。</h3><h3> 多少年来,这些老街小巷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拆了的、有重建了的。留下来的老街老屋破旧不堪,昔日的人来人往、商贾云集也早已成为过去。今日的老街小巷偶尔听到有小商小贩们吆喝叫卖声,即再也听不到石板叮咚响了。</h3><h3> 1994年8月撤地设市以来,椒江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改变了低矮旧的老街小巷,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但是,椒江的老街小巷其实还是有不少存在于今中山东路以南,育才路以东这一区块上。巷还是以前的巷,街还是以前的街,只不过驻守这老街老屋都是新的椒江人,还有守望这片故土的老人。国庆期间,笔者带着镜头走进这些老街老屋.............</h3> <h3> 衙门巷是椒江老屋比较长的一条小巷,几乎接近东门与西门的总长度,房子都已二层木结构为主,门面装饰比较讲究气派,古时可能都是大户人家居住。</h3> <h3> 这门面在无声的宣告着原来的辉煌</h3> <h3> 台门上的灰雕,意境深远,耐人寻味</h3> <h3> 一代代老屋的主人不知身在何处<br></h3><h3><br></h3><h3></h3> <h3> 小巷深处</h3> <h3> 古老的青砖瓦墙</h3> <h3> 乌衣巷</h3> <h3> 乌衣巷巷口的老屋显得破烂不堪</h3> <h3> </h3> <h3>南新椒街大多是二层木结构住房,很少见到有店铺门面,可见当年人们用于住人地方</h3> <h3> 小巷情深</h3> <h3> 班驳的灰墙,浸染了岁月的沧桑</h3> <h3> 精致的灰雕还是留下了岁月的痕迹</h3> <h3> 位于同康酒厂的隔壁</h3> <h3> 东门遗址(来源于网络)</h3> 寂寞的小巷<br><h3><br></h3> <h3> 如今人去楼空</h3> <h3> 西门路一处木结构老屋</h3> <h3> 黑瓦、灰墙记忆着岁月的沧桑</h3> <h3> 西门路一台门</h3> <h3> 光明路</h3> <h3> 永泰街</h3> 戚继光纪念馆<br><h3><br></h3> <h3> 海门老街入囗(原北新椒街),南接南新椒街,当年这条街店铺林立、衣、食、住、行各路商贩云集到此街上,相当的繁华。这条街原有的新堂弄、椒济巷、东去思路、盐号路、大埠头都己荡然无存。</h3> <h3> 原海门城门头</h3> <h3>当年熙熙攘攘的北新椒街,现在显得冷冷清清</h3> <h3> 新堂弄入口</h3> <h3>旧时的北新椒街囗制造木称的店铺(来源于宣传摄影)</h3> <h3>“海门关”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起的。元末有一天,刘伯温和友人来到海门,登上太和山顶,只见百里椒江滚滚而来,似千军万马直冲到牛头颈和小圆山之间,直泻东海。刘伯温一边赞叹“好风水”,一边说椒江口形势险要,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山应该造塔以镇之,还须在牛头颈设关,就叫“海门关”。</h3> <h3> 旧时的海门城门头(来源于宣传摄影)</h3> <h3> 旧时的国营海门饭店(来源于宣传摄影)</h3> <h3> 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台州市。行政中心从千年古城临海搬到新兴的港口城市椒江,成为了台州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此,椒江开始大规模进行旧城改造,裂变成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h3><h3><br></h3><h3><br></h3><h3> 作于二O一九年十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