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祖国庆生

一群

<h3><br></h3><h3>在9月28日的首映礼上,《我和我的祖国》总制片人黄建新感慨:“7个导演合拍一部电影的情形非常少,世界上曾有过几次,但成功的不多”。事实上,黄建新和陈凯歌直到两周前,才在中影的棚里看完成片,“我和陈凯歌看完都哭了,完了后我俩自己开始握手,我们觉得这一年的辛苦和努力是值得的,我们心里有慰藉和激动”。</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有一种声音,响遍了大街小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有一段旋律,让人们耳熟能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有一个命题,总让人陷入沉思;</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人说,这个时代唯一不会过时的情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就是我和我的祖国深入筋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010101">流淌于血液的相爱与相连!</font></b></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了2019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时间节点上,</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顾70年的巨变,</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许多历史画面闪现于眼前,</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总会轻易地泪流满面!</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前夜 】</b></h1><h3><br></h3><h3>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按下电动升旗按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h3><h3><br></h3> <h3><br></h3><h3>作为经典瞬间,开国大典被多次用在电影素材中。但当管虎拿到这个部分时,他坦言自己不擅长拍开国大典,也不知道怎么拍。但换个思路,不把机器朝着天安门正面拍伟人拍元勋,而是把机器摆在后边,拍摄为开国大典这件大事而彻夜殚精竭虑的小人物,似乎也很有意思。</h3> <h3><br></h3><h3>“新中国的象征,毫无疑问就是国旗,众所周知,在当年征集国旗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最终入围设计图案的,是一个来自上海的普通工人,而缝制第一面国旗的,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女工,所以我们的第一面国旗,来自于人民,从这个角度来讲,第一次升旗意义非凡”。</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相遇 】</b></h1><h3><br></h3><h3>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一声巨响响彻西北戈壁,也震惊世界,自此中国跨进了核大国行列。</h3><h3><br></h3><h3>陈凯歌曾回忆:“小时候有天放学发现北京街头人山人海,我仰头看着天,无数《人民日报》的号外满天飞舞,上面写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h3><h3><br></h3><h3>这一场景在电影中被还原,张一白笑称影片的创意就是来自于陈凯歌。那时张一白只有一岁,作为新中国公民的一员,张一白也为那一束中国神火骄傲。</h3><h3><br></h3> <h3><br></h3><h3>这枚“争气弹”成功的背后,是无数贡献了自己青春的研究人员的努力。“我选择了拍摄一位隐姓埋名的科研人员和他恋人的爱情故事,我和我的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他们。”</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夺冠 】</b></h1><h3><br></h3><h3>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首次奥运折桂,用“三连冠”站稳巅峰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团结拼搏、不畏困难、为国争光”是中国女排的精神。</h3><h3><br></h3><h3>在徐峥的记忆中,那是一个让国人沸腾的夏天,那时徐峥只有12岁,正是懵懂的时候。“印象很深的,看女排时,家里的大人都特别激动,小朋友会自然地跟着一起激动,就觉得这肯定是个很神圣的时刻,是个历史的瞬间。”</h3><h3><br></h3> <h3><br></h3><h3>徐峥选取了小朋友的视角,通过他擅长的幽默叙事风格,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激动人心的女排决赛“搬到”上海弄堂里“现场直播”,再次重温女排传奇。“我记忆中的上海弄堂里,坐满了街坊,女排精神成为新中国改革开放迎来的一种民族荣耀。以前一直想能有个机会能把这个结合在一起”。</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回归 】</b></h1><h3><br></h3><h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的那一刻,香港警员整齐划一地换上了代表中国警员的警帽。</h3><h3></h3><h3><br></h3><h3>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五星红旗一秒不差地升起,中英双方为了“2秒”谈判了整整16轮之久。薛晓璐以这个细节入手,从回归仪式筹备前后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将这场拉锯式谈判搬上了大银幕。“因为这一秒必争的时间值,是属于我们共和国的主权,我锁定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瞬间,全民记忆。”</h3><h3><br></h3><h3><b> 香港:154年,我们不能再多等一秒!</b></h3><h3><b><br></b></h3> <h3><br></h3><h3>演员惠英红曾动情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出身“红灯区”的她,从小受尽白眼,她不清楚自己到底属于谁,直到等到了香港回归,国旗升起的那一刻眼泪不受控制地落下,“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h3><h3><br></h3> <h3><br></h3><h3>从小生活在祖国怀抱当中的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国,没有家”是何种感觉。但是22年前的香港人却深有体会。</h3><h3><br></h3><h3> </h3><h3>许多人都熟悉的一代影后惠英红曾经说过。她从小生长在香港红灯区,跟洋人要饭,每天都会被人打。没有国家的庇护,没有同胞的怜爱,那时的她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在绝望中过活。</h3><h3><br></h3><h3> </h3><h3>而最令她痛苦的是,她知道自己是黄种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但是她却不能告诉别人自己的是中国人。</h3><h3><br></h3><h3>惠英红是许多香港人的缩影,他们寄人篱下,受人欺负,却没有底气反抗。所以他们一直在等,等祖国来拥他们入怀。<br></h3><h3><br></h3><h3> </h3><h3>在1997年6月30日午夜,零点零分,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的那一刻,惠英红热泪盈眶,她终于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她终于可以大声告诉别人,她是一名中国人!身为一名中国人。她在外面再也不怕受欺负,因为祖国是她的庇护。</h3><h3><br></h3><h3> </h3> <h3><br></h3><h3>回归前,寄人篱下,回归后,成为了掌上明珠。这就是香港人亲历的变化!</h3><h3><br></h3><h3> </h3><h3>可是2019年的香港,却又像一个伤透母亲的孩子一样,发生了令国人痛心的事,事件不断发酵,这其中有英美势力的干涉,但面对英美等势力的胡搅蛮缠,中国从未退缩,既未动摇过“一国两制”的政策方针,也从未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做过任何妥协。如果说,中国不曾在英美势力面前妥协,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实力已经无需对其忌惮,也是因为早在22年前,中国就曾与英国有一场不为人知的角力。</h3><h3><br></h3><h3><b>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回归》单元就带我们回到那年的那晚,回到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在大陆与香港的准时相拥的背后,曾经发生过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而最终中国胜利了!</b></h3><h3><b><br></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北京你好 】</b></h1><h3><br></h3><h3>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举国人民沸腾,那首“北京欢迎你”响彻大街小巷,不管是否身处北京,都渴望一睹鸟巢和奥运赛场的风采!</h3><h3><br></h3><h3>  </h3><h3>宁浩着手拍片时,脑子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他第一次来北京偶遇的老大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底层小人物的坚韧善良,本身就是宁浩最拿手的题材。将两个题材融合交织在一起,既有冲突也有温情,有小爱也有大爱。</h3><h3><br></h3><h3>葛优饰演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再现“葛式幽默”,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桥段映射的却是小人物的渺小与善良。</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白昼流星 】</b></h1><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宛若白昼中的流星,震撼了戈壁和守候在屏幕前的每个人。<br></h3><h3><br></h3><h3>在陈凯歌的理解中,《白昼流星》是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一个人如果能遇到一个历史时机被改变,产生的力量是不得了的。神舟11号的降落,改变了两个少年的生活和命运,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h3><h3><br></h3> <h3><br></h3><h3>在神舟11号的降落点,内蒙古的四子王旗,每个孩子都会画航天飞船的返回舱,他们的内心都燃烧着希望与自豪。</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护航 】</b></h1><h3><br></h3><h3>《护航》故事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故事从“备飞”女飞行员的独特视角再现了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细腻展现中国空军女飞行员的飒爽英姿和她们肩负重任背后的默默坚守与无悔付出。</h3><h3><br></h3><h3>在文牧野的构想中,故事有两个层面要表达,第一是外形上的帅,第二则是体现中国自信。“走到今天,中国已经站在世界之巅,我们要秉承着护航的精神。小时候祖国为我们护航,长大了不论是飞行员还是电影人,我们都要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护航。”</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护航者:190次的等待还不够,我还有191次!</b></h3><h3><br></h3><h3> </h3><h3>这两天,许多人都被一群面容略显苍老,身形略显佝偻的老年人感动着。他们的照片不仅在网上刷屏,甚至受到一众官媒的报道—他们是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h3><h3><br></h3><h3> </h3><h3>他们的样子是陌生的,但成就却是巨大的。他们人生百分之九十的光阴里,没有聚光灯。他们只是默默在科研一线奉献着自我。其中人们所熟悉的女科学家屠呦呦也在授勋之列。这枚勋章她受之无愧。她所代表的不仅是那些受到认可的人们,她也代表着那些还在默默付出,坚守岗位的无名英雄们。</h3><h3><br></h3><h3> </h3><h3>屠呦呦曾说过,她的成功是在190次失败之后……但即便第191次的实验成功了,也没有人与她分享喜悦,因为接下来她面对的是漫长的等待,等待权威们认可她的成果,等待她的研究应用出来,造福人类。</h3><h3><br></h3><h3> </h3><h3>可是啊,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第190次失败的时候,选择了放弃……“得过且过吧,反正机会不属于我!”,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h3><h3><br></h3><h3> </h3> <h3><br></h3><h3>这是一部不平凡的影片,虽然描绘的是一群平凡的人!这就是真实而温暖的中国人吧!他是你,也是我,他在这部电影里,演绎着属于你和我的,对祖国的那份藏在心中,从不曾表达的爱!</h3><h3><br></h3> <h3>文编 : 一群</h3><h3>图片 : 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