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真实再现川航紧急备降事件,这个世界真的有超级英雄

陪你看海

最早听到《中国机长》立项的时候,就感到既期待、又好奇了。 我们都知道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的川航3U8633航班紧急备降事件。仅仅在事件三个月后,这部电影就已经立项公示了。又在不过一年多之后,影片正式问世。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将一桩惊人的真实事件搬上银幕,这样的效率,本身也是相当惊人。这样一个命题作文,究竟完成得如何呢?其实,看过这个预告片之后,差不多就吃了一颗定心丸了——在这个预告片里,我们听到了驾驶舱遇险时,机长和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那段教科书级别对话。张涵予扮演的机长刘长健,缓慢、沉稳、镇定、一字一句地说:“四川……8633,我现在有点故障,我申请下高度。”“8633,下8400保持。”“下8400,我要返航了,我现在风挡裂了。”“风挡裂了是吧?”“哎,对的。”……在这段短暂的对话之后,就是那可怕的、爆裂般的“砰”地一声。此后,频道那边就只剩下狂风呼啸,以及死一般的寂静。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驾驶舱的挡风玻璃破裂,飞机巨震,驾驶舱瞬间变成零下几十度。副驾驶半个人飞出窗外,半边身体在窗外悬挂。 是的,如果你也对川航3U8633事件感兴趣,尤其是也听过当年的那段ATC录音的话,你就会发现……影片中的这段对话,和现实事件,是一模一样的。 当然, 影片对于真实事件的还原,绝不仅仅只限于这段经典对话。2018年5月14日,从重庆飞往拉萨的川航3U8633航班,在9800米的高空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破裂脱落。在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极端环境下,机长依然保持了冷静与专业,争分夺秒,紧急备降,飞机最终安全抵达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中国机长》完整展现了这一危机的过程:风挡玻璃破碎,飞机剧烈抖动,瞬间释压立刻将副驾驶吸出机外,半个人飘在半空中。 驾驶舱内的机长和副驾驶都被暴露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中,强大的气流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抽打机长的脸,副驾驶的衣服都被割成布条。<br></br>缺氧、酷寒、座舱释压、极速下降,还伴随着巨大的噪音。在自动驾驶完全失灵的情况下,机长完全手动,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返航。 客舱中,空姐们正在供应餐点,惊变来得猝不及防。餐车还被留在过道上,四处摇晃。事故后,地面可见散落一地的餐盒和个人物品。 真实的川航8633机舱事后<br></br>稍作功课之后,再来观看这部电影,相信你也一定会感到更大震撼。因为,片中对于事件前期的大部分描述,都确实可以与真实事件中的许多细节一一对应。小到餐车、短袖,大到乘务员、副驾驶的伤情,空管局与机长的配合,这些都完全还原了事件的真实情况。甚至于,影片中最燃的桥段之一,也是完完全全的真实事件: 不多剧透了,相信看完电影之后,你一定也会被这句话刷屏。实际上,《中国机长》最大的优势,正是体现在这里:不需要做过多的渲染和煽情,只要原原本本地将真实事件呈现出来,它就足够有力、也足够好看了。在类型上,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类型片。毕竟,事件本身和人物原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也保证了影片的可看度。 张涵予扮演的刘长健与机长刘传健<br></br>之前就反复提到,主旋律电影类型化,是这几年相当常见的做法。包括导演刘伟强本人,对此也是驾轻就熟。之前他拍摄《建军大业》时,就大胆地采用了不少小鲜肉演员。最后也证明,他是成功的。不少流量演员都在影片中贡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最佳表演,尤其是欧豪。某种程度上,他从鲜肉到演员的转型,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 在《中国机长》里,刘伟强再一次挑战了自己:这部电影的惊喜之处在于,它也是一部民航的职业类型片。相当于前者而言,后者才是国产片更为缺乏的:无论在电影还是电视剧的范畴,我们都少有作品,能真正展现一个行业的专业素养、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而《中国机长》恰恰也就好看在这里。真正支撑起这个故事的内核,是影片对于民航行业的真实呈现。 影片一开始,就直接切入正题:凌晨时分,机组成员赶往机场,虽然黑白颠倒,面有疲色,但还是要精神抖擞地开例会、进行各种例行检查、体检、客舱检查等等,飞行员还要在起飞前做绕机检查。 在普通的灾难片里,这些篇幅并不重要,只是高潮之前的铺垫;但这些情节,对于《中国机长》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民航工作者的生活——和我们想象的光鲜亮丽不同,他们的工作其实也非常琐碎、繁杂,充满了日复一日的重复性事务。乘务员需要面对无理取闹的乘客,要安抚所有人的情绪,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临危不乱。 飞行员也要不断重复标准喊话,任何一个简单操作,都必须保持谨小慎微、如临大敌的态度。这同样也是很机械的过程。 要拍出真实的民航行业,当然也需要主创团队做足功课,才能在影片中展现出足够诚意。虽然整个拍摄周期很短,但在开拍前,演员们还是争分夺秒地接受了三个多月的学习和培训。甚至早在拿到剧本之前,他们就已经投入了训练。上午在教室学习飞机理论知识,下午则在模拟舱进行实地训练:看似机械、枯燥的训练日常,也让他们完全进入了另一层维度的人生。扮演乘务员的女演员们需要进行仪态、动作、手势的训练,从露八颗牙的标准微笑,到提供服务的站位,甚至简单如倒一杯水,背后都有严格的技术指标。 而扮演飞行员的几位演员,则要硬着头皮“啃天书”,接受了更严苛的飞行理论知识和科目培训。 杜江笑称: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按钮的地方,无数按钮闪着神秘的光<br></br>拍摄结束后,扮演机长的张涵予,几乎培养出了一套”职业“习惯:每次他坐在飞机上,飞机起飞、滑行和降落时,都会想到驾驶员的操作手势,同时也马上会联想到自己在模拟机里面是如何转弯、起飞和抬杆。也只有接受了足够强度的训练,他才有底气说出这样一番话,才有底气扮演我们的“英雄机长”。为了让观众在大银幕上能拥有更真实的“飞行体验”,主创团队斥巨资制作了一架1:1还原、三段分离、重量超过20多吨的A319模拟机。这样的工程通常需要十个月,但他们只用了3个月时间。 片场配备了高压液态管和高强度风筒,可释放出高达 10mpa 的气压、喷出接近 8 级风力。坐在驾驶舱里的张涵予说自己每天被七八个风机、风筒吹着,“喝风都喝饱了,饭也吃不下了”。 欧豪扮演的副驾驶因为受伤,每天需要化三个小时的特效妆,在拍摄后期,他的脸部过敏也变得很严重,脸上长了许多红疹。扮演乘务员的雅玫在片中则有一幕是要因失重而摔倒。实际拍摄中,她确实也在和现实机舱同等狭小的模拟舱里,没有做任何保护措施,飞身摔了出去。事后肿了好几天。 为确保表演的准确和真实,从正式拍摄开始,每个演员每天都会和原型人物通过微信和视频联系,向他们沟通确认自己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片场也专门安排了几位飞行技术顾问,一条一条地仔细“监工”,稍有不合适的地方,就会告知导演,及时调整重来。最终,这样专业、严谨的匠人态度,也直观地反馈到了作品里:在电影中,每个人都是训练有素、各司其职的。乘务员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的对象,而这些“空姐”的表现,一颦一笑、肢体语言,都足够有信服力。 驾驶舱内发生了什么,大多数时候,普通乘客是很难知道的。《中国机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飞行员们在起飞、爬升、巡航和下降阶段,始终使用规范、固定的语言,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这就是专业。正因为此,你会发现,这绝不是一部煽情的电影。恰恰相反,影片从始至终都保持了冷静和克制的口吻。因为,在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困境里,任何情绪的释放和宣泄,都是不合时宜的。扮演乘务长的袁泉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好多场戏在现场拍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想流泪,但是我知道,眼泪得咽下去。” “忍住不哭”的袁泉,也贡献了影片最燃、最高光的时刻之一。危机发生后,在客舱变得慌乱、躁动、充满吼叫和哭泣的时候,她勇敢地站了出来,温柔而坚定,语气冷静,眼中好像有一团火焰:“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去。” 这段戏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当然,这其实也说明了,这部电影也绝对不是中国版《萨利机长》。因为,正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在真实事件中,奇迹的发生也并不只是因为某一个人,而依然是集体的胜利,是每一个环节共同配合的胜利。飞行员的力挽狂澜,乘务员的临危不乱,乘客的配合与信任,地面各部门的全力支援……每个人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他们共同铸造了这个奇迹。 这依然是众志成城、中国式的奇迹。每个人都是一撮火光,才凝聚成不灭的火炬。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民航工作者既是平凡人,又是英雄。他们的训练有素、各司其职,也真正也给予了我们一种信任感——为什么在9800米的高空上,这个机组可以制造全员生还的奇迹呢?因为他们是专业的。他们的冷静、稳健,就是川航3U8633的主心骨,更是《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的主心骨。 能够很好地展现这一点,很好地做到了尊重事实、还原细节——大概,这就是《中国机长》最燃的地方了吧。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uHVQA4Gc8DQsewgUTGeW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