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海牌手表:最具有代表性的物件,三转一响之一。那个年代,哪位小伙、姑娘不都期盼能带上它,能够拥有它,那是我们的朝思暮想。</h3> <h3>上海产的555牌座钟:七、八十年代家中必备的物件,靠发条上劲,半夜敲的叮当乱响。<br></h3> <h3>天平秤:产于1982年,至今灵敏度依然很高。</h3> <h3>杆秤:保存了40多年了,七、八十年代家里都有一杆秤,在门口买完东西回去就复秤。</h3> <h3>海鸥120黑白相机:我们小时候的很多相片都是用它拍下的,一卷胶片可以拍12张。像这样的老相机不单说海鸥牌的,其它的也有收藏价值。<br></h3> <h3>海鸥135相机:这种相机应该已经可以拍彩照了,记得一卷胶片可以拍30多张。<br></h3> <h3>银燕闪光灯、胶卷:胶卷?现在的孩子们都没见过了。</h3> <h3>榫卯结构的小箱子:装二台照相机刚好,过去用它锁家里的宝贝呢。</h3> <h3>八十年代的录放机磁带。</h3> <h3>榫卯结构木箱。</h3> <h3>9寸电视机:</h3> <h3>标准缝纫机:七、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之一的大件。</h3> <h3>榫卯结构木箱:整箱没有钉子靠榫卯连接,手工活,漂亮!</h3> <h3>卯榫连接工整。</h3> <h3>水壶:七、八十年代每人必备,骑车出门口干舌燥,这东西就有用场了。</h3> <h3>国光口琴:这把是八十年代的产物,每当夜色降临,口琴声就会响起,姑娘的心弦是否也会跳动呢。</h3> <h3>毛主席像章: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对老一辈来说这些东西再熟悉不过了,具有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不同的版本价值差别很大。<br></h3> <h3>红五星:七十年代军人的帽徽,小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有时代感。</h3> <h3>邮票:过去联系靠的是通信方式,一个信封,一张邮票,传递着彼此的信息。</h3> <h3>人民币:纸币分分钱现在市场上已经见不到了。</h3> <h3>国库券:可能很多年轻人没见过,但很多人家里的还有这样的老物品。国库券作为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很有收藏价值和意义。 <br></h3> <h3>粮票:七十年代计划经济粮食是供应的,买粮要有粮票,一人一月不到三十斤的口粮还要分粗粮、细粮,够吃吗?!</h3> <h3>补票、肉票:七十年代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穿不起就在衣服、裤子上打补丁;买肉要买厚膘肉,可以吃肉,可以炼油,油渣还可以包包子。</h3> <h3>餐票:这是一张三联单的餐票,保存的很好。</h3> <h3>笔记本:六、七十年代的笔记本。</h3> <h3>瓷瓶:七十年代的民间松鹤延年彩绘瓷瓶,没有底款但很漂亮。</h3> <h3>黑釉老坛,藏了近四十年了。</h3> <h3>套装茶壶:七十年代富平县庄里镇陶瓷厂出品。</h3> <h3>木刨:过去家用工具,修理桌子、凳子,甚至做几件小家具都离不了这东东。</h3> <h3>錾子:在木头上錾凿孔洞,木工工具。</h3>